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亞洲最大煤電CCUS項目投產 高效“碳捕手”助煤電走低碳路

發布時間:2023-06-13 09:36: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陸成寬

  目前,該項目已與(yu) 8家單位簽訂購銷合同,合同量為(wei) 4萬(wan) 噸/月,另外,還有2萬(wan) 噸/年液態二氧化碳將用於(yu) 與(yu) 周邊油田開展驅油利用研究,實現了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納利用,並具備穩定的盈利能力,為(wei) 煤電CCUS長期可持續運營提供了樣本,成為(wei) 創新鏈協同攻堅的示範案例。

  “3、2、1,投產(chan) 。”近日,隨著一聲令下,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50萬(wan) 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項目正式投產(chan) 。

  該項目是亞(ya) 洲最大的煤電CCUS項目,其成功投運標誌著我國大規模煤電CCUS技術日趨成熟,為(wei) 後續開展更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men) 的係統運行安全、可靠、高效,各項指標全麵優(you) 於(yu) 設計值,均處於(yu) 行業(ye) 最優(you) 水平。在‘源頭減碳、過程控碳、終端捕碳’的全過程綠色低碳生產(chan) 上,我們(men) 又取得重要突破,為(wei)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成功打造了減碳固碳新樣板。”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季明彬表示。

  CCUS技術迎來快速發展期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行業(ye) 碳減排是重中之重。我國以煤為(wei) 主的能源結構決(jue) 定了在當下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nei) ,煤電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解決(jue) 煤電行業(ye) 的碳排放問題,對實現“雙碳”目標至關(guan) 重要。

  目前,CCUS技術被認為(wei) 是唯一能夠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利用的減排技術。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從(cong) 工業(ye) 、能源生產(chan) 等排放源或空氣中捕集分離,並加以利用或輸送到適宜場地封存,最終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

  我國《“十四五”現代能源體(ti) 係規劃》明確提出,瞄準新型電力係統、安全高效儲(chu) 能、氫能、新一代核能體(ti) 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天然氣水合物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示範項目。

  被稱為(wei) “碳捕手”的CCUS技術迎來快速發展期。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投用的煤電CCUS項目(含CCS項目)13個(ge) ,總捕集能力約60萬(wan) 噸/年,規模最大的是國家能源集團錦界公司的15萬(wan) 噸/年CCUS項目。

  “然而,從(cong) 實際運行情況看,目前CCUS還存在總捕集能力低、項目運營成本高、產(chan) 品應用場景窄等問題。”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碳中和中心主任徐冬坦言。

  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火力發電公司,國家能源集團自覺發揮創新主體(ti) 作用,決(jue) 心在大規模煤電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領域蹚出一條創新路。

  圍繞當前煤電碳捕集技術麵臨(lin) 的痛點、難點問題,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公司負責牽頭組織,委托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作為(wei) 技術總負責單位,聯合國能龍源環保、華東(dong) 電力設計院、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攻關(guan) 工作。

  1000多次測試才找到理想配方

  作為(wei) 該項目技術負責人,回憶起項目的科技攻關(guan) 曆程,徐冬至今仍然對很多場景記憶猶新。其中,吸收劑測試最讓徐冬揪心。

  吸收劑是CCUS項目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用徐冬的話說,吸收劑是碳捕集的“心髒”。“開發出能耗低、穩定性高的吸收劑是我們(men) 的主要攻關(guan) 方向。”徐冬說。

  然而,吸收劑的能耗和穩定性就像一個(ge) 蹺蹺板,能耗低的吸收劑,穩定性就差,而穩定性高的吸收劑,能耗也高。如何實現“魚與(yu) 熊掌兼得”,成為(wei) 擺在徐冬等技術人員麵前的一道難題。

  “為(wei) 此,我們(men) 反複試驗、反複調整配方,雖然失敗的次數很多,但每一次測試都讓我們(men) 對吸收劑的特性有了新的認知,這種新認知一直激勵著我們(men) 持續做下去。”那時徐冬對攻克難關(guan) 充滿信心,他堅信一定可以找到低能耗、高穩定性的吸收劑配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000多次測試,他們(men) 成功了!當低能耗、高容量、高穩定性的三元複配吸收劑研發出來的時候,徐冬懸著的心終於(yu) 落地。

  吸收劑研發成功隻是第一步,開發出大規模碳捕集工藝包才是項目科技創新的核心。

  “吸收塔多高多粗,吸收劑用量多少,入口的溫度是多少……所有這些參數都需要我們(men) 在工藝包裏做好設定。隻有找到這些參數組合的最優(you) 解,才能真正提高CCUS項目的碳捕集能力,降低項目運營成本。”徐冬說。

  “盡管我們(men) 在錦界公司有過15萬(wan) 噸/年CCUS項目的成功經驗,但是那套技術應用到50萬(wan) 噸的項目中到底行不行?”徐冬心裏也打鼓,“畢竟從(cong) 15萬(wan) 噸到50萬(wan) 噸,並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這意味著我們(men) 必須進行技術再造和革新。”

  為(wei) 找到讓他們(men) 夢寐以求的最優(you) 解,徐冬帶領團隊持續攻關(guan) 。“比如吸收塔直徑,當時我們(men) 有3種方案:7米、8米和8.2米。雖然塔的直徑越小,投資越省,但是塔徑小的同時,煙氣的流速就快,同工況下發生塔液泛的風險也就越高。因此,我們(men) 必須綜合考慮。關(guan) 於(yu) 塔直徑的選擇,我們(men) 反複論證了3個(ge) 月,最終才選定8.2米的方案。”徐冬舉(ju) 例道。

  煤電CCUS可持續運營的樣本

  除了三元複配吸收劑和大規模碳捕集工藝包,項目組還與(yu)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聯合開發了小齒頂角填料、新型幹法凝胺回收裝置、首套國產(chan) 最大等級二氧化碳壓縮機……

  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褚景春表示,本項目經曆3年的集中攻關(guan) ,在基礎理論、關(guan) 鍵技術、核心裝備、係統集成和示範應用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大型碳捕集係統與(yu) 電廠熱力係統的耦合規律,攻克了多項碳捕集工程放大技術難題及瓶頸,形成完整的大規模碳捕集科技研發和工藝包設計能力,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顯著的社會(hui) 效益,可為(wei) 國家CCUS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重要技術保障和決(jue) 策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捕集的二氧化碳無法實現足額消納是限製CCUS項目可持續運營的堵點。

  “為(wei) 此,我們(men) 提前開展市場調研,鎖定了焊接製造、食品級幹冰、高新機械清洗和油田驅油等方麵的用戶。目前,已與(yu) 8家單位簽訂購銷合同,合同量為(wei) 4萬(wan) 噸/月,另外,還有2萬(wan) 噸/年液態二氧化碳將用於(yu) 與(yu) 周邊油田開展驅油利用研究,實現了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納利用,並具備穩定的盈利能力,為(wei) 煤電CCUS長期可持續運營提供了樣本,成為(wei) 創新鏈協同攻堅的示範案例。”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公司泰州電廠總經理蔣欣軍(jun) 表示。

  5月27日,泰州CCUS項目試運期間生產(chan) 的第一批液體(ti) 二氧化碳交付給了首批用戶。“品質非常好!”收到貨幾個(ge) 小時後,用戶打來的反饋電話振奮了每一名項目參與(yu) 者。

  下一步,泰州電廠將聯合相關(guan) 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就二氧化碳加氫製甲醇、製精細化工品等方麵進行協同攻關(guan) 突破,提升二氧化碳價(jia) 值率,進一步貫通從(cong) 捕集到消納的二氧化碳全周期鏈條,加快推動煤電CCUS由科技示範轉向產(chan) 業(ye) 化集群化發展。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