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會館“有戲” 古韻新聲

發布時間:2023-06-21 10:21:00來源: 人民日報

  北京打造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推動文物舊址活化利用

  會(hui) 館“有戲” 古韻新聲

  會(hui) 館是北京城市發展的親(qin) 曆者,也是古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2021年,北京市研究製定《關(guan) 於(yu) 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hui) 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聚焦建設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促進文化空間資源與(yu) 文化內(nei) 容資源有效對接。8個(ge) 會(hui) 館先行先試,打造“會(hui) 館有戲”文化品牌。本報記者走進正乙祠,通過一座戲樓的重生,探尋“會(hui) 館有戲”如何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綻放時代光彩。

  ——編 者

  場燈漸暗,聚光燈亮起。戲台前端,紗幔影影綽綽。中阮演奏家馮(feng) 滿天指尖輕動,琴音空靈,在古老戲樓回響。

  4月初,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的正乙祠戲樓,一場名為(wei) 《古祠聽春》的阮鹹音樂(le) 會(hui) 在此奏響,“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由此開啟。走過300餘(yu) 年歲月的會(hui) 館,迎接八方來客。

  在雕梁畫棟間聽檀板清歌,品悠長戲韻,不隻是正乙祠這座會(hui) 館的專(zhuan) 屬。作為(wei) 曆史上專(zhuan) 供同鄉(xiang) 或同業(ye) 人士聚會(hui) 、寄寓的場所,會(hui) 館曾匯聚起豐(feng) 富的地域文化,是北京獨特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也是首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曾多達數百座的會(hui) 館建築大多已被拆除,僅(jin) 有57座留存至今。

  激活會(hui) 館,也是激活古都的文化脈動。隨著“會(hui) 館有戲”文化品牌的不斷擦亮,北京有越來越多的會(hui) 館成為(wei) 演藝新空間。一座座會(hui) 館,見證古與(yu) 今的碰撞、建築與(yu) 藝術的交融。

  是複歸,也是新生

  北京中軸線兩(liang) 側(ce) ,成百上千條胡同縱橫交錯,大小不一的會(hui) 館與(yu) 名人故居、曆史遺址、四合院、老字號等曆史遺跡星羅棋布,交織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態。

  “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開始前,北方昆曲劇院導演、正乙祠戲樓總經理張鵬正指揮工人往戲台兩(liang) 側(ce) 的牆麵貼金箔。這是最後一道“裝扮”工序。

  一切就緒。張鵬發了一條朋友圈:“正乙祠戲樓準備得差不多了,座兒(er) 們(men) ,準備好了嗎?”

  始建於(yu) 清代康熙年間的正乙祠,也稱“銀號會(hui) 館”或“浙江錢業(ye) 會(hui) 館”。推開大門,繞過影壁,便是兩(liang) 層戲樓。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整體(ti) 木結構的室內(nei) 劇場,被稱為(wei) “中國戲樓的活化石”。

  隨著老城保護不斷深入,如何使中軸線曆史文物和文化資源煥發時代活力,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使之成為(wei) 體(ti) 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地區,如何使古韻新貌深度相融,北京一直在探索。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研究製定《關(guan) 於(yu) 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hui) 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聚焦建設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8個(ge) 會(hui) 館先行先試,打造“會(hui) 館有戲”文化品牌,實現以演促用、以用促建、以建促保。

  “會(hui) 館,從(cong) 來就是一個(ge) ‘有戲’的地方。”2021年9月,“會(hui) 館有戲”係列演出活動在湖廣會(hui) 館開啟時,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說。

  演劇,一直是會(hui) 館的諸多曆史功能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yu) 傳(chuan) 播研究院副教授張佰明介紹,會(hui) 館中響起的絲(si) 竹鑼鼓,撫慰遊子思鄉(xiang) 之情、敦睦同鄉(xiang) 之誼。

  “八千觴秋月春風盡消磨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與(yu) 桃花扇底燕子燈前”。透過戲台上的這副楹聯,人們(men) 仍得以想象正乙祠昔日的繁盛。

  2019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將正乙祠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2022年4月,正乙祠戲樓重張啟幕。古韻喚醒,弦音再續。

  這一刻,正乙祠等了許多年。

  走進文物古建,觸摸城市的溫度。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會(hui) 館與(yu) 戲劇的重逢,是賡續也是創新,是複歸也是新生。

  有匠心,更有敬心

  4月19日晚7點,“觀其複”版昆曲《憐香伴》開演。檢票處,門票讓人眼前一亮。票麵參考銀票樣式設計,正中豎排印有“憑票即付正乙祠戲樓一席”幾個(ge) 大字,精巧別致。

  “每次演出,觀眾(zhong) 都可以在票上印一枚刻有劇目名稱的印章,集齊10個(ge) 印章,就能兌(dui) 換一張演出票。”張鵬說,“我們(men) 的定位是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希望觀眾(zhong) 從(cong) 走進正乙祠的那一刻起,就獲得沉浸式體(ti) 驗,能從(cong) 每一個(ge) 細節裏感受到古建築和藝術交相輝映的魅力。”

  留心探尋,就能發現那些頗具巧思的細節。

  采用LED冷光源的燈帶被藏在樓梯邊、廊柱旁,白天不影響美觀,夜晚則點亮戲樓。

  精致的吊頂扣板不隻是裝飾,其中一些還鑽有細密的小孔,作為(wei) “隱形”送風口,為(wei) 戲樓內(nei) 送來清涼。

  遊廊中“柿柿如意”“花開富貴”的裝飾畫、藏在戲台上的升降多媒體(ti) 紗幕投影……點滴匠心匯聚,充盈古韻的古戲樓,又增添了新色彩。

  匠心背後,更有對文物的敬心。

  要讓一座有300多年曆史的戲樓適合當下的演出方式、演出條件、觀演習(xi) 慣,改造必不可少。

  然而,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能改變主體(ti) 結構,不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具體(ti) 來說就是不能在牆上釘釘子,梁、柱上不能安裝任何設施,所有電線也不能和木質結構直接接觸。”張鵬說。

  難題也來自於(yu) 此。

  現在,演出大多在晚上,燈光成了必備。主體(ti) 結構不能動,燈架在哪裏呢?

  在戲台二層天井的圍欄上加裝架子,頂光燈有了著落;二樓看台裝上落地高架,側(ce) 光燈安裝齊備。但麵光燈裝在哪,張鵬著實犯了難。

  絞盡腦汁,北方昆曲劇院的工作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戲樓牆外。正乙祠戲樓為(wei) 二層卷棚懸山頂,兩(liang) 層屋簷間有一排窗戶。就在這排窗戶外,他們(men) 設計了一個(ge) “燈光房”。用木板釘成一排箱子,將燈具裝在其中,透過玻璃窗打光。木箱外側(ce) 為(wei) 推拉窗,兩(liang) 側(ce) 鑽孔並安裝排風扇散熱,頂部裝有加長加寬的擋雨板。

  兩(liang) 年多的修繕時間裏,像這樣的難題,他們(men) 遇見過許多次。解決(jue) 方式在變通,原則卻從(cong) 未改變。

  整體(ti) 保護、最少幹預、修舊如舊、活化利用。

  這是每一處改造都遵循的思路,也是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的珍愛之心,對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留存城市記憶的珍而重之。

  “修繕正乙祠,我們(men) 堅持盡量保持原汁原味,讓觀眾(zhong) 能夠充分感受正乙祠的古典美。”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說。

  堅持沒有白費。

  莊重的朱漆、繁複的彩繪、精巧的戲台,悠悠古韻令人流連。就座看戲,觀眾(zhong) 席與(yu) 戲台最近不過三四米,望著台上水袖飛舞,觀眾(zhong) 也仿佛成了劇中人。

  北方昆曲劇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孫明磊很欣慰:“最好的文物保護是邊使用邊修繕,隻有讓更多的觀眾(zhong) 走進來,才能讓正乙祠產(chan) 生自主造血功能。”

  要有戲,還要“有戲”

  一曲《梁祝》行至尾聲。忽然,兩(liang) 束聚光燈亮起,飾演梁山伯與(yu) 祝英台的兩(liang) 名昆曲演員緩緩走上戲台二層。煙霧彌漫飄灑,繚繞在戲台周圍,最後一個(ge) 音符落下,演員執手亮相,掌聲響起,餘(yu) 音繞梁。

  小提琴演奏家柴亮帶來的音樂(le) 會(hui) 為(wei) “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畫上了句號。既有莫紮特的曲目,也有耳熟能詳的《梁祝》,老木板舞台與(yu) 風格多樣的音樂(le) 交匯共鳴。

  “戲樓是極具中國審美特點的舞台呈現載體(ti) ,希望有多種藝術形式走進戲樓,碰撞、融合,擦出新的火花。”張鵬說。

  驚喜,不隻在正乙祠。

  在顏料會(hui) 館,北京演藝集團的常態化演出與(yu) 觀眾(zhong) 每周相約;在福州新館,除了看展覽,還能在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中走進曆史,收獲感悟;在湖廣會(hui) 館,沉浸式演出“遇見湖廣”讓人們(men) 感受戲曲魅力,觸摸曆史印記……

  在張佰明看來,會(hui) 館的魅力在於(yu) 其曆史印記,需要進一步挖掘會(hui) 館獨具的地方特色文化標簽。

  如果將地圖上的各個(ge) 會(hui) 館連在一起,一個(ge) “腳印”躍然眼前。在京城土地印下足跡的會(hui) 館,至今仍回蕩著曆史文化不曾遠去的足音。張佰明覺得,未來,或許可以建起一條“會(hui) 館文化帶”,匯聚更多精品演出,帶動文化消費升級,也讓更多人領略會(hui) 館的魅力。

  前不久發布的《東(dong) 城區煥發會(hui) 館文化活力夥(huo) 伴計劃》提出,與(yu) 會(hui) 館原發地攜手,打造會(hui) 館文化體(ti) 驗群落、建設會(hui) 館文化消費體(ti) 驗街區。比如,東(dong) 城區與(yu) 廣東(dong) 韶關(guan) 簽訂合作意向書(shu) ,推進韶州會(hui) 館規劃設計,為(wei) 會(hui) 館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聲、有形、有感”的文化體(ti) 驗從(cong) 一方館舍輻射開來,讓傳(chuan) 統文化街區更加生動。

  在孫明磊眼中,會(hui) 館,不僅(jin) 要有戲,還要“有戲”(事情能成之意)。

  如何突破會(hui) 館活化的邊界、連接更多文化資源與(yu) 要素、推進市場化運營……想要真正盤活會(hui) 館資源,探索的空間依舊廣闊。

  “接下來,我們(men) 將著力研究會(hui) 館常態化演出機製,探索實現會(hui) 館市場化運作的實施路徑。”進一步明晰演出許可實施路徑,引入社會(hui) 力量,形成激勵機製……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充分激發文物活力,打通會(hui) 館活化利用“最後一公裏”,一係列舉(ju) 措正在路上。

  一麵是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一麵是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會(hui) 館有戲”尋找著保護與(yu) 利用、曆史與(yu) 現實間的“最大公約數”,以多彩的樣貌,展現著堅持老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內(nei) 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的生動實踐。

  “我們(men) 正在探索引入名家講壇和體(ti) 驗活動,還準備在秋天舉(ju) 辦古戲樓展演季,開發文創產(chan) 品……”演出月結束,張鵬還有著長長的計劃表。

  “希望讓更多人走進會(hui) 館、感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看著台上演員的一顰一笑,張鵬覺得,300多年間,這座古戲樓仿佛從(cong) 未變過;而他也真切地感到,這裏的一切,正隨著聲聲鑼鼓,愈加靈動起來。(本報記者 曹雪盟 潘俊強)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