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製造抵達更多“極點”(新知)
【現象】湖南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展廳裏,擺著一根直徑僅(jin) 為(wei) 頭發絲(si) 八分之一的“細針”。它是硬質合金微鑽,能在指甲蓋大小的精細印刷電路板上精準打出2500個(ge) 鑽孔,且鑽頭不彎不斷。長期以來,這樣的小針隻能依賴進口,研究人員潛心鑽研20多年,終於(yu) 打破國外壟斷。近年來,從(cong) 硬質合金微鑽到重型運載火箭,從(cong) 納米微球到“手撕鋼”,我國在極端製造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進一步厚植了製造業(ye) 優(you) 勢。
【點評】
製造業(ye) 裏有個(ge) “極端”,頗受追捧,那就是極端製造。
極端製造主要解決(jue) 產(chan) 品尺度及環境極端化的挑戰,集中體(ti) 現在微細製造、超精密製造、巨係統製造等方麵,代表著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的頂尖水平。誰缺乏極端製造能力,就會(hui) 遇到“天花板”,從(cong) 而受製於(yu) 人;誰掌握了極端製造能力,就擁有了“撒手鐧”,可以在市場競爭(zheng) 中占據主動。
極端製造對於(yu) 維護產(chan) 業(ye) 安全、推動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它不僅(jin) 能以更高的製造水平推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對上下遊產(chan) 業(ye) 也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極端製造解決(jue) 的是極端尺度、極限精度、極高性能等難題,有助於(yu) 推動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大科學裝置等前沿領域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形成科技創新製高點。
極端製造每進一步,就意味著我國製造業(ye) 在一些領域站上了“金字塔尖”。搶占塔尖的基礎是擁有堅實的塔座,即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製造才能抵達更多“極點”。一架C919大型客機,由22個(ge) 省份、200多家企業(ye) 、幾代航空人合力攻關(guan) ;一座空間站,由110多個(ge) 科研院所、3000多個(ge) 科研單位、數十萬(wan) 科研人員通力協作;一艘大型郵輪,需要2500多萬(wan) 個(ge) 零件、4000多家供應商……極端製造集中了多學科多領域的高新科技,需要的不隻是單點突破,還要求係統性創新。近些年,我國基礎研究的創新氛圍愈發濃厚,整體(ti) 水平不斷提高,在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綜合排名為(wei) 第十一位,但部分分項指標排位較低,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製度,加強基礎創新,才能為(wei) 極端製造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當前,我國在極端製造上不斷取得新成果,也存在一些“卡脖子”領域,尤其在科研儀(yi) 器、基礎設備等方麵還有不足。一些已經實現國產(chan) 替代的產(chan) 品,也存在加工精度、管理效率上的差距。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現代深空深海探測、遠程精確製導等領域的迅速發展,材料、工藝和設計等領域又麵臨(lin) 一係列新的技術難題亟待解決(jue) 。深入挖掘、提煉和解決(jue) 關(guan) 鍵科學問題,探索研究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才能推動極端製造步入新領域、邁上新台階,進一步提升我國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力。
極端製造以突破現有製造極限為(wei) 目標,創新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需要大量投入和協同攻關(guan) 。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製度優(you) 勢、工業(ye) 門類齊全的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數量龐大的科技人才資源優(you) 勢,練好內(nei) 功、補足短板,我們(men) 定能不斷提升極端製造水平,掌握更多“獨門絕技”,在更多技術領域攀上高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