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浪漫主義與屈原

發布時間:2023-07-03 09: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方銘(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在20世紀中葉以後建構的中國文學史敘述係統中,《詩經》和楚辭建構的“詩騷”傳(chuan) 統被解釋為(wei) 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yi) 和浪漫主義(yi) 傳(chuan) 統。《詩經》被認為(wei) 是中國現實主義(yi) 文學源頭,而屈原及楚辭被認為(wei) 是中國浪漫主義(yi) 文學源頭。無論是現實主義(yi) 還是浪漫主義(yi) ,都是歐洲近代以來重要的思想運動,和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實踐無疑有許多相通的特征,但如果立足於(yu) 中國文化立場,用現實主義(yi) 或者浪漫主義(yi) 概括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傳(chuan) 統,包括以浪漫主義(yi) 概括屈原及楚辭的特征,可能並不是恰當的。

  歐洲浪漫主義(yi) 文學的特點是側(ce) 重於(yu) 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ge) 人感情,追求強烈的美醜(chou) 對比和出奇製勝的藝術效果。與(yu) 古典主義(yi) 追求靜穆、素樸、和諧、完整的審美理想相反,浪漫主義(yi) 文學強調從(cong) 生活的瞬息萬(wan) 變、精神的動蕩不安以及富於(yu) 特征性和神秘意蘊的各種奇特現象中揭示美。最早把浪漫主義(yi) 介紹到中國的是魯迅,他把浪漫主義(yi) 翻譯為(wei) “摩羅”,於(yu) 1907年作《摩羅詩力說》,“摩羅詩派”就是指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的浪漫派。

  中國文學史的寫(xie) 作,始於(yu) 19世紀後期的歐洲,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日本出現了多種有關(guan) 中國文學史的教材,如1854年德國人威廉·肖特的《中國文學論綱》,1880年俄羅斯王西裏的《中國文學史綱要》,1901年英國人翟理斯的《中國文學史》,1902年德國人葛魯貝的《中國文學史》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有關(guan) 中國文學史的早期著作,並沒有把屈原和楚辭當作是具有“浪漫主義(yi) ”特征的文學作品論述,甚至也沒有提到過中國文學史上有所謂與(yu) 歐洲“浪漫主義(yi) ”相關(guan) 聯的文學運動和文學創作。這說明浪漫主義(yi) 的起源地的學者並不認為(wei) 浪漫主義(yi) 適合於(yu) 描述中國文學史。而和中國文化具有密切關(guan) 係,同時又聯通中西的日本學者也沒有關(guan) 注到浪漫主義(yi) 與(yu) 中國文學的關(guan) 係。

  最早把中國文學和歐洲文學運動聯係在一起的是1932年群學社印行的許嘯天《中國文學史解題》。許嘯天和早期歐洲、日本及中國的學者立足於(yu) 中國文化立場建構中國文學史體(ti) 係的視角不同,試圖以立足於(yu) 歐洲中心主義(yi) 的文化立場,以歐洲文學的發展曆程解釋中國文學的發展規律,而這一傾(qing) 向,漸漸為(wei) 中國文學史研究學者所效法,到20世紀中葉以後,成為(wei) 學術界的常規態度。不過,即使是許嘯天,他所認為(wei) 的中國的浪漫派文學也不是屈原,而是歐陽修,他把歐陽修看作是“浪漫派詞人”。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的文學理論傳(chuan) 入中國,由蘇聯人幫助製定的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用“革命的浪漫主義(yi) 和革命的現實主義(yi) ”作為(wei) 中國文學寫(xie) 作方法的兩(liang) 種規範,屈原也就成為(wei) 中國文學浪漫主義(yi) 的源頭。1962年出版的遊國恩先生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是第一部由高教部統編的中國文學史教材,該書(shu) 認為(wei) 屈原堅持理想體(ti) 現了浪漫主義(yi) 的精神實質,馳騁想象、糅合神話傳(chuan) 說、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編織幻想的境界,誇張、象征,都是浪漫主義(yi) 藝術手法,因此認為(wei) “《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浪漫主義(yi) 作品。它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神話的浪漫主義(yi) ,成為(wei) 我國文學浪漫主義(yi) 的直接源頭”。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而戰國時代思潮與(yu) 歐洲的浪漫主義(yi) 運動的確有不少共性,比如:反對權威、傳(chuan) 統和古典,個(ge) 人主義(yi) ,重視自然,強調主觀感情,豐(feng) 富的想象力,鮮明的色彩,異常的情節,大膽的誇張,向民間文學學習(xi) ,神秘主義(yi) ,無道德傾(qing) 向,追求個(ge) 人自由,無政府主義(yi) ,否定一切現實社會(hui) 、理性、科學,悲觀主義(yi) 等。羅德·W.霍爾頓、文森特·F.霍普爾在他們(men) 合著的《歐洲文學的背景》一書(shu) 中,把浪漫主義(yi) 的眾(zhong) 多特征概括為(wei) 個(ge) 人主義(yi) ,感情主義(yi) ,崇尚自然,異國情調,國家主義(yi) ,幻滅,而歸結為(wei) 自由主義(yi) 。戰國時代所具有的與(yu) 歐洲浪漫主義(yi) 運動的相似性,使我們(men) 相信,一個(ge) 有創造力的時代,其思想及文學總是具有某種“浪漫主義(yi) ”品格。而這種相似性,正是中外文化互通的基礎。

  盡管戰國時代思想、文學、藝術表現出了與(yu) 歐洲18世紀以來浪漫主義(yi) 運動廣泛的相似性,但它們(men) 產(chan) 生的時代、表現的形式、文化傳(chuan) 統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其中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今天的中國文學理論著作常常把浪漫主義(yi) 囿於(yu) 文學創作領域,事實上它是一場時代思潮,是一種“立場或思想狀態”,同樣表現在其他藝術形式,以及哲學、政治思想之中。浪漫主義(yi) 首先是歐洲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主要特征是反對古典主義(yi) 的清規戒律及一切不合時宜、限製個(ge) 性發展的舊道德;浪漫主義(yi) 也是一種非理性主義(yi) ,它強調主觀感情的重要性;浪漫主義(yi) 是一種現代精神,它關(guan) 注現實社會(hui) ,批判封建專(zhuan) 製,以及資本主義(yi) 工業(ye) 文明的弊病。《大不列顛百科全書(shu) 》說“浪漫主義(yi) ”是“一種勢如破竹的反對權威、傳(chuan) 統和古典模式的運動,在18世紀後期到19 世紀中期橫掃西方文明”。廣義(yi) 的浪漫主義(yi) “同個(ge) 性、主觀、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為(wei) 一體(ti) ”,並往往以曆史、民族奮鬥和壯美的自然為(wei) 其素材,注重個(ge) 性,特別是注重主觀性和自我表現,承認人是非理性的動物,因此把新古典主義(yi) 的和諧的理性主義(yi) 排除在外。

  屈原雖然生活在戰國時代,但屈原是戰國時代特立獨行的另類人。如果理解了歐洲18世紀浪漫主義(yi) 運動的特點,我們(men) 就不難發現,屈原並不具有歐洲浪漫主義(yi) 的根本特點,也與(yu) 戰國時期的大部分思想家的立場不同。屈原是戰國時期孔子思想的忠實繼承者,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就是堯舜禹湯文武等聖君,屈原的作品之中,有大量對孔子語錄的引用,甚至《漁父》關(guan) 於(yu) “眾(zhong) 人皆醉我獨醒”的陳述,也是以孔子“不為(wei) 酒困”,“惟酒無量,不及亂(luan) ”為(wei) 原則的。戰國時期流行反傳(chuan) 統,但屈原不反對權威、傳(chuan) 統和古典,相反,恢複傳(chuan) 統是他“美政”理想的主要內(nei) 容;屈原關(guan) 心楚國,不是楊朱等道家的個(ge) 人主義(yi) ;屈原作品雖然有豐(feng) 富的想象力,鮮明的色彩,異常的情節,大膽的誇張,但屈原的作品很難說是基於(yu) 屈原的主觀感情,我們(men) 也沒有證據證明屈原重視自然;屈原有向民間文學學習(xi) 的可能,但屈原的作品更多繼承的是經學傳(chuan) 統;屈原的行為(wei) 與(yu) 愛國主義(yi) 相關(guan) ,但沒有民族主義(yi) 傾(qing) 向;屈原有神秘主義(yi) 傾(qing) 向,但根基是理性主義(yi) ;屈原遵守傳(chuan) 統道德,反對無道德傾(qing) 向;屈原似乎與(yu) 追求個(ge) 人自由並不相關(guan) ;屈原不是無政府主義(yi) 者;屈原不否定一切現實社會(hui) 、理性、科學;屈原似乎並不是悲觀主義(yi) 者。如果把屈原理解為(wei) 一位浪漫主義(yi) 詩人,顯然會(hui) 產(chan) 生認識偏差。這也可以理解早期歐洲和日本學者並不認為(wei) 屈原是浪漫主義(yi) 詩人,近年出版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哥倫(lun) 比亞(ya) 中國文學史》也沒有以浪漫主義(yi) 詩人解讀屈原。毫無疑問,最了解浪漫主義(yi) 思潮的是歐洲學者,他們(men) 明白浪漫主義(yi) 可能並不適合解釋屈原和中國文學。

  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一文發表於(yu) 1906年,該文指出:“大詩歌之出,必須俟北方人之感情,與(yu) 南方人之想象合而為(wei) 一,即必通南北之驛騎而後可,斯即屈子其人也。屈子南人而學北方之學者也,南方學派之思想,卒與(yu) 當時封建貴族之製度不能相容。故雖南方之貴族,亦常奉北方之思想焉,觀屈子之文,可以徵之。”王國維是近代學者中學西學最為(wei) 積極的學者,喜歡以西方的文學理論討論中國文學,但他並沒有把屈原歸入浪漫主義(yi) 文學的範圍,而認為(wei) 屈原為(wei) 融合北方文學深邃的感情與(yu) 南方文學豐(feng) 富之想象而成的大詩人。

  魯迅始終對屈原充滿崇敬,在《摩羅詩力說》中,魯迅並不認為(wei) 屈原的作品與(yu) 浪漫主義(yi) 相關(guan) :“反抗挑戰,則終其篇未能見,感動後世,為(wei) 力非強。”並在此基礎上認為(wei) 中國文學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具有“摩羅詩力”的詩人。毫無疑問,魯迅的觀點應該引起我們(men) 重視。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3日 1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