潺潺流水潤齊魯——山東加快推進現代水網建設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chan) 之要、生態之基。作為(wei) 黃河流域唯一的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近年來,山東(dong) 省在全國率先製定出台省級現代水網建設規劃,水利投資持續發力,水網建設加快推進,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山東(dong) 通過推動跨流域跨區域引調水工程,新建官路水庫、雙堠水庫等戰略性水源工程,持續開展小清河等骨幹河道治理,打通大動脈,同時著力完善“毛細血管”,抓好民生水利工程。水美、業(ye) 興(xing) 、民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cong) 水源地到水龍頭一管到底
“現在,家家戶戶接進自來水,煮出來的粥都比原來香!”德州市陵城區丁莊街村村民丁德新一邊洗碗一邊說。在他身後,一鍋熱騰騰的大米粥香味撲鼻。丁德新回憶起過往:“原來村裏喝井水,又苦又鹹又澀,喝得人人一嘴大黃牙,年輕人娶不上媳婦,老年人缺鈣總喊骨頭疼。”
地處魯北平原的德州市,深層地下水氟高碘重、淺層地下水苦鹹,83%的區域不符合國家飲水安全標準。為(wei) 置換氟高、碘重、苦鹹的地下水,德州以黃河水為(wei) 水源,大力推進水庫、水廠、管網建設。
山東(dong) 省水利廳農(nong) 水處處長修婷介紹,十年來,山東(dong) 累計完成投資443億(yi) 元,建成規模化農(nong) 村供水工程571處,村級以上供水管道10.25萬(wan) 公裏,解決(jue) 了2110萬(wan) 農(nong) 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曆史性解決(jue) 了111萬(wan) 農(nong) 村群眾(zhong) 飲水型氟超標難題,197.9萬(wan) 貧困人口飲水得到充分保障。
“我們(men) 這兒(er) 的水可甜了。”日照市莒縣前丁果莊村村民邴新祝從(cong) 水龍頭裏接了一杯清水,對記者說。這得益於(yu) 一座高標準現代化的水廠。青峰嶺淨水廠距丁果莊隻有12公裏。“水廠於(yu) 2022年建成,年供水量達15萬(wan) 噸,為(wei) 莒北地區8個(ge) 鄉(xiang) 鎮輸送安全水、優(you) 質水。”莒縣水利事務管理服務中心李曉衛介紹,淨水廠與(yu) 該縣已有的日供水能力10萬(wan) 噸的淨水廠互聯互通,實現了全縣一張網供水、雙水源保障的供水格局。
山東(dong) 從(cong) 今年起全麵啟動農(nong) 村供水水質提升三年專(zhuan) 項行動,到“十四五”末將構建起從(cong) 水源地到水龍頭的規模化工程體(ti) 係、標準化服務體(ti) 係、全過程監測體(ti) 係和智慧化管理體(ti) 係,全麵提升農(nong) 村供水保障水平。
麵對水資源嚴(yan) 重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的省情水情,山東(dong) 依托南水北調一期、引黃濟青、膠東(dong) 調水等工程,構建了庫湖河渠聯通、供排蓄泄兼統的骨幹水網,不斷延伸織密農(nong) 村飲水網。目前,山東(dong) 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97.2%,規模化工程覆蓋人口比例位居全國前列。
智能灌溉讓農(nong) 作物“喝”得恰到好處
“自從(cong) 用上智能灌溉,一畝(mu) 地隻花20元,半天就能澆10畝(mu) 地,不僅(jin) 效率高了,花費還少了一多半。”聊城市東(dong) 昌府區韓集鎮種糧大戶王立浩是田間“老把式”,他站在地頭打起了“小算盤”,“今年托管了5000畝(mu) 農(nong) 田,僅(jin) 澆地一項就省了15萬(wan) 元。”
王立浩所說的智能灌溉,相當於(yu) 田間灌溉“自來水”,用戶隻需要刷卡或者操作手機,便可輕鬆取水,用水、用電信息同步上傳(chuan) 到智慧供水平台,形成動態數據。
“借助智慧供水係統,灌區的量水測水效率提高了50%,計量精度提高了3%,每畝(mu) 次可節水約20立方米,核算下來年節水可達1600萬(wan) 立方米。”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彥光說。
“蒙頭水、越冬水啥時候澆?返青水、灌漿水澆多少才能讓小麥‘喝’得飽?以前種地靠經驗估摸著來,現在是用電腦來計算,準得很!”東(dong) 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南宋圈村村民劉玉東(dong) 一大早就在田裏邊忙活邊指著遠處的監測站興(xing) 奮地說。
借助山東(dong) 省數字孿生水利改革試點契機,墾利區建成0.5萬(wan) 畝(mu) 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利用田間安裝的土壤墒情監測站、氣象站,結合衛星遙感影像分析數據,可實時感知農(nong) 作物的種類、種植麵積、土壤含水量等數據。
“依據數學模型和算法,能測算出農(nong) 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的灌溉需求,讓農(nong) 作物‘喝’得恰到好處,不‘渴’也不‘撐’,推進節約用水、高效用水。”墾利區水利局副局長邊永平介紹,路莊灌區春灌4.5萬(wan) 畝(mu) 土地,澆頭一茬返青水的用水量比原來減少將近30%,大大提高了用水效率。
“十年來,山東(dong) 實施106處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65處引黃灌區農(nong) 業(ye) 節水工程建設,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推動農(nong) 業(ye) 節水增效。”山東(dong) 省水利廳二級巡視員宋書(shu) 強介紹,2022年底,山東(dong) 提前3年完成7047萬(wan) 畝(mu) 農(nong) 業(ye) 水價(jia) 改革任務,用水觀念轉變,節水效益明顯。
生態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得益彰
馬踏湖地處淄博市桓台縣境東(dong) 北部小清河南岸。盛夏時節,走進這裏,隻見葦荷競秀、雲(yun) 水交融,鳥兒(er) 在湖邊或爭(zheng) 相覓食,或悠閑漫步……
桓台縣魚三村村民郭正橋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湖邊,一有空閑就來這裏轉悠,“前些年,湖裏堆滿了垃圾,湖麵漂著白花花的死魚,看著讓人心疼”。20多年前,馬踏湖及周邊河流兩(liang) 岸工廠林立,入湖河流被截流改道,致使濕地大幅“縮水”。
淄博對馬踏湖及縣域河道實施了一係列水網治理工程,湖泊蓄水量從(cong) 300萬(wan) 立方米增加到了2500萬(wan) 立方米。“看,多年不來的黑天鵝又飛回來了。”老郭指著不遠處高興(xing) 地說。
像馬踏湖一樣的美景,在齊魯大地比比皆是,沂南縣竹泉國家水利風景區、昌邑青阜公社、泗水龍灣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等一個(ge) 個(ge) 鮮活案例,訴說著生態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故事。
山東(dong) 省水利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黃紅光表示,山東(dong) 將逐步擴大省級水網延伸覆蓋範圍,與(yu) 市縣級水網互聯互通,打通水資源調配、防洪排澇、農(nong) 田灌溉、農(nong) 村水係生態“最後一公裏”,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堅實水利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