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網上非遺傳承就是這麽“火”

發布時間:2023-06-27 09:3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看非遺視頻,賞非遺技藝,購非遺產(chan) 品

  網上非遺傳(chuan) 承就是這麽(me) “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非遺項目不僅(jin) 在線下活動“圈粉”,還常常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甚至火出國門。看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直播表演、在電商平台購買(mai) 喜愛的非遺文創、在線參觀非遺數字博物館……透過互聯網,越來越多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帶動了線上銷售

  “咱河南的非遺項目好看、好玩還好吃,真是太潮啦!”6月10日,在河南省南陽市城區解放廣場上的“河南非遺購物節”展廳內(nei) ,短視頻達人正通過鏡頭向觀眾(zhong) 介紹各類非遺項目,引得網友點讚、下單。當天,河南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宣傳(chuan) 展示主場活動在南陽開幕,83項傳(chuan) 統美術類、手工技藝類代表性項目和文創產(chan) 品,以展示、展銷形式帶動了現場和線上銷售熱潮。

  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通過新途徑展示傳(chuan) 統技藝,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的魅力,也借此打開了新的銷售市場。例如,花絲(si) 鑲嵌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何青入駐短視頻平台一年多來,收獲230萬(wan) 粉絲(si) ,售出超20萬(wan) 件工藝產(chan) 品。

  近日發布的《2023抖音電商助力非遺發展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平台上非遺傳(chuan) 承人帶貨成交額同比增長194%,成交額超過百萬(wan) 元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數量同比增長57%,手工麻花、陶瓷杯、紫砂茶壺、花絲(si) 鑲嵌項鏈、武夷岩茶是最受消費者喜愛的非遺好物。

  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副院長薛可表示,要讓數字化表達“活”下去、非遺數字化內(nei) 容“潮”起來、非遺數字化展示“傳(chuan) ”出去,以非遺數字化消費帶動全社會(hui) 對非遺的關(guan) 注與(yu) 重視,促進非遺保護與(yu) 利用。

  傳(chuan) 播到千家萬(wan) 戶

  近日,一則好消息在廣東(dong) 漢劇迷的圈子裏傳(chuan) 開:廣東(dong) 漢劇融媒宣傳(chuan) 平台正式上線了。這是依托廣東(dong) 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的技術支撐能力,運用5G、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所搭建的宣傳(chuan) 平台。

  作為(wei) 嶺南文化的一張名片,廣東(dong) 漢劇大氣典雅、聲名遠揚,流傳(chuan) 下來許多經典作品,是“客家人的大戲”,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廣東(dong) 漢劇融媒宣傳(chuan) 平台上線後,將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以及電視大屏+手機小屏、傳(chuan) 統媒體(ti) +新媒體(ti) 、線上+線下的方式,製作、推廣廣東(dong) 漢劇原創內(nei) 容。廣東(dong) 漢劇傳(chuan) 承研究院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平台是融媒體(ti) 時代宣傳(chuan) 廣東(dong) 漢劇的新形式,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嚐試,將讓更多觀眾(zhong) 感受“南國牡丹”之美。

  國務院先後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共計1557個(ge)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包括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曲藝、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與(yu) 雜技、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醫藥、民俗等門類。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越來越多非遺項目尤其是許多小眾(zhong) 的非遺項目為(wei) 大家所熟知,“走進”千家萬(wan) 戶。“藏羌碉樓的營造技藝、瓷胎的竹編技藝、成都漆藝的一筆成畫,川劇變臉的出其不意,原來四川有這麽(me) 多非遺項目”“廣東(dong) 醒獅還開發了數字藏品,非遺好潮啊!”……在網上,觀眾(zhong) 可以輕鬆看到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內(nei) 容。

  重慶市手工編織協會(hui) 會(hui) 長綦濤,認識到互聯網的巨大作用。該協會(hui) 聯合各省份手工協會(hui) 發起了西部手工藝術聯盟,開展線上曬貨會(hui) 、開通國際直播間等,將傳(chuan) 統非遺手工製品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未來,我們(men) 將建設虛擬展覽推廣平台,讓更多觀眾(zhong) 隨時隨地在線訪問、觀看、參與(yu) 非遺項目的製作過程。”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

  短視頻博主“樂(le) 天Ryan”是一位借助短視頻將家鄉(xiang) 非遺向外推廣的90後。作為(wei) 一名貴州人,他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用相機記錄故土。他在短視頻平台推出“記錄100個(ge) 中國非遺技藝”係列食品,讓越來越多人了解、認識非遺,也促進了家鄉(xiang) 的形象傳(chuan) 播和文旅熱度。

  今年2月印發的《文化和旅遊部關(guan) 於(yu)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有機融入能進一步豐(feng) 富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鎮等旅遊空間的文化內(nei) 涵,提升文化底蘊。

  當下,“非遺+演藝”“非遺+飲食”“非遺+特色村鎮”等業(ye) 態方興(xing) 未艾,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將為(wei) 非遺“出圈”增添新的重要渠道。山東(dong) 省濟南市文旅局發起“泉城非遺推薦官”招募活動,麵向全社會(hui) 招募熱愛非遺、策劃能力強、能自主創作發布短視頻的非遺傳(chuan) 承人、網絡達人、自媒體(ti) 人等社會(hui) 人士和團隊擔任“泉城非遺推薦官”,從(cong) 不同視角、領域出發,搭建起宣傳(chuan) 泉城非遺的傳(chuan) 播矩陣。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認為(wei) ,應當用好優(you) 質文旅類主播等“互聯網+”人才,為(wei) 非遺傳(chuan) 播“納新”,鼓勵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與(yu) 熱門主播合作,邀請其推介城市、景區、地方曆史文化,為(wei) 當地特色非遺項目“引流”“獲客”。(葉子)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