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賦能三峽庫區主幹道
夜色中,巍峨的三峽大壩與(yu) 群山融為(wei) 一體(ti) ;燈光下,琴鍵般排列的三峽雙線五級船閘一如既往地繁忙。
7月1日,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以下簡稱“三峽局”)發布數據:今年1—6月,三峽船閘共運行5469閘次,通過船舶21132艘次,通過量達8158萬(wan) 噸,同比增長9.96%,創曆史新高。自2003年6月至此,三峽船閘通航20年來,累計通過船舶99.7萬(wan) 餘(yu) 艘次、旅客1224萬(wan) 餘(yu) 人次、貨物19.2億(yi) 噸。
這座全長6公裏多、上下落差百餘(yu) 米的龐然大物,怎樣在長江“黃金水道”上發揮“黃金效益”,今後又該如何建設“綠色航道”?記者走進三峽庫區一探究竟。
“庫區主幹道”
20年間,年通過量由3400萬(wan) 噸攀升至1.56億(yi) 噸
三峽船閘是世界上連續級數最多、總水頭和級間輸水水頭最高、技術最複雜的內(nei) 河船閘,全長6.4公裏、主體(ti) 長1.6公裏;五級閘室的上下落差達113米,相當於(yu) 40層樓高度。
船隻要如何“翻越障礙”?
6月18日夜,三峽局,三峽船閘管理處運行五值主管韓新拿起對講機發出指令:“請船進閘,停靠北牆!”
北線六閘首大門緩緩打開,4艘船舶滿載糧棉、鋼鐵、煤炭等貨物,列隊駛入長280米、寬34米的閘室。
另一邊,三峽船閘北線集控運行室內(nei) 燈火通明,百餘(yu) 個(ge) 監控攝像頭傳(chuan) 回現場畫麵,清晰顯示在20餘(yu) 塊電子屏上。
韓新和當值同事張洋調看監控畫麵,完成閘門安全距離、係泊情況及運行程序的“三確認”後,張洋按下操作台的啟動鍵,伴著“關(guan) 閘,請注意安全,看護好係纜”的閘室廣播聲,北六閘門緩緩關(guan) 閉。
關(guan) 門、開閥、充水……五號閘室內(nei) ,水位由65.4米升至齊平四號閘室的86.77米,船舶經廣播引導進入四號閘室。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運行調度,4艘船順利“越”過五級船閘,駛向上遊。
“水漲船高、水落船低,船隻依次進入下一閘室,就像‘上下樓梯’一樣翻過這‘40層樓’。”三峽船閘管理處處長陳坤介紹。
有行船多年的老船長回憶三峽工程蓄水前的狀況:一年四季,險灘遍布,航行艱險,有時還需要借力絞灘船,費時費力,航運效率低下。
近10年,水運已成為(wei) 三峽庫區的主要運輸方式,三峽船閘成為(wei) 連通上下遊的“庫區主幹道”。
看需求,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份,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全國占比近半,生態地位突出,經濟潛力巨大。看效益,水路運輸成本僅(jin) 為(wei) 鐵路的50%—60%,公路的12%—15%,航空的4%—6%,更兼運量大、能耗少、汙染小等比較優(you) 勢。
看航路,我國水運基礎設施規模保持世界第一;2022年末,全國內(nei) 河航道通航裏程12.80萬(wan) 公裏、內(nei) 河港口貨物吞吐量55.54億(yi) 噸。看長江,水係通航裏程7萬(wan) 公裏,2022年幹線港口貨物吞吐量35.9億(yi) 噸。
正是在“黃金水道”持續發揮“黃金效益”大背景下,20年間,三峽船閘年通過量由3400萬(wan) 噸攀升至1.56億(yi) 噸。
“水上高速路”
“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數智賦能提升過壩效率
“黃金水道”之勢,在於(yu) 大江奔騰、航道通暢。2011年,三峽船閘年通過量首次突破1億(yi) 噸,隨後一路攀升。
通航船隻逐年增加,過閘效率如何“逆流而上”?
6月6日晚,裝載著205標箱貨物的“欣豪5”輪從(cong) 上海出發。船員通過船載北鬥係統進行過閘申報,填罷始發港、目的港、吃水、載貨噸位等信息,點擊發送完成,不到10秒鍾,係統回複“申報成功”。
一路航行,“欣豪5”輪進入長江中遊。6月15日21時,該船收到“滾動預計劃”,航向三峽大壩下遊不遠處的宜昌港臨(lin) 江坪錨地待閘。16日21時,該船通過北鬥終端進行遠程船員自助身份核驗。
三峽海事部門對船舶證書(shu) 、吃水、船員信息等逐一檢查,確認無誤後予以“過閘放行”。
“過去船舶過閘,申報需要通過電話或傳(chuan) 真來回溝通,通航調度部門人工錄入信息、手動編排計劃。”民生公司高級船長陳利說,隨著GPS船載終端、多功能單北鬥智能終端等開發應用,聯動控製水域從(cong) 70多公裏延伸到573公裏,船方通過手機申報,流程更便捷。
“船舶申報後,何時抵達、何時安檢、何時過閘,船員通過‘三峽通航e站’小程序就能查到。船公司實時掌握船舶動態,不必擠在壩前待閘,通航更有序。”三峽通航指揮中心運維辦主任杜榮介紹。
數智賦能,分散了待閘壓力。開辟“快速通道”,助力建設“水上高速路”。
船閘一側(ce) ,布置著全線總長約7.3公裏的三峽升船機,由引航道、閘首、承船廂室段等部分組成,船廂總重1.55萬(wan) 噸、最大過船規模3000噸。三峽局升船機管理處處長金鋒介紹,升船機讓過閘船隻實現“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小船過壩時間由3.5小時縮短到60分鍾以內(nei) 。
創新引領。“羅靜排檔法”實現船舶調度作業(ye) 預排檔、細排檔和精排檔,縮短進閘時間;“虛擬閘室”“同步移泊”技術,實現船舶進閘和船閘運行無縫銜接,從(cong) 而增加每日運行1—1.5閘次;應用人字門同步升降係統,頂門時間從(cong) 原來的24小時減少至45分鍾。
效率提升。三峽船閘日均運行次數由13閘次提升到15—16閘次;吃水控製標準從(cong) 3.3米提高到4.3米,每閘次通過量增加約6100噸;過閘船舶噸位由1000噸提升至5000噸,平均過閘時間從(cong) 4—5個(ge) 小時縮短到2—3個(ge) 小時。
“生態新航線”
基本實現轄區船舶垃圾、生活汙水、含油汙水“零排放”
放眼千裏,長江大保護提出更高要求:綠色水運體(ti) 係如何融入長江黃金水道?
“經濟實惠,還能減少碳排放!”6月19日,三峽大壩上遊沙灣錨地,在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負責人李誌琦協助下,“恒馳629”輪電纜接入岸電樁,手機掃碼操作,很快接上了岸電。
與(yu) 此同時,“長雲(yun) 1066”輪發來求助信息,谘詢汙染物接收船聯係方式。李誌琦查詢“三峽通航e站”,聯係上正在免費接收汙染物的“長清保潔1號”船。30分鍾後,“長雲(yun) 1066”輪上約3立方米生活汙水全部抽離,將轉運三峽環保碼頭,過濾後接入城市汙水管網集中處理。
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於(yu) 2019年4月16日啟動運行,是長江幹線上第一個(ge) 水上多功能綜合服務區,為(wei) 過壩待閘船舶和船員提供安全、綠色的綜合服務。
“我們(men) 推進岸電配套設施建設,運用風光水新能源,配備船舶汙染物接收設備。”李誌琦介紹,截至目前,三峽壩上裝設運行岸電樁27個(ge) ,為(wei) 近1.6萬(wan) 艘次船舶供應岸電近2100萬(wan) 千瓦時,減少各類氣體(ti) 排放超1.55萬(wan) 噸;接收、處理過閘船舶垃圾近4500噸,生活汙水27.5萬(wan) 立方米。
過閘船舶汙染防治全檢查;船舶生活汙水直排閥全鉛封;待閘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接收轉運處置全免費;不符合排放要求的禁止過閘……三峽局基本實現轄區船舶垃圾、生活汙水、含油汙水“零排放”。
不久前,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長江委”)組織開展的向家壩—三峽水庫聯合生態調度試驗順利完成。在魚類產(chan) 卵期,水庫持續增加放水量,創造適宜的水文、水動力條件,促進四大家魚等產(chan) 漂流性卵魚類產(chan) 卵繁殖。“監測分析結果顯示,此次試驗促進魚類自然繁殖效果明顯。5月27日至6月4日,流經沙市斷麵的總魚卵徑流量約461億(yi) 顆,創曆史新高。”長江委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生態調度試驗已連續13年組織開展。
沿江而行,所見生態護岸更長、生態固灘更大、綠色船舶更多。正在開辟的“生態新航線”成為(wei) 三峽船閘的揚帆方向。“我們(men) 著力保安全、穩通航、增綠色、促創新、優(you) 服務,加快建設現代三峽通航。”三峽局局長齊俊麟說,“綠色,應該成為(wei) 其中最鮮明的底色。”(範昊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