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交匯點”就是“突破口”(現場評論)

發布時間:2023-06-06 09:1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需要用好學科交叉這個(ge) “催化劑”

  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化學家實驗室,不見忙前忙後的科研人員,隻有一台體(ti) 型“敦實”的機器人穿梭於(yu) 操作台之間,用機械手臂靈活地配製著試劑。它不僅(jin) 能根據指令進行實驗,還會(hui) 自主“思考”實驗步驟和方案,儼(yan) 然就是一名一絲(si) 不苟的實驗員。

  機器人變身“化學家”,靠的是人工智能。科研人員根據所需催化劑類型,輸入程序指令,機器人進行分析篩選,給出備選組合,並開展相關(guan) 實驗。有了聰明的“機器化學家”,從(cong) 數百萬(wan) 種材料組合中找到理想結果,可能隻需一兩(liang) 周。這不,僅(jin) 用10多天,它就為(wei) 實驗室的科研團隊找出了20多種高質量材料組合,極大提高了開發優(you) 質薄膜材料的效率。

  “機器化學家”是學科交叉結出的果實。今天,麵對重大科學問題,學科交叉融合攻關(guan) 是大勢所趨。從(cong) 近些年的科技創新實踐來看,最有可能產(chan) 生重大科學突破的地方,通常就在學科的交界處。比如,生命科學研究與(yu) 人工智能融合,能夠高效預測蛋白質結構,為(wei) 研製新藥開辟新途徑;量子科學與(yu) 計算機融合,改變了底層運算邏輯,突破了計算的瓶頸。有人統計,近20年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交叉研究成果占比已超過1/3。學科交叉融合是加快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強化學科交叉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zheng) 向基礎前沿前移。在一些基礎前沿領域,誰優(you) 先取得突破,誰就可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贏得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主動權。學科交叉的交匯點,往往是原始創新的突破口。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需要用好學科交叉這個(ge) “催化劑”,催生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成果。

  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應當完善創新支持體(ti) 係。近年來,為(wei) 支持跨學科探索,有關(guan) 方麵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學部,設立4個(ge) 科學處,分別聚焦物質科學、智能與(yu) 智造、生命與(yu) 健康、融合科學領域,增強支持措施的針對性。又如,科技部發布“揭榜掛帥”項目,鼓勵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著眼未來,尊重不同學科特點,促進多學科協同攻關(guan) ,還需持續加大資助力度、探索資源配置方式、完善評審機製和評價(jia) 體(ti) 係,助力“從(cong) 0到1”的創新不斷湧現。

  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並非將不同學科簡單疊加,還應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入手,提高人才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機器化學家實驗室負責人江俊直言,團隊近30位成員能在研究中互相啟發,得益於(yu) 大家紮實的數理通識訓練。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交叉融合,是科研實踐交叉融合的前提。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說明,優(you) 化培養(yang) 方案有助於(yu) 打破“專(zhuan) 業(ye) 壁壘”,讓有潛質的學生在科研起步階段打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是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有利條件。

  采訪時,江俊告訴記者:了解到“機器化學家”後,不少科研人員主動前來交流合作,帶來一些新的交叉研究課題。遵循科技創新規律,擁抱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推動前沿探索、協同研究,我們(men) 有信心有能力收獲更多原創成果。

  (作者為(wei) 本報經濟社會(hui) 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1日 05 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