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全局謀長遠求實效
作者:周琳
京津冀三省市地緣相接、地域一體(ti) ,有數量眾(zhong) 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有天然的合作優(you) 勢,創新基礎紮實,強化協同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作的空間巨大。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以來,京津冀三地攜手並肩,打破“一畝(mu) 三分地”局麵,開辟融合試驗田,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除了已有的成績,當前京津冀三地在經濟總量、產(chan) 業(ye) 結構、科技發展程度等方麵仍存在發展不均衡現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博弈論給人啟示:一旦做事情以自我為(wei) 中心,隻追求自己的創新成果最多和產(chan) 業(ye) 發展策略最優(you) ,到頭來反而會(hui) 事與(yu) 願違。
“協同”與(yu) “協作”背後涉及“人才往哪個(ge) 地方走”“錢從(cong) 何處來”“科技成果落地在哪裏”“企業(ye) 稅收落在何處”等一係列問題。三地要增強大局意識、戰略意識,學會(hui) 算總賬,著眼於(yu) 國家戰略、根本利益、長遠利益來權衡利弊得失,在不斷磨合和取舍中找到滿足區域協同創新的最優(you) 均衡策略,不能隻算地方賬、部門賬、眼前賬。這既關(guan) 乎協同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作的成敗,又影響著政府間的統籌和協調,決(jue) 定著政府的行為(wei) 和作為(wei) 。相關(guan) 部門必須以更大勇氣和更高超的智慧,推動改革開放,完善好協同創新的體(ti) 製機製。
要學會(hui) 算大賬。將京津冀協同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作融入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大棋局”,以“一盤棋”思想達到“一子落”帶動“全盤活”,實現“立足全局謀一域、幹好一域促全局”。這意味著三地必須放下“小算盤”,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真正推動生產(chan) 要素流動,科技成果共用,科研設施共享。身處京津冀有條件“就近拜師”,跳出京津冀“全球學藝”無束縛。加快發展,既要對內(nei) 協作,也要堅持對外開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要學會(hui) 算長遠賬。協同創新的落腳點是創新,產(chan) 業(ye) 協作的前提是先有產(chan) 業(ye) ,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成的事。“別人家”的產(chan) 業(ye) 鏈完善、專(zhuan) 利技術實力雄厚,那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的結果。三地搞協同創新有後發優(you) 勢、整體(ti) 優(you) 勢和創新生態優(you) 勢,但不能忽視創新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提升基礎科研實力、破解科創企業(ye) 融資難、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都將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艱難過程。同樣,產(chan) 業(ye) 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鏈完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科技創新領域,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看似沒多少“賺頭”,但事關(guan) 區域發展戰略,三地要涵養(yang) 布局未來、搶育先機的智慧和眼光,尤其對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科技創新項目,要跳出區域、行業(ye) 、部門的眼界,多算政治賬、戰略賬,堅持久久為(wei) 功,既謀長遠、求實效,也釘釘子、抓落實。(周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