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的倫理意蘊及其當代價值
作者:阮航(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作為(wei) 孔子對“仁”的一種解釋,“仁者愛人”為(wei) 曆代思想家所推崇,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yi) 。今天,繼承和弘揚儒家倫(lun) 理精神,我們(men) 有必要深入挖掘其倫(lun) 理意蘊,發揮其麵向當代生活的理論活力。為(wei) 此,本文將從(cong) 三個(ge) 方麵梳理“仁者愛人”的倫(lun) 理意蘊,進而探究其當代價(jia) 值。
“愛人”之“愛”是一種較為(wei) 溫和的關(guan) 懷之情
按《說文解字》,“愛”從(cong) 心,是一種表達善意的情感。進一步說,“仁者愛人”之“愛”應該是較為(wei) 溫和的情感,從(cong) 孔子“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的說法中可見一斑。其中“愛”和“親(qin) ”這兩(liang) 種情感形成了對照:“愛”是對一般人而言,其情感表達的範圍較為(wei) 廣泛;而“親(qin) ”是在“眾(zhong) ”這一廣泛的對象中作進一步選擇,是對有德者表達親(qin) 近之情。也就是說,這裏由“愛”到“親(qin) ”的關(guan) 係意味著情感範圍的收束,其情感強度則是遞進的。由此看來,“愛”的情感強度要弱於(yu) “親(qin) ”,是一種較平和的情感。
後來的孟子作了發揮,把這種情感的強度比較及其排序表達得更清楚:“君子之於(yu) 物也,愛之而弗仁;於(yu) 民也,仁之而弗親(qin) 。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qin) ”“仁”“愛”都是善意的情感,但其強度是遞減的,且有其各自適當的表達對象。親(qin) 情最為(wei) 濃厚,其對象是與(yu) 自己有血緣關(guan) 係的人;“仁慈”是君子對民眾(zhong) 的態度,其強度不及親(qin) 情,但比“愛”要濃厚;“愛”則延及所有的生物,是一種一般性的關(guan) 懷,或者說就是善意。與(yu) 孔子“愛”與(yu) “親(qin) ”兩(liang) 個(ge) 層次相比,孟子這段話多了一個(ge) 層次,說法也略有區別,但其倫(lun) 理精神與(yu) 孔子是一致的:一是強調善意的情感,二是強調道德情感表達的有序以及表達對象的恰當性。總之,“愛人”之“愛”應該就是指一種與(yu) 人為(wei) 善的態度,對他人溫和的關(guan) 懷之情。
“愛人”之“愛”是經過自覺選擇而具有偏向性的情感
“愛人”之“愛”雖溫和,卻有相當積極主動的意義(yi) 。這主要體(ti) 現在,它是行為(wei) 者經過自覺選擇且蘊含有序指向的關(guan) 懷。而“仁者愛人”既然屬於(yu) 孔子關(guan) 於(yu) “仁”或人道的表述,其中“愛”的這一層倫(lun) 理含義(yi) 就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觀念中的天道。
對天道較古老的表達可見於(yu) 《周易》。《周易》載:“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說,天地生養(yang) 人和萬(wan) 物,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生存的基礎和環境,天道的這種作用對我們(men) 來說是莫大之恩德。那麽(me) ,天道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道流行雖然無言,卻是在有序地化育萬(wan) 物。“四時行”體(ti) 現了有序,“百物生”是流行的效果。這段話是孔子在給子貢講“無言之教”時說的,表麵上講的是天道,其目的卻是為(wei) 了向子貢提示人道或其所倡導的“仁道”:與(yu) 天道流行一樣,“仁”的呈現不是靠言說,而是靠踐行,表現為(wei) 有序地推擴的關(guan) 愛。
說到底,“愛人”之“愛”如何表現的根據在於(yu) 天道,在“仁道”與(yu) 天道相合的意義(yi) 上,“愛人”之“愛”是一種基於(yu) 自覺選擇而有序呈現的關(guan) 懷。這裏的“自覺選擇”和“有序呈現”意味著,在“愛”之發動處即蘊含著方向選擇,用當代倫(lun) 理學的術語來說也就是有偏向的,這個(ge) 偏向的對象首先是“人”。
選擇“人”作為(wei) “愛”的對象表達了孔子的人文主義(yi) 精神
“愛”既然是一種經過自覺選擇的有偏向的關(guan) 懷,那就預設了某種選擇的情境。這裏的選擇情境可理解為(wei) 人類生活的這個(ge) 世界,其中包括人類、其他生物乃至無生命的自然物,而“仁者愛人”意味著仁者在此情境中優(you) 先選擇“人”作為(wei) 關(guan) 懷的對象。孔子不僅(jin) 有這樣的主張,而且也是這麽(me) 做的。
《論語》有這麽(me) 一段記載:孔子在其馬棚失火時首先關(guan) 心是否有人受傷(shang) ,而不關(guan) 心馬的傷(shang) 亡情況。僅(jin) 從(cong) 現代的眼光看,這件事不突出,似乎不值得如此鄭重的記載。然而,我們(men) 如果回到孔子的時代作同情的理解,那就可以看出此事的確不尋常。在春秋時期,馬具有極高的經濟價(jia) 值,馬車還是貴族身份的象征,乃至孔子即使在顏淵去世時也不願賣馬車來為(wei) 顏淵置棺槨。有鑒於(yu) 此,孔子問人不問馬,意味著人的生存境遇在我們(men) 的道德考慮中占有中心地位,應該是道德關(guan) 懷的優(you) 先對象。這正是一種典型的人文主義(yi) 立場。
有必要對孔子的這種人文主義(yi) 作進一步解釋。其一,“愛人”作為(wei) 一種偏向性的道德情感,並不意味著不關(guan) 心這個(ge) 世界的他物。孔子的“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包含著愛惜或關(guan) 懷其他生物的態度。其二,“愛人”意味著人是我們(men) 道德關(guan) 懷的優(you) 先選擇對象,但這種優(you) 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因應外部條件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是在具體(ti) 情境中表現得恰如其分的“時中”。其中起主宰作用的穩定因素是行為(wei) 者的美德,選擇情境的外部因素則是變量。在儒家看來,道德活力總是來自行為(wei) 者,更進一步說是其美德。其三,作為(wei) 人文主義(yi) 精神的一種表現,孔子尤其重視“仁者”在社會(hui) 生活及人際交往中如何“愛人”。而孔子之“禮”所強調的秩序意識,實際上也蘊含著“愛人”必須有序地展開。
“仁者愛人”的當代價(jia) 值
基於(yu) 前文的解釋,“仁者愛人”可以為(wei) 思考現實的倫(lun) 理問題提供多方麵的啟迪。
第一,“仁者愛人”所蘊含的價(jia) 值觀有助於(yu) 培育健康的道德生活和健全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培育健康道德生活的核心問題在於(yu) 如何理解和看待人際關(guan) 係,進而作出相應的行為(wei) 選擇。“仁者愛人”蘊含的倫(lun) 理思路是:我們(men) 應該以善意與(yu) 他人交接,給予他人以“適當”的關(guan) 懷。其中的“適當”表現在個(ge) 人基於(yu) 其德性、依互動情境中的人際關(guan) 係和場合不同而作出調整,從(cong) 而作出相應的行為(wei) 選擇。
第二,“仁者愛人”可以為(wei) 解釋和處理如今的生態倫(lun) 理等問題提供富有啟發的思路。“仁者愛人”意味著這個(ge) 世界的所有存在者都是仁者關(guan) 心的對象,後來的思孟學派乃至宋明理學發展了這層意思,其經典表達可見於(yu) 張載“民胞物與(yu) ”的說法:“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這是一種把天、地、人、物看作一體(ti) 的世界觀。其中他人固然應被視為(wei) 血肉相連的同胞,其他生物也並非與(yu) 我們(men) 相對立,而是應被視為(wei) 友伴,因為(wei) 說到底,整個(ge) 世界的存在者同出於(yu) 乾坤,是同宗同源、同呼吸共命運的。
這樣看來,“仁者愛人”不僅(jin) 提示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態度,而且蘊含著人與(yu) 環境關(guan) 係的倫(lun) 理解釋。按照這種態度和解釋,我們(men) 不應把其他物種視為(wei) 異己,而應視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的一員;仁者更是在這種萬(wan) 物同宗同源的意義(yi) 上可感通自然界的其他存在者,並且采取親(qin) 和的態度來看待,從(cong) 而將之納入自我的道德關(guan) 懷之內(nei) 。這對於(yu) 我們(men) 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環境倫(lun) 理問題提供了一條極具價(jia) 值的理論思路。
第三,“仁者愛人”所蘊含的獨特道德視角,可以為(wei) 思考當代倫(lun) 理問題提供富有啟發的思路。“仁者愛人”之“愛”是一種經過自覺選擇的偏向性道德關(guan) 懷,因而其所蘊含的道德視角總體(ti) 上說無疑是具有偏向性的。但是,這種偏向性又表現出顯然不同於(yu) 當代西方倫(lun) 理學的特點。
大體(ti) 上說,“仁者愛人”同時強調,“愛”之給予有其自然而應然之序,在此意義(yi) 上,這種“愛”不僅(jin) 是“情”,而且蘊含著“理”,因而具有普遍意義(yi) 。
進一步說,這種“理”不同於(yu) 理性主義(yi) 倫(lun) 理學所講的理性,而是“情”中之“理”,是“情”之表現的恰當性。儒家“仁者愛人”所蘊含的道德視角意味著,道德的“情”與(yu) “理”是一體(ti) 的,道德性是在“情—理”交融的統一中表現的,在理想情況下道德總是意味著合情合理。儒家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獨特視角,為(wei) 我們(men) 思考道德人格與(yu) 道德行為(wei) 的關(guan) 係、個(ge) 人在特定條件下的道德選擇等問題提供了富有啟發的理論思路。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3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