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共話唐宋史研究的熱點與趨勢
【信息與(yu) 動態】
作者:潯邑
近年來,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唐宋史研究領域呈現出許多新變化,新出資料的運用、研究手段的豐(feng) 富、話語體(ti) 係的創新、視野關(guan) 懷的擴展,都在催生著新的研究理論方法和成果的出現。為(wei) 了總結研究熱點與(yu) 成果、展望發展趨勢,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辦、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曆史研究中心協辦的“唐宋史研究的新時代”學術研討會(hui) 在京舉(ju) 行。來自全國四十餘(yu) 所高校、科研機構、文博事業(ye) 單位的百餘(yu) 位學者參加會(hui) 議。
致辭環節,中國人民大學圖書(shu) 館館長劉後濱指出,唐宋史學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yu) 突破王朝體(ti) 係,強調比較研究,打通隋唐兩(liang) 宋,融匯宋遼夏金。這是一種大曆史觀,由此開拓呈現出許多重要的課題。敦煌吐魯番文書(shu) 的研究業(ye) 已形成文獻學和曆史學並重的格局,石刻文獻的研究則努力兼顧史料的文本性與(yu) 物質性。作為(wei) 一個(ge) 貫通唐宋的研究領域,對《天聖令》的整理研究帶動了製度史包括法律史研究走向深入。舉(ju) 凡法令條規、禮樂(le) 製度、典章文獻,都被重新檢視,精細比勘。政治體(ti) 製與(yu) 權力運作的研究,落實到文書(shu) 行政和信息溝通,“活”的製度史研究在唐宋史學界蔚為(wei) 大觀。諸如此類的話題與(yu) 新知都表明,唐宋史研究開始走向融會(hui) 貫通的新境界。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朱滸表示,唐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以來,致力於(yu) 整合海內(nei) 外研究力量,培養(yang) 青年學人,主辦《唐宋曆史評論》學術集刊,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叢(cong) 書(shu) ,在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方麵都初步樹立起打通唐宋的新範式,也為(wei) 構建中國曆史學自主知識體(ti) 係提供了經驗。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包偉(wei) 民強調,由於(yu) 史料留存及研究方法的差異,長期以來中國史學界按照斷代分工從(cong) 事研究的特色甚為(wei) 明顯。要繼續深入理解落實鄧廣銘先生早年提出的“大宋史觀”,不僅(jin) 要將遼宋夏金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時段加以研究,還應超越王朝體(ti) 係區隔,盡可能地在更廣闊的視域中研究10至13世紀的中國曆史。
主旨發言環節,首都師範大學郝春文教授指出,敦煌文獻對於(yu) 唐史研究的拓展有重要作用,並從(cong) 目錄、圖版、釋文、工具書(shu) 等方麵詳細介紹了如何檢索和利用敦煌文獻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以《新刊法藏敦煌文獻高清彩色圖版的方法與(yu) 意義(yi) 》為(wei) 題,介紹學術相關(guan) 信息,並展示了其學術團隊近年來整理、製作的彩色高清敦煌文獻圖錄及相關(guan) 研究成果。浙江大學李華瑞教授以《10至13世紀的南宋史研究》為(wei) 主題,強調宋史研究需要注意同遼金西夏史的互動,如此才能形成全局性視角。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吳麗(li) 娛、黃正建與(yu) 李錦繡研究員等報告了唐代律令及依托吐魯番文書(shu) 探索製度運行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學曹家齊教授回應了鄧小南教授倡導的信息溝通研究,指出信息溝通是我們(men) 認識和理解南宋曆史乃至整個(ge) 宋代曆史的重要視角和維度。
會(hui) 議設置了“政治與(yu) 製度”“國計與(yu) 交通”“文獻與(yu) 文化”“文書(shu) 與(yu) 石刻”等主題的分組討論及圓桌對話。與(yu) 會(hui) 學者圍繞唐宋國家行政體(ti) 製及政治事件、唐宋財政文書(shu) 的整理與(yu) 考釋、學術文化流傳(chuan) 與(yu) 社會(hui) 風尚演化、敦煌吐魯番文書(shu) 和石刻史料的整理研究以及科技進步對史學發展的影響、如何借鑒海外學界成果、如何突破區域史研究的局限性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為(wei) 唐宋史研究議題的拓展、深化,提供了新思路。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3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