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文脈入江海 行產業新征程——第十九屆文博會圓滿落幕
【聚焦深圳文博會(hui) 】
光明日報記者 黨(dang) 文婷 嚴(yan) 聖禾
6月盛夏,珠江口九天雲(yun) 雨入大海。沿江高速車輛絡繹不絕,不遠處機場航班起起落落,天南海北的人們(men) 都趕往一個(ge) 共同的目的地——深圳國際會(hui) 展中心。12萬(wan) 件文化產(chan) 品、500多項各類活動、400多萬(wan) 參與(yu) 人次……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們(men) 在6月7日至11日這五天中參與(yu) 的這場盛事,正是被譽為(wei) “中國文化第一展”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以下簡稱“文博會(hui) ”)。
跨越十九載,為(wei) 何全國文化產(chan) 業(ye) 對文博會(hui) 平台情有獨鍾?為(wei) 何海內(nei) 外企業(ye) 、客商們(men) 每年都如約而至?站在新起點,文博會(hui) 平台將怎樣助力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第十九屆文博會(hui) 上,縱覽那些精彩紛呈的新產(chan) 品、新技術、新業(ye) 態,乘著思想創意碰撞交流的東(dong) 風,人們(men) 能夠嗅到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風向,洞悉文化之魂的魅力與(yu) 力量。
文化味更濃方顯靜水流深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根植傳(chuan) 統文化,才能永葆文化活力。如何讓文化“活起來”“味更濃”,用文化撬動產(chan) 業(ye) ,用產(chan) 業(ye) 發展弘揚文化,一直是文博會(hui) 不變的思考命題。
“門票上的吉祥物‘小水滴’,是用嶺南特色的醒獅形象設計的,精氣神特別足!”步入會(hui) 場,兩(liang) 位觀眾(zhong) 一邊直播,一邊向雲(yun) 端的網友們(men) 介紹。
行走在12萬(wan) 平方米的文博會(hui) 展館內(nei) ,人們(men) 不難發現,從(cong) 手中的門票,到一個(ge) 個(ge) 展廳,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充盈著整個(ge) 會(hui) 場,無論是一個(ge) 產(chan) 品、一個(ge) 項目,甚至是一座座城市,對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都邁上了新台階。
各地政府展團都拿出“壓箱底”的寶藏展品,取材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文創產(chan) 品琳琅滿目——陝西館的西遊記人物公仔、九色鹿布偶,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馬踏飛燕”玩具,以齊白石經典作品為(wei) 靈感的茶席,以雲(yun) 南民族建築為(wei) 藍本的金屬建築模型……創新、設計讓文化從(cong) 當地走上了文博舞台,走進千家萬(wan) 戶。
蘇繡、湘繡、粵繡,緙絲(si) 、雲(yun) 錦、香雲(yun) 紗,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十八般武藝”樣樣有。“這是難得的觀摩學習(xi) 機會(hui) 。”身著“馬麵裙”的設計師馮(feng) 小姐專(zhuan) 程來文博會(hui) 汲取創作靈感,“我非常喜歡文博會(hui) 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堅守。在這裏,我們(men) 可以深入了解傳(chuan) 統文化、非遺文化。它們(men) 的精氣神與(yu) 魅力讓我們(men) 年輕人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科技感十足更顯文根深重
文脈賡續,靠的是薪火相傳(chuan) ,也要依靠科技力量。新業(ye) 態、新技術宛如鏈接藝術與(yu) 大眾(zhong) 、古代到未來的橋梁,不但盤活了一大批非遺傳(chuan) 統文化、文物,讓它們(men) 以數字化的方式“延年益壽”、走向普羅大眾(zhong) ,更使其擁有了“造血”能力,將優(you) 質的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文化資本,讓文化價(jia) 值轉化為(wei) 經濟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以可持續的方式健康發展。
今年年初,廣東(dong) 本土舞劇《詠春》以別具一格的南派武功迅速走紅,在多地巡演,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而在數字中國展區,《詠春》則被進一步數字化,移植進數字劇場,一招一式更加立體(ti) ,更多人能沉浸式體(ti) 驗酣暢淋漓的詠春拳。
“文博會(hui) 正在給予包括‘數字化’在內(nei) 的科技新力量的想象力空間。”數字中國展區策展人之一楊炎濤認為(wei) 。
數字化技術應用已經走到產(chan) 業(ye) 一線——《江蘇文庫》數據庫中,一鍵通曉千年文脈;《在浙裏,走進綠水青山》裸眼3D加空間投影技術,一日縱覽浙江鄉(xiang) 村的美麗(li) 蝶變;“數字敦煌”,戴上VR智能眼鏡,閱盡藏經洞6萬(wan) 餘(yu) 件珍貴文物;華為(wei) “文化大數據體(ti) 係解決(jue) 方案”,全部實現自主創新,為(wei) 國家文化安全保駕護航。
技術的注入讓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動能。且看一組數據:2022年,深圳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全市GDP達到8%,文化企業(ye) 數量超10萬(wan) 家,從(cong) 業(ye) 人員逾100萬(wan) ,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賦能、為(wei) 人民生活添彩。
朋友圈回歸彰顯文化魅力
“我在中國多年的朋友向我強烈推薦中國曆史悠久的酒文化,因此我想在文博會(hui) 上集中考察一下合作前景。”來自英國、從(cong) 事酒品貿易的觀眾(zhong) 丹戈·嘉瑞恩告訴記者。
“文博會(hui) 是極好的增進交流的方式。我覺得這次展會(hui) 的亮點是創造力、文化和曆史,這裏的人都很年輕,我能感受到其中的能量。現在不再是‘中國製造’,而是‘中國創造’。”法國工業(ye) 設計協會(hui) 主席安娜·瑪麗(li) ·薩赫格耶說。
“我從(cong) 2016年開始參展文博會(hui) ,至今已經快8年了。”印度展商伊姆蘭(lan) ·沙爾說,今年他又立刻前來參展,期待借助文博會(hui) 的平台遇到好的買(mai) 家和生意。
“文化貿易的活躍程度是文化繁榮的一個(ge) 鮮明標誌,在新的起點上,文化貿易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在文博會(hui) 同期舉(ju) 辦的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促進文化貿易分論壇上,紫荊文化集團總經理文宏武如是說。
在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看來,“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際傳(chuan) 播具有重大的意義(yi) ”。
今年,50個(ge) 國家和地區、超300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海外參展商的數量和質量將恢複到疫情前最好水平;超過2.5萬(wan) 名國際友人的到來,文博會(hui) 的國際“朋友圈”擴大,更是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日益枝繁葉茂、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斷邁進、釋放魅力的最佳印證。
海納百川,方顯博大精深。在助推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新征途上,文博會(hui) 不斷向著自己的宏大目標一往無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