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慢就業考公熱現象增多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高度重視青年就業問題

發布時間:2023-06-13 09:39:00來源: 法治日報

  “慢就業(ye) ”“考公熱”現象增多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高度重視青年就業(ye) 問題

  搭建多級聯動智慧就業(ye) 資源共享平台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利用100天時間,集中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等群體(ti) 提供超千萬(wan) 就業(ye) 崗位。人社部於(yu) 6月6日啟動2023年百日千萬(wan) 招聘專(zhuan) 項行動,以“職引未來 築夢青春”為(wei) 主題,助力高校畢業(ye) 生及各類勞動者求職就業(ye) 。

  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ye) 生再創曆史新高,達1158萬(wan) 人,就業(ye) 形勢嚴(yan) 峻。目前正值今年應屆高校畢業(ye) 生找工作的最後衝(chong) 刺階段。如何更好解決(jue)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問題,成為(wei) 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

  全力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順利就業(ye) 、盡早就業(ye) ,也是全國人大代表高度關(guan) 注的重點。今年全國人大會(hui) 議期間,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圍繞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問題提出建議。有關(guan) 健全青年就業(ye) 促進機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的建議,被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辦公廳確定為(wei) 今年重點督辦建議。

  拓寬學生就業(ye) 路徑

  當前,“體(ti) 製熱”“考公熱”“慢就業(ye) ”“緩就業(ye) ”“升學熱”,成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痛點。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呂建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從(cong) 眾(zhong) 性和趨同性顯著,“追求穩定的職業(ye) ”成為(wei) 大學生的主流擇業(ye) 觀,相較於(yu) 一般企業(ye) ,更偏好選擇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等體(ti) 製內(nei) 機構,就業(ye) 彈性持續降低,就業(ye) 市場缺乏活力。

  “高校畢業(ye) 生在求職心態上過於(yu) 求穩,‘慢就業(ye) ’群體(ti) 規模過大、增速過快,會(hui) 對社會(hui) 穩定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產(chan) 生一定的衝(chong) 擊。”談及該如何緩解“慢就業(ye) ”問題,呂建認為(wei) ,可以優(you) 化應屆生身份政策,保障擇業(ye) 期內(nei) 高校畢業(ye) 生充分享受應屆生待遇。

  他建議,相關(guan) 部門修訂應屆畢業(ye) 生定義(yi) ,界定擇業(ye) 期內(nei) 高校畢業(ye) 生無論是否簽訂過勞動合同或繳納過社保,均屬於(yu) 應屆畢業(ye) 生身份,在重新就業(ye) 時享受應屆生相關(guan) 待遇。從(cong) 政策製定、文件落實和廣泛宣介上加強用人單位對於(yu) 應屆畢業(ye) 生身份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允許擇業(ye) 期內(nei) 畢業(ye) 生報考麵向應屆畢業(ye) 生的崗位,拓寬擇業(ye) 期內(nei) 畢業(ye) 生就業(ye) 路徑,進一步激發高校畢業(ye) 生市場化就業(ye) 的活力。

  做實做細幫扶措施

  “目前高校畢業(ye) 生缺乏自主就業(ye) 認知和職業(ye) 定位,而現有方式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高效率高質量的推薦。”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大學校長霍曉麗(li) 認為(wei) ,就業(ye) 崗位推薦缺乏主動性,推薦內(nei) 容缺乏個(ge) 性化,是導致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的重要原因。

  霍曉麗(li) 建議,構建全國智慧就業(ye) 定製服務平台,通過采集、獲取注冊(ce) 畢業(ye) 生的成績、興(xing) 趣、性格、技能等信息,為(wei) 畢業(ye) 生打上相應的就業(ye) 標簽。同時,利用大數據信息分析技術,根據學生搜索方向與(yu) 就業(ye) 標簽,主動向畢業(ye) 生推薦符合大學生自身條件和能力需求的就業(ye) 方向與(yu) 就業(ye) 崗位。

  此外,針對目前農(nong) 村籍大學生返鄉(xiang) 就業(ye) 增長的現狀,霍曉麗(li) 認為(wei) 應加大農(nong) 村籍返鄉(xiang) 大學生就業(ye) 支持力度。

  “農(nong) 村現有就業(ye) 崗位與(yu) 學生專(zhuan) 業(ye) 技能匹配度不高,各級部門缺少相應的就業(ye) 創業(ye) 支持,政府與(yu) 高校應當積極聯動,建立健全供求對接體(ti) 係,將農(nong) 村人才需求與(yu) 高校人才培養(yang) 相結合,因地製宜、精準匹配。以地域為(wei) 單位,注重人才供給側(ce) 的教育培訓,使高校農(nong) 村籍大學生具備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的能力。”霍曉麗(li) 說。

  提檔升級就業(ye) 服務

  就業(ye) 崗位需求繼續收緊,是目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麵臨(lin) 的一個(ge) 嚴(yan) 峻現實。“雖然學校積極應對疫情等影響,開源拓崗,挖掘就業(ye) 渠道,但是相比往年同期,用人單位招聘需求下降。”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吳德說,一方麵,中小微企業(ye) 招聘需求銳減,中小企業(ye) 提供崗位數量較往年同期降低50%左右。另一方麵,大部分優(you) 質企業(ye) 提供崗位數也在減少,不同程度縮減了校園招聘崗位的需求。此外,行業(ye) 間、專(zhuan) 業(ye) 間的就業(ye) 不平衡性也在加大,部分專(zhuan) 業(ye) 對應的產(chan) 業(ye) 或行業(ye) 受疫情衝(chong) 擊較大,產(chan) 業(ye) 或者行業(ye) 恢複需要時間和過程,畢業(ye) 生就業(ye) 崗位較少。

  根據2023屆畢業(ye) 生就業(ye) 意向調研結果,畢業(ye) 生期待的就業(ye) 單位中,位列最靠前的是國家機關(guan) 及事業(ye) 單位,占比36.17%,國有企業(ye) 占比29.65%,總占比為(wei) 65.82%。隻有8.24%的畢業(ye) 生選擇到私營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工作。

  “這主要是由於(yu) 高校畢業(ye) 生主觀認為(wei) 在中小微企業(ye) 就業(ye) 存在不安全感。”吳德分析指出,受經濟、產(chan) 業(ye) 、疫情等影響,畢業(ye) 生在中小微企業(ye) 就業(ye) 後的穩定及保障降低,導致畢業(ye) 生更青睞工作和工資更有保障的體(ti) 製內(nei) 就業(ye) 。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yu) 部分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的條件保障、發展空間、工作跳動、政策保障等落實不到位,導致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後流失率高,也影響到後續低年級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的積極性受挫。“我們(men) 調研發現,2023屆畢業(ye) 生意願到基層就業(ye) 的比例僅(jin) 為(wei) 4.6%。”吳德說。

  鑒於(yu) 此,吳德建議搭建便捷好用的多級聯動智慧就業(ye) 資源共享平台,由相關(guan) 部門牽頭,整合有效資源,搭建國家級、省級、高校多級聯動智慧就業(ye) 資源共享平台,實現用人單位資源共享、就業(ye) 信息智能匹配和精準推送等多項就業(ye) 服務提檔升級,改善就業(ye) 信息資源相對封閉的問題,使畢業(ye) 生能在更廣範圍擇業(ye) ,用人單位能在更多資源中選才。

  同時,他建議,建立促就業(ye) 政策長效機製,尤其是要建立建強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發展的長效機製。“要加強到基層就業(ye) 畢業(ye) 生的思政教育和職業(ye) 發展指導,讓基層就業(ye) 更有吸引力,讓到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ye) 生能夠留得住、用得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台和機會(hui) 。”吳德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