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提升有了新策略 控製晶體生長方向是關鍵
如果人類和能源問題之間是一場賽跑,那麽(me) 太陽能電池研究就像是百米飛人大戰,小數點後的每一個(ge) 數字,都是科學家爭(zheng) 奪的焦點。一直致力於(yu) 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西湖大學王睿團隊,又一次在小數點後實現了突破。
日前,《自然》雜誌在線發布王睿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他們(men) 找到一種新的甲脒鉛碘鈣鈦礦取向成核方法——加入一種叫“戊脒”的“添加劑”,就可以帶來更好的結晶度、更低的缺陷,也意味著更高的光電效率和更強的穩定性,為(wei)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拓展出更大空間。
“明星材料”鈣鈦礦穩定性不足
關(guan) 於(yu) 太陽能電池,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在中國很多城市和村落隨處可見的“藍色屋頂”,那是矽太陽能電池,已出現很多年。為(wei) 什麽(me) 科學家們(men) 還要努力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鈣鈦礦電池在實驗室實現單片小麵積的光電轉化率達到25%甚至更高,堪比矽太陽能電池40年的發展速度。理論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通過疊層方法,光電轉化率可以超過40%,並且與(yu) 矽太陽能電池材料相比,更輕薄、高效、低成本,甚至可以是柔性的。想象一下,未來像刷牆漆一樣,在建築物外麵塗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就能給房子供電。
但這種被科學家寄予厚望的“明星材料”,卻有一個(ge) 致命缺陷,即穩定性不足,在低溫下形成,也容易在低溫下分解,且怕水怕氧。因此王睿實驗室內(nei) 大部分的操作,需要在手套箱裏完成,那裏充入了氮氣,隔絕了水和氧。
“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對症下藥,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化率和穩定性,直至它能真正進入並改變人類生活。”王睿說。
“長尾巴”戊脒有特效
當前光活性黑相甲脒鉛碘鈣鈦礦(FAPbI3)是高效鈣鈦礦光伏最有前景的材料。有趣的是,從(cong) 鈣鈦礦的“麵相”,能看出它的性能。長得好的甲脒鉛碘鈣鈦礦,呈現黑色,專(zhuan) 業(ye) 上叫“黑相”;長得不好的晶體(ti) ,會(hui) 呈現黃色,專(zhuan) 業(ye) 上叫“黃相”。“黑相”意味著整齊完整的鈣鈦礦晶體(ti) 結構,電流產(chan) 生時可以暢通無阻。
然而,甲脒鉛碘鈣鈦礦晶體(ti) 在形成過程中,常常會(hui) 出現“黑黃相間”的現象。雖然之前的研究者已開發出一些方法以避免這樣的雜糅,但甲脒鉛碘鈣鈦礦結晶的速度太快,在數秒內(nei) 就可以完成,這使得人們(men) 一直未能“看清”結晶過程中的變化機理。
如何在這個(ge) 過程中控製隻產(chan) 生“純黑相”的甲脒鉛碘鈣鈦礦?
2019年,王睿團隊在做鈣鈦礦表麵二次生長研究時,就注意到一種叫“油銨碘”的物質可以幫助晶體(ti) 更好地生長。“油銨碘”是一種帶有“長長尾巴”的有機化合物,這個(ge) 尾巴就是“烷基鏈”。研究團隊猜測,影響晶體(ti) 生長的關(guan) 鍵可能就是“這條尾巴”。
他們(men) 選擇了把三種同樣帶有“烷基鏈”的有機分子丙脒(PRD)、丁脒(BAD)、戊脒(PAD),分別添加到甲脒鉛碘鈣鈦礦晶體(ti) 生長過程中。結果發現,擁有最長“烷基鏈”的戊脒,果然效果最好。
2022年,王睿與(yu) 合作團隊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了全新的表麵處理策略,使鈣鈦礦電池可穩定工作超過2000小時,這是當時已報道的最長工作時間之一。這一次,他們(men) 通過戊脒的探索來優(you) 化結晶機製,適用於(yu) 改善不同薄膜製備方案下的光伏器件性能。最終的測試數據顯示,小麵積器件實現了25.4%的光電轉換效率,而大麵積模組也實現了21.4%的第三方認證光電轉換效率。
在穩定性方麵,采用戊脒製造的器件在1000多小時後仍保持了初始光電轉化效率的95%;在加速老化測試中,引入戊脒的器件在恒定照明下超過500小時後仍保持了82%以上。
“這僅(jin) 僅(jin) 是戊脒優(you) 化策略的“第一次”成績。”王睿說,未來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項研究更重要的意義(yi) 在於(yu) 方法優(you) 化和原理探索同時進行,為(wei) 接下來的探索鋪平了道路。”
(本報記者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沈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