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小鎮越來越“有戲”
本報記者 王 彬
環繞整個(ge) 景區的婉轉唱腔、隨處可見的戲曲元素、專(zhuan) 供遊客打卡的淮劇主題背景板、展示特色非遺資源的“有戲書(shu) 局”、有趣又有內(nei) 涵的非遺文創……位於(yu)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旅遊度假區的淮劇小鎮是不可多得的“非遺+”典型。在這裏,非遺在景區中的地位、在區域發展大盤中的能量、在居民遊客心中的印象尤為(wei) 突出。戲曲與(yu) 旅遊深度融合,讓這個(ge) 特色小鎮越往前走越“有戲”,也開辟了當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優(you) 勢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雙遺稟賦 設計有戲
一葉扁舟,往來水鄉(xiang) ,搭台設場,戲曲傳(chuan) 唱——這曾是淮劇藝人的真實寫(xie) 照,亦為(wei) 淮劇積累下深厚的民眾(zhong) 基礎。2008年6月,鹽城申報的淮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而九龍口旅遊度假區所處的建湖縣,正是淮劇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wei) “中國淮劇之鄉(xiang) ”。
戲在村中,村在戲中。從(cong) 建設到運營,對淮劇的珍視塑造了九龍口獨特的文化氣質,對非遺的現代傳(chuan) 播則加強了九龍口的吸引力。更有看頭的是,九龍口立足古村沙莊的地理和曆史人文風貌,以獲得文華獎的淮劇《小鎮》為(wei) 藍本,改造建成淮劇小鎮,並打造了9個(ge) 散點文旅實景演藝場景和1個(ge) 水上實景文旅演藝秀,通過沉浸式表演,讓遊客身臨(lin) 其境,充分感受淮劇流變、人在戲中,體(ti) 驗非遺的魅力。
景區非遺街區“沙莊舊市”中的淮劇傳(chuan) 習(xi) 所也是一道景觀。淮劇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陳澄擔任其主理人,在傳(chuan) 習(xi) 所開展名師沙龍、講座活動,傳(chuan) 播弘揚淮劇藝術及文化。此外,以剪紙、糖畫、麵塑、傳(chuan) 統釀造技藝為(wei) 主體(ti) 的醬油非遺館可觀、可學、可遊、可購,在景區蓬勃發展。
在九龍口,文旅融合的條件是自然的、優(you) 渥的,還一度得到優(you) 質融合業(ye) 態的加持。據悉,中國旅遊出版社在淮劇小鎮內(nei) 建設了首家中國旅遊書(shu) 店外地分館“有戲書(shu) 局”,書(shu) 香伴旅為(wei) 景區再添亮點,讓非遺與(yu) 旅遊的融合更見深度。
九龍口旅遊度假區位於(yu) 江蘇省鹽城、淮安、揚州三市交界處,“九河匯聚”形成縱橫開闊的景觀,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chan)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基礎優(you) 勢。近年來,在挖掘濕地世遺、淮劇雜技非遺等方麵,九龍口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據九龍口旅遊度假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管理辦主任唐城介紹,圍繞湖蕩濕地、水鄉(xiang) 風情、漁村氣息、淮雜氣韻,九龍口做到了彰顯生態感、凸顯原鄉(xiang) 感、留足煙火氣、做足文旅範;做到了“修舊如初、建新如舊”,融入國潮風、增加時尚感,讓整體(ti) 建築形態看上去是古樸、滄桑、裏下河的原鄉(xiang) 建築,實際上科學采用框架結構、磚混結構;做到了科學植入、創新打造,以淮潮大街兩(liang) 側(ce) 商鋪為(wei) 主,統籌巷道內(nei) 部分民居,通過組團方式,合理融合文旅業(ye) 態。
鄉(xiang) 民首位 共建有戲
一地景區能不能長遠發展,要看當地百姓有沒有因此獲益。九龍口旅遊度假區兩(liang) 期工程共計275畝(mu) ,其改造動遷涉及大量原住村民的安置工作。處理得好,往往能形成穩固的共建關(guan) 係,對於(yu) 後續發展意義(yi) 重大。
淮劇小鎮建設堅持“征收不拆遷,搬遷再回歸”。在退圩還濕、退漁還蕩過程中,製定濕地生態修複補償(chang) 辦法,承諾“塘口收儲(chu) 了,但村民分紅收入不減”,切實保護當地群眾(zhong) 利益。開發沙莊古鎮時,當地政府除了給予鄉(xiang) 民經濟上的補償(chang) ,還提供九龍口鎮最優(you) 地段的農(nong) 村新型社區供鄉(xiang) 民們(men) 選擇。
建湖縣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喬(qiao) 宗華告訴記者,淮劇小鎮項目建設基本成型時,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杠杆調節、宣傳(chuan) 教育等方式,使村民思想認識大幅提高,促成了三種良性轉變:居民角色轉變,不僅(jin) 是普通村民,也是文旅小鎮鎮民,村民的生產(chan) 生活狀態本身便是地域人文的絕好體(ti) 現,成為(wei) 遊客眼中的“詩意棲居”;民居功能轉變,淮劇小鎮不僅(jin) 是用來住的,也兼具文化展示和商業(ye) 運營的複合功能;古村定位轉變,淮劇小鎮不隻是有區位特色的湖蕩村莊,還要通過文旅深度融合,成為(wei) 本土和外地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現在,《小鎮村民文明約定》《租賃經營協議》《公私合營協議》《自營管理協議》等一係列管理辦法和村規民約,已經成為(wei) 淮劇小鎮居民信得過的權益保障。九龍口也從(cong) 以前隻有濕地遊,發展到如今文旅融合的小鎮遊。當地以淮劇為(wei) 核心載體(ti) ,集聚各方人氣,牽動地方發展,帶動了地方村民就業(ye) 創業(ye) ,年遊客量超百萬(wan) ,營業(ye) 額超億(yi) 元,有1000多人服務於(yu) 小鎮各類運營工作。用一位服務景區的攝影師的話說:“忙得根本停不下來。跟拍一天收入500多元,每天都有遊客有此需求,我們(men) 不愁沒飯吃。”
深入生活 未來有戲
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的模式給九龍口帶來了生機與(yu) 活力,也是其發展的一個(ge) 基點。
南京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副教授談欣一直觀察著淮劇小鎮的發展,她認為(wei) ,九龍口找到了準確的發展突破口,通過沉浸式表演和場景打造,滿足了現代遊客對文化氛圍的需求,移步換景、移步換曲、移步換線,製造了新鮮感的同時,又便於(yu) 人們(men) 在短時間內(nei) 感知傳(chuan) 統藝術。“可以說,融合發展帶來了很好的傳(chuan) 播效應。”談欣說,旅遊度假區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群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保障,增加了群體(ti) 獲得感,也提供了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成果的展示舞台。未來,九龍口淮劇小鎮的發展程度與(yu) 其能否留下淮劇青年演員息息相關(guan) 。此外,還要考量淮劇劇目創作創新和當地對淮劇傳(chuan) 承規劃的廣度和深度。
唐城表示,九龍口下一步將從(cong) 多個(ge) 維度構建傳(chuan) 統戲曲與(yu) 旅遊的深度融合。生活維度上,創造遊客賞戲曲、品生活的優(you) 美環境條件;場景維度上,以“淮劇+景區”“淮劇+曆史街區”“淮劇+科技”“淮劇+小劇場”,把戲曲風貌傳(chuan) 遞給遊客的同時,提升湖蕩水鄉(xiang) 的辨識度;內(nei) 容維度上,計劃打造“角來了”戲曲節、國潮音樂(le) 節、非遺美食節等,進一步豐(feng) 富非遺在旅遊中的表達,讓淮劇小鎮越來越“有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