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魂 端午韻 文化綿延越千年——湖南汨羅傳承端午民俗的探索與實踐
編者按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囊、插艾草……人們(men) 以豐(feng) 富的民俗文化活動共度這一傳(chuan) 統節日。關(guan) 於(yu) 端午節的起源有著多種傳(chuan) 說,其中,“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重要內(nei) 容。今年恰逢屈原逝世2300周年,一係列展現屈原精神、濃縮地域風情的活動火熱開展,為(wei) 推動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尋覓新路。讓我們(men) 一起回顧這些活動,感受傳(chuan) 統文化如何融入尋常生活,在新時代煥發奪目光彩。
【記者觀察】
端午節前後,被譽為(wei) “端午源頭”“龍舟故裏”“詩歌原鄉(xiang) ”的汨羅,吸引了眾(zhong) 多目光。
6月20日晚,2023年湖南國際文化旅遊節暨紀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係列活動在湖南省汨羅市拉開帷幕,“我們(men) 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暨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水祭”大典、屈原精神及時代價(jia) 值學術研討會(hui) 等活動先後舉(ju) 辦。
傳(chuan) 承千年的端午民俗,與(yu) 現代科技、創意相融合,以更加豐(feng) 富的方式走進百姓生活。
湘楚大地 文脈悠悠流淌
1968年,16歲的長沙知青韓少功在汨羅江邊插隊落戶。一次參與(yu) 湖區滅螺圍墾,夜宿一間破舊老屋,後來才知道那就是屈子祠。
50多年倏忽而逝。回憶起這段往事,韓少功感慨:“屈子祠涅槃再生,屈子文化園迎八方來客、續楚風文脈,將愛國憂民、高潔守誌、求索創新的屈子品格,重新注入中華文明之魂。”
6月20日晚,汨羅江畔,《九歌》音樂(le) 劇震撼首演。“哀郢、惜往日、思美人、九歌”四幕層層遞進,帶領觀眾(zhong) 跨越2300年,夢回屈原的上下求索、忠貞不屈。
6月21日,屈子文化園舉(ju) 行“水祭”大典,在憶屈原、祭屈原、誦屈原3個(ge) 篇章中,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藝術碰撞融合。
首次和觀眾(zhong) 見麵的,還有曆時4年打磨的楚辭藝術多媒體(ti) 沉浸式體(ti) 驗館——“天問之歌”,全新的視聽表達,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湘楚文化的浪漫、瑰麗(li) 。
停舟細問靈均跡,更有清流是汨羅。近年來,為(wei) 傳(chuan) 承屈原愛國為(wei) 民、上下求索的精神,汨羅以文化活動、文化講壇、文化園區等為(wei) 承載,深挖“屈子、端午、龍舟、詩歌”文化品牌價(jia) 值,先後建成一係列地標性建築、成立多個(ge) 研究機構,連續11年舉(ju) 辦龍舟節,並舉(ju) 辦係列文學活動,力求讓更多群眾(zhong) 了解真實的屈原,讓屈原及楚文化曆久彌新。
汨羅江畔 追尋生生不息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這是屈原的浪漫;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是屈原的清廉;亦餘(yu) 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的執著……”6月21日,“我們(men) 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開幕式上,汨羅孩子們(men) 吟詠懷屈子,朗朗童聲浸潤心田。
回眸史海,2300年前,屈原在汨羅江畔行吟求索、叩問天地。他“書(shu) 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開辟了中國浪漫主義(yi) 詩歌先河。他忍而不舍、峻潔好修的精神,成為(wei) 穿越時空的巨大力量,滋養(yang) 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
1921年,17歲的汨羅少年任弼時赴俄留學前夕收到父親(qin) 家書(shu) 。他通宵未眠,淚如雨下,寫(xie) 下回信:“冒險奮勇男兒(er) 事,況現今社會(hui) 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le) ……惟禱雙親(qin) 長壽康!來日當可得覽大同世界。”自此,正式開啟革命道路,一往無前,成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的“駱駝”。
1949年,毛澤東(dong) 在赴蘇聯訪問的火車上,與(yu) 蘇聯漢學家費德林談到屈原時說:“我們(men) 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因為(wei) 這緣故,屈原的名字對我們(men) 更為(wei) 神聖。我們(men) 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後代,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2009年,以紀念屈原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中國端午節及其傳(chuan) 說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中國第一個(ge) 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節日。
追隨先賢足跡,這些年,汨羅以“教育+”培育活態傳(chuan) 承力量,多維賦能屈原文化普及推廣。為(wei) 深化“非遺進校園、進課堂”工作,當地編纂了《汨羅市鄉(xiang) 土習(xi) 俗與(yu) 文化》《汨羅非遺校園讀本》等校本教材,在全市中小學校建立了10多個(ge) 非遺傳(chuan) 承特色學校,推動屈原文化走向生活化、大眾(zhong) 化。
長樂(le) 初級中學將“高蹺”納入常規體(ti) 育課程,正則學校、羅城學校及各民辦藝術培訓機構開設了劃龍舟、做香囊、包粽子等非遺社團。當地還鼓勵非遺名師帶徒授藝,麵向社會(hui) 招募非遺傳(chuan) 承誌願者,吸引更多社會(hui) 力量和年輕人參與(yu) ,廣泛培養(yang) 非遺傳(chuan) 承“接班人”,非遺“老中青傳(chuan) 幫帶”傳(chuan) 承體(ti) 係日益完善。
《九歌》音樂(le) 劇總製作人兼屈原扮演者唐佳虎,出身汨羅梨園世家,從(cong) 小聽著屈原的故事長大。在演藝界闖出一片天地後,為(wei) 了讓更多人知道家鄉(xiang) 汨羅、了解屈原文化,他完成了《九歌》音樂(le) 劇的創作。
台上,10歲的譚依晨領唱《橘燈漫天》;台下,她將《橘頌》倒背如流。在她身上,愛國情懷、千古文韻世代傳(chuan) 衍。
“文化+產(chan) 業(ye) ” 民俗熠熠重光
2300年前,屈原懷憂國憂民之心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聞訊後爭(zheng) 相劃船撈救,往水裏扔粽子引開魚蝦……如今,龍舟競渡、吃粽子、插艾葉菖蒲、點雄黃等端午習(xi) 俗已在汨羅江畔流傳(chuan) 千年,並與(yu) 現代科技、創意相融合,成為(wei) 特色產(chan) 業(ye) 。
在當地食品企業(ye) 展廳裏,融合“古風”“複古國潮”的端午文創產(chan) 品琳琅滿目:繪有古典山水圖的手挽袋內(nei) 裝有粽子,吃完粽子,手挽袋還可以日常使用,成為(wei) 優(you) 美的國風配飾;隱藏著汨羅端午習(xi) 俗的“盲盒”深受青睞,顧客紛紛購買(mai) 、親(qin) 手“揭秘”;由牛角粽、端午故事圖冊(ce) 、川山毛筆、艾草香囊等組成的“端午故事會(hui) ”禮盒備受熱捧,顧客感慨“把汨羅文化帶回了家”。
劃龍舟,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標配”。在龍舟故裏汨羅,造龍舟往往是整個(ge) 村族的大事。許桂生的家族世代製造龍舟,傳(chuan) 到他已是第五代了。
今年65歲的許桂生,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製造技藝的基礎上敏銳捕捉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北方群眾(zhong) 愛上了劃龍舟。看到新疆父老們(men) 劃的旱地龍舟了嗎?就是我們(men) 研發的。”許桂生說。從(cong) 今年農(nong) 曆四月開始,龍舟訂單不斷增加,工人加班加點趕製,很快賣出200多條,完全超出了預期。如今,汨羅有20餘(yu) 家龍舟製造企業(ye) ,產(chan) 品遠銷海內(nei) 外。
汨羅姑娘戴芸伊曾在法國留學5年。在法國很多人都喜歡噴香水,但她總會(hui) 想起奶奶做的香囊。
“屈原行吟楚地,以香草喻君子,佩香披草,行廉誌潔,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chuan) 統。屈原逝世後,汨羅人以香囊承屈原之誌。何不讓這種幽香飄得更遠?”她暗下決(jue) 心。回國後,她便以《楚辭》詩句中的蘭(lan) 、荷、桂、辛夷、橘、芭蕉等為(wei) 原料創作楚辭香囊,傳(chuan) 遞屈原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浪漫主義(yi) 精神、求索精神、清廉精神。
通過積極探索“文化+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路徑,汨羅把文化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發展優(you) 勢,著力培育特色文旅產(chan) 品。千年非遺,已成為(wei) 汨羅亮麗(li) 的文化名片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讓古老的美好走進蓬勃的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jun) 趙嘉偉(wei) 光明日報通訊員 胥揚)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龍軍(jun) 、趙嘉偉(wei) 、李曉、張銳、萬(wan) 瑪加、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胥揚、豐(feng) 瑤)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