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劉 坤 蘇 雁
提起江蘇昆山,有人會(hui) 想到昆曲、陽澄湖大閘蟹,也有人會(hui) 想到GDP(地區生產(chan) 總值)超5000億(yi) 元、百強縣市榜首……其實,除了這些響當當的“名頭”外,昆山還是很多台商眼中的“第二故鄉(xiang) ”。
“我們(men) 早就深深愛上了這片熱土”……記者采訪了多位在昆山工作的台灣同胞,他們(men) 不約而同地選擇紮根昆山,有的一待就是二三十年。
昆山緣何讓他們(men) “一見傾(qing) 心”?
有台商說:“在昆山,政府當‘店小二’,營商環境好。”
多年來,昆山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不斷增進開放優(you) 勢。打響“昆如意”營商服務品牌,優(you) 化出台一批批助企惠企政策,重大項目建設審批跑出“三天辦四證”“一天發五證”加速度,讓企業(ye) 信心更加堅定、活力充分釋放。
如今,很多落戶昆山的台資企業(ye) 正在加快升級轉型、增資擴產(chan) 。在批準設立的5814個(ge) 台資項目中,有2634個(ge) 項目選擇持續增資,體(ti) 現了台企紮根昆山發展的信心和決(jue) 心。碩興(xing) 金屬製品(昆山)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恒嘉感慨:“與(yu) 其麵對在外投資的各種不確定性,不如紮根昆山專(zhuan) 心經營,不誇張地說,我很難再找到像昆山這麽(me) 好的營商環境以及完備的供應鏈。”
有台商說:“在昆山,企業(ye) 協同創新,有追夢舞台。”
“昆山之所以能夠保持全球筆記本電腦‘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場份額,就是堅持‘缺什麽(me) 、招什麽(me) ’,打造了完整產(chan) 業(ye) 鏈。”昆山市工信局副局長陳立青說。
正是因為(wei) 昆山有著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台資企業(ye) 才能在此實現“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大到強”。無論是自主創新,還是與(yu)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合作夥(huo) 伴攜手打拚,這裏都有廣闊天地。而台資企業(ye) 蓬勃發展,亦為(wei) 昆山經濟注入了澎湃動力與(yu) 創新活力。
也有台商說:“在昆山,我們(men) 像遊子回到了家。”
昆山在全國率先建立台胞在大陸參加城鄉(xiang) 居民養(yang) 老保險、就醫綠卡、急難救助救濟等製度,支持和幫助在昆就業(ye) 創業(ye) 的台胞子女就讀公辦學校,推動各項惠台政策落實落細,讓台胞台企應享盡享……
一路前行,一路風景。盛開的夾竹桃在風中搖曳,白似雪、粉如霞,仿佛在向人們(men) 張開歡迎的臂膀,傳(chuan) 遞重逢的喜悅。
這裏是昆山,“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