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恭王府大戲樓又起琴聲戲腔

發布時間:2023-06-12 10: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 韻

  6月9日晚,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前夜,恭王府大戲樓裏,又一次傳(chuan) 出悠揚古曲、婉轉琴歌。“古琴名家名曲與(yu) 琴歌專(zhuan) 場音樂(le) 會(hui) ”拉開了第十六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的帷幕。

  “20世紀中葉我們(men) 做了一次普查,中國約有6億(yi) 人,彈奏古琴的不足百人。今天,僅(jin) 揚州一地,2019年的古琴產(chan) 量就達23萬(wan) 把。保守估計,中國彈奏古琴的人數以百萬(wan) 計。”開幕前,一件對襟白衫、一頭白發的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家田青從(cong) 切身經曆發出感歎:“古琴有3000多年悠久的曆史。但沒有任何一個(ge) 時候像過去這20年一樣,得到了有效保護、傳(chuan) 承,以及前所未有的發展”。田青提到的20年,是“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以來的20年。此次音樂(le) 會(hui) 也是為(wei) 慶祝古琴藝術申遺成功20周年專(zhuan) 門舉(ju) 辦的。

  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feng) 乃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博物館絕不是單純的器物保管地和展示者,而是要肩負起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使命。“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期間,恭王府都會(hui) 舉(ju) 辦非遺演出季。連續16屆,我們(men) 都聚焦昆曲和古琴藝術,每年的演出都會(hui) 有創新。未來,也考慮通過不同的嚐試,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16屆的非遺演出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長林、李祥霆、龔一等,以及著名琴家陳熙珵、李鳳雲(yun) 、戴曉蓮等先後在恭王府表演。田青說:“演出季已經有了號召力,每年都有一批名家亮相。”

  9日當晚,當耄耋之年的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吳釗挑開窺簾、懷抱古琴走上舞台時,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首曲子是《關(guan) 山月》,最早見載於(yu) 清《龍吟館琴譜》,曲風古樸大氣。”簡短的說明後,指撥弦動,嫋嫋琴音帶領聽眾(zhong) 走入清冷蒼茫的月夜。據了解,6月14日和15日,“古琴名家名曲”還將連演兩(liang) 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悉數登台。

  “演出季在深入挖掘古琴內(nei) 涵的同時不忘古琴技藝的弘揚與(yu) 傳(chuan) 承。今年的一個(ge) 亮點就是首次邀請大學生登台。”馮(feng) 乃恩說,來自24所高校古琴社團的青年學子將代表全國50餘(yu) 所高校古琴社團,演奏不同流派的代表性琴曲,以及《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等琴譜的打譜作品。

  薪火相傳(chuan) ,不僅(jin) 有嫋嫋的琴聲,還有歌喉繾綣。10日晚,演出季昆曲專(zhuan) 場首場中有《蘆花蕩》和《小放牛》。“這是從(cong) 恭王府1885年堂會(hui) 戲單裏選出來的。”馮(feng) 乃恩說。1873年,恭親(qin) 王奕[~符號~]成立了“全福昆腔科班”,俗稱“小學堂”。這是當時北京唯一傳(chuan) 習(xi) 正宗昆腔的科班。《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材》中記載,1887年恭王府堂會(hui) 戲的戲目單,會(hui) 集了當時京中各大名班的諸大名伶,演出劇目達70餘(yu) 出,創當時王府堂會(hui) 戲規模盛大之先例。

  保護傳(chuan) 承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一座大戲樓,曾經的盛況得以不斷重現:恭王府曆史堂會(hui) 是以《天官賜福》作為(wei) 開場戲,11日的折子戲專(zhuan) 場將延續慣例。演出季上演的《金雀記·喬(qiao) 醋》《奇雙會(hui) 》是從(cong) 恭王府《1887年堂會(hui) 戲單》選出……未來,恭王府的老戲單能否整本恢複?對於(yu) 記者的問題,馮(feng) 乃恩給出一個(ge) 嚴(yan) 謹的答案——“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我們(men) 當然有這個(ge) 夢想,但首先要研究好,然後才是解讀好,傳(chuan) 承好。”未來可期。因為(wei) 新生的力量已經登上舞台。12日,演出季昆曲專(zhuan) 場將上演高校版《牡丹亭》,由來自全國6所大學及中學的13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挑大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學校和秦峰少兒(er) 昆劇團的小演員們(men) 也將在演出季的不同場次亮相。“傳(chuan) 承不能彎道超車。”田青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是一時之尚。“在‘古琴熱’中,希望年輕人在學指法琴曲的同時,可以領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把中華精神發揚好。”

  馮(feng) 乃恩說:“今年,恭王府博物館40周年,還適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通過20周年。我們(men) 在大戲樓內(nei) 進行的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希望闡述和傳(chuan) 達創新性保護理念對於(yu) 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讓古老而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藝術重現光芒。”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