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密集開工 國家水網是什麽“網”?

發布時間:2023-06-14 09:5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安徽省鳳凰山水庫工程開工,江西省鄱陽湖康山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工程開工,重慶市藻渡水庫主體(ti) 工程開工……今年上半年,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密集開工,國家水網越織越牢。

  國家水網是國家基礎設施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ti) 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

  國家水網是一張什麽(me) “網”?

  5月30日,吉林省水網骨幹工程在東(dong) 豐(feng) 縣金牛支洞施工現場開工。工程匡算總投資670億(yi) 元,是《規劃綱要》公布後,開工建設的第一個(ge) 國家水網重大骨幹工程。工程建成後,每年將有10億(yi) 立方米優(you) 質水源,通過530公裏隧洞、管線輸送到幹渴的吉林中西部大地,使865萬(wan) 人受益。

  國家水網是一張什麽(me) “網”?《規劃綱要》給出了明確答案:國家水網是以自然河湖為(wei) 基礎、引調排水工程為(wei) 通道、調蓄工程為(wei) 結點、智慧調控為(wei) 手段,集水資源優(you) 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係統保護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綜合體(ti) 係。

  中國規模龐大的水利設施,為(wei) 國家水網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黨(dang) 領導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水利建設,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ti) 係。中國已建成各類水庫9.8萬(wan) 多座,總庫容9000多億(yi) 立方米;建成大中型灌區7330多處,農(nong) 田有效灌溉麵積10.37億(yi) 畝(mu) 。各類水利工程逐步由點向網、由分散向係統發展。

  國家水網分為(wei) 國家骨幹網、省級水網、市級水網、縣級水網。據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國家水網主骨架由主網及區域網組成。主網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水係為(wei) 基礎,以南水北調東(dong) 、中、西三線工程為(wei) 輸水大動脈,以重大水利樞紐工程為(wei) 重要調蓄結點。國家水網建設正從(cong) “綱”“目”“結”三個(ge) 方麵加快推進。

  李國英表示,構建國家水網之“綱”,就是以大江大河幹流及重要江河湖泊為(wei) 基礎,以南水北調工程東(dong) 線、中線、西線為(wei) 重點,科學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排水工程規劃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織密國家水網之“目”,就是加快國家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與(yu) 區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互聯互通,推進區域河湖水係連通和引調排水工程建設,形成城鄉(xiang) 一體(ti) 、互聯互通的水網格。打牢國家水網之“結”,就是加快推進控製性調蓄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綜合考慮防洪、灌溉、供水、航運、發電、生態等功能,加強流域水工程的聯合調度,提升水資源調控能力。

  今年以來,國家水網建設進一步提速。引江濟淮二期、引漢濟渭二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快建設,西藏拉薩旁多引水、福建金門供水水源保障等水網工程開工建設,雲(yun) 南滇中引水二期、河北雄安幹渠、甘肅白龍江引水等一批水網骨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ti) 係

  中國水旱災害頻發,大江大河中下遊地區易受流域性洪水、強台風等衝(chong) 擊,中西部地區易受強降雨、山洪災害等威脅。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ti) 係的迫切要求。

  流域防洪減災,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是關(guan) 鍵。

  5月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進入全麵實施階段。工程任務是拓寬、浚深河道,進一步擴大淮河下遊洪水出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達到300年一遇,減輕淮河中遊防洪除澇壓力。作為(wei) 沿淮人民翹首以盼的流域防洪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將曆史性地解決(jue) 淮河下遊泄洪不暢的問題。

  《規劃綱要》提出,“以河道堤防達標提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wei) 重點,加快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鬆花江、遼河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暢通和河勢穩定,全麵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wei) 表示,目前,中國已建成1—5級堤防33.1萬(wan) 公裏,但是部分堤防不達標。下一步,將全麵推進大江大河大湖堤防達標建設,開展達標建設三年提升行動。同時,加快實施中小河流係統治理,減輕河道淤積萎縮,恢複河道行洪能力。

  流域防洪減災,增強洪水調蓄能力是重點。

  流域控製性水庫工程對調蓄洪水至關(guan) 重要。今年以來,流域控製性水庫工程加快建設。2月6日,安徽省鳳凰山水庫工程開工。工程建成後,郎溪縣南豐(feng) 圩防洪標準將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5月20日,重慶市藻渡水庫主體(ti) 工程開工。工程建成後,綦江城區防洪能力將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6月2日,黑龍江省閣山水庫工程順利通過下閘蓄水階段驗收。工程建成後,呼蘭(lan) 河支流努敏河下遊防洪標準將由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

  《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實施一批流域控製性水庫工程建設,提高江河洪水調蓄能力,努力爭(zheng) 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動權”。

  張祥偉(wei) 表示,下一步將加快黃河流域東(dong) 莊、珠江流域大藤峽、長江流域姚家平等一批在建防洪骨幹水庫實施進度,盡早建成發揮效益。同時,積極推進已經論證多年的黃河流域古賢、黑山峽,珠江流域洋溪等一批擬建的控製性水庫盡早開工建設。

  目前,中國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為(wei) 主要組成的防洪工程體(ti) 係,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但是,流域防洪減災體(ti) 係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有的流域洪水‘蓄’和‘排’的能力還不高,監測預警體(ti) 係不完善。”張祥偉(wei) 說,下一步將重點推進以流域為(wei) 單元的防洪工程體(ti) 係建設。

  建成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

  中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feng) ,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建設重大引調水工程,是解決(jue)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必然要求。

  5月31日20時,位於(yu) 山東(dong) 省德州市武城縣的六五河節製閘緩緩關(guan) 閉,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2022—2023年度調水任務完成,本年度向黃河以北調水2.77億(yi) 立方米。這是南水北調東(dong) 線一期工程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來的第十個(ge) 調水年度。

  隨著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中國跨流域跨區域水網格局逐步形成。作為(wei) 一項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建設東(dong) 、中、西三條線路,從(cong) 長江調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超620億(yi) 立方米,成為(wei) 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ge) 縣(市、區)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線,直接受益人口超1.5億(yi) 人,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近100億(yi) 立方米,發揮了顯著的經濟、社會(hui) 、生態等綜合效益。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強互聯互通,加快形成戰略性輸水通道,優(you) 化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2022年,引江補漢工程開工建設,拉開了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帷幕。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近日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南水北調總體(ti) 規劃修編,推進東(dong) 線二期可研論證和西線工程規劃編製,加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ti) 布局”。

  近年來,除了南水北調工程外,還有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或實現重要節點目標。

  2021年1月,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wei) 水源,全線自流引水,向鄂北地區沿線3市7縣482萬(wan) 人口供水,灌溉耕地380萬(wan) 畝(mu) ,有效緩解鄂北地區水資源嚴(yan) 重短缺局麵。

  2022年12月,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長江與(yu) 淮河實現曆史性“牽手”。引江濟淮工程供水範圍涉及皖豫兩(liang) 省15個(ge) 市55個(ge) 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723公裏,受益範圍7.06萬(wan) 平方公裏,惠及皖北、豫東(dong) 5000多萬(wan) 人口,形成平行於(yu) 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

  2023年4月,引漢濟渭工程秦嶺輸水隧洞主體(ti) 工程完工。按工程計劃,今年6月底可向陝西省西安市先期供水。工程建成後,預計年調水量達到15億(yi) 立方米,惠及人口超1000萬(wan) 。

  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

  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經濟社會(hui) 用水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水質汙染、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水超采等生態問題。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解決(jue) 生態環境累積欠賬、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家水網建設過程中,河湖生態保護治理不斷加強,河湖生態環境加快複蘇。

  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每一條河流、每一個(ge) 湖泊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這便是相城區的“一河一策”“一片一策”製度。河湖無論是“生病”“健康”還是“亞(ya) 健康”,都有細化標準和詳細記錄。相城區夏圩港曾因附近小區雨汙水管混接,加之河道底泥淤積較深,“生了病”。根據“病曆”,相城區首先對附近小區2315戶住宅進行了雨汙分流改造,又對夏圩港實施清淤、疏浚。如今的夏圩港恢複了往日的美麗(li) 。

  近年來,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日益精細化。2月,水利部印發《2023年河湖管理工作要點》,提出“2023年全麵啟動河湖健康評價(jia) 工作,逐步建立全國河湖健康檔案庫”。3月,水利部公布《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推進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一河(湖)一策”方案編製工作,強化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

  在國家水網建設過程中,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通過強化節水、禁采限采、地下水回補等方式,逐步實現采補平衡。

  華北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區”,地下水超采一度十分嚴(yan) 重。河北省邢台市自古就有“百泉之城”的美稱。曆史上,邢台市百泉泉群是一片清泉噴湧、蘆葦密布的水域。由於(yu) 長期超采地下水,上世紀80年代,百泉泉群幹涸了。2014年起,邢台市通過管控取用地下水、調整農(nong) 業(ye) 結構、實施河渠生態補水等措施,逐步推進地下水位持續回升。2021年以來,百泉泉群實現持續穩定複湧。

  3月,水利部聯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十四五”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方案》,全麵部署三江平原等10個(ge) 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明確提出“到2025年,重點區域較現狀水平年壓減地下水超采量46億(yi) 立方米左右,壓減比例超40%”。

  在國家水網建設過程中,水源涵養(yang) 與(yu) 水土保持工作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地區實現從(cong) 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轉變。

  黃河流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yan) 重的區域。經過多年治理,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麵積已由監測以來最嚴(yan) 重的45萬(wan) 平方公裏減少到23.13萬(wan) 平方公裏,同時黃河輸沙量大幅減少,黃土高原曆史性實現主色調由“黃”轉“綠”。

  李國英表示,統籌解決(jue) 好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需要加快構建“係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充分發揮其水資源優(you) 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係統保護等綜合功能。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