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哲學碩士出攤,“人生意義”賣給誰呢
【閱讀提示】哲學碩士“知識擺攤”解答人生的意義(yi)
光明網評論員:畢業(ye) 季,一些大學生開始上街擺起了攤,他們(men) 不賣貨、不做咖啡,也不調雞尾酒,而是提供“付費聊天、谘詢”服務。前不久,“倫(lun) 敦政經碩士上街擺攤”上了熱搜,引發大家對“知識擺攤”這一現象的關(guan) 注。一時間憑借自身專(zhuan) 業(ye) 知識,“擺攤”成了不少年輕科研學子模仿的樣本。
據媒體(ti) 報道,類似知識出攤的年輕人陸續出現。其中有哲學碩士,主打業(ye) 務是66元解“人生的意義(yi) ”;有心理學畢業(ye) 生,擺出了心理治療攤;也有美學碩士,主要提供哲學、美學、藝術學谘詢……
開玩笑也好,緩解求職難也罷,這些大學生至少是正經地試圖將知識變現,將所學知識以一種邏輯簡單、路徑清晰的方式直接售賣。不過仔細看這些年輕人從(cong) 事的業(ye) 務,基本都是那些自嘲“無用之學”的文科,哲學、美學、文學之類。相信人們(men) 不會(hui) 看到“高分子材料分析”“汽車製造與(yu) 維護”之類的攤位。
這些專(zhuan) 業(ye) 的共性——自嘲“無用之學”的文科,是高妙玄遠:沒有具體(ti) 的應用場景,思考的都是人類永恒探索的主題,也幾乎沒有答案的領域。人們(men) 能看出代碼的問題在哪,卻找不到人生的解答在哪。
也正因為(wei) 這些學問缺少一個(ge) 聯係緊密的現代工業(ye) 生產(chan) 對應物,不夠“專(zhuan) ”,所以就業(ye) 會(hui) 麵臨(lin) 一些難題,這也是自嘲“無用之學”的難題。但也恰是因為(wei) 足夠“範”,所以它們(men) 格外適合擺攤——麵向普通人,提供普適性的谘詢服務。
當然,擺攤肯定解決(jue) 不了他們(men) 的就業(ye) 問題,承載量太有限了。但這不失為(wei) 一個(ge) 契機,包括學生、學校和社會(hui) 都應該思考,文科畢業(ye) 生就業(ye) 出路到底在哪?能在社會(hui) 中從(cong) 事什麽(me) 工作?這個(ge) 問題不能用“培養(yang) 了綜合素質”“提升了批判性思維”之類的話術來回應。對於(yu) 大多數學生來說,需要的無非是一個(ge) 工作,吃飽了肚子才好思考“人生意義(yi) ”。
比如很具體(ti) 的,隻有文化產(chan) 業(ye) 、出版產(chan) 業(ye) 繁榮,廣大文科畢業(ye) 生才有出路,他們(men) 的所學才真的有可能進入現代工業(ye) 生產(chan) ,用產(chan) 值來衡量。那麽(me) 如何繁榮文化產(chan) 業(ye) 、創造更多就業(ye) ,就應該認真地進行探討。
同時,文科生的“人生意義(yi) ”賣給誰,其實也很值得觀察。這裏說的並不僅(jin) 指哲學碩士的出攤業(ye) 務,而是廣義(yi) 的文化消費。人們(men) 有沒有類似的消費習(xi) 慣,是否對抽象的、邏輯的、非功利化的內(nei) 容有購買(mai) 欲望,其實也能看出一個(ge) 社會(hui) 的理性水位到達了什麽(me) 層次。
消費習(xi) 慣其實是培養(yang) 出來的,這種培養(yang) 並不一定是很具體(ti) 的某種需求,比如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某種精神滿足。比如根據媒體(ti) 報道,在有些國家“書(shu) 評”類的產(chan) 品格外受歡迎,因為(wei) 人們(men) 沒那麽(me) 多時間讀書(shu) ,但在社交場合又免不了需要炫耀下知識,故而選擇看“書(shu) 評”,所花時間不多,又足夠在酒會(hui) 中說上那麽(me) 幾句。
這就是一種對文科的消費需求。一個(ge) 社會(hui) ,如果人們(men) 樂(le) 於(yu) 探討玄妙的問題,願意用邏輯、知識進行對話,有一個(ge) 成熟的思想市場,那麽(me) 自然地就會(hui) 樂(le) 於(yu) 消費“人生意義(yi) ”之類的文科產(chan) 品。
所以,出攤的文科生是個(ge) 微觀的觀察視角,他們(men) 的知識在哪裏售賣、又會(hui) 賣給誰、銷量怎麽(me) 樣,其實是個(ge) 很嚴(yan) 肅的社會(hui) 議題。大海裏的一條魚,是能看出大海的深度的,就看人們(men) 有沒有意願去深入觀察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