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就業服務送到勞動者身邊(民生觀)
建在社區裏的站點,讓勞動者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和越來越多的溫暖
最近,筆者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調研時,偶然路過一座人才小屋。屋內(nei) 麵積不大,但屋外牆麵上的電子屏幕不停滾動著招聘信息和就業(ye) 政策,讓這裏引人注意。走進去,筆者看到有人正在填寫(xie) 信息表格,有人盯著電子屏幕查看招工情況,還有人向工作人員谘詢就業(ye) 政策……這家人才小屋是街道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和靈活就業(ye) 人群推出的線下服務點。
如此貼近勞動者的服務站點讓人感到很溫暖。近些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轉型,生產(chan) 要素在重組,勞動者就業(ye) 結構和方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新就業(ye) 形態和靈活就業(ye) ,成為(wei) 不少人的選擇。這些工作崗位具有就業(ye) 關(guan) 係靈活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創業(ye) 機會(hui) 互聯網化等優(you) 勢,但也存在工作內(nei) 容碎片化、就業(ye) 不穩定的問題,還會(hui) 給從(cong) 業(ye) 者的權益保障造成一定困難。因此,有這方麵就業(ye) 意願的勞動者,更需要及時獲得有針對性的崗位信息和政策、法律方麵的服務。
建在社區裏的站點,打通了就業(ye) 服務的“最後一公裏”。它位於(yu) 熙熙攘攘的街巷之中,人們(men) 隨時可以移步進來,了解崗位信息和招聘政策。說不定隻用一盞茶的工夫,人們(men) 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種線下的實體(ti) 服務站,與(yu) 線上平台一起,拓寬了就業(ye) 渠道,為(wei) 勞動者提供了多種選擇。尤其是對一些文化程度不高、年齡偏大的居民來說,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細致、規範的就業(ye) 服務,省去了大量時間成本。同時,社區服務站點還能與(yu) 周邊企業(ye) 時時接觸,加深了解,第一時間掌握企業(ye) 用工需求,更好地連接起就業(ye) 供需資源,助力人崗精準匹配。
建在社區裏的站點,為(wei) 政策普及和法律宣講提供了平台。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出台扶持政策,推出暖心舉(ju) 措,加強法律製度建設,補齊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這些好的做法,需要及時傳(chuan) 遞給勞動者。社區服務站裏,有專(zhuan) 人提供法律谘詢、講解社保政策、傳(chuan) 授求職技巧。一些缺乏工作經驗的勞動者走進這裏,與(yu) 工作人員、誌願者坐下來聊一聊,不僅(jin) 能獲得指導,還能提升信心。
加強新就業(ye) 形態和靈活就業(ye) 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更加精細化的措施。建在社區裏的站點,把貼心、暖心的就業(ye) 服務送到勞動者身邊,讓他們(men)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和越來越多的溫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