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彰顯創新力量
7月3日,伴隨著一輛純電動轎車緩緩駛下廣汽埃安生產(chan) 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累計突破2000萬(wan) 輛。
“2020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累計突破了500萬(wan) 輛,2022年2月突破1000萬(wan) 輛,而實現第二個(ge) 1000萬(wan) 輛,僅(jin) 用了1年零5個(ge) 月時間。”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付炳鋒說,2000萬(wan) 輛標誌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正成為(wei) 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得益於(yu) 財稅金融、積分管理、道路通行等一係列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更得益於(yu) 中國品牌車企緊抓轉型機遇推出適應消費需求的新技術、新產(chan) 品,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場份額更是超過60%。
——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688.7萬(wan) 輛,同比增長93.4%,銷量占比25.6%,提前3年完成2025年規劃目標。今年1—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延續良好發展態勢,產(chan) 銷分別完成300.5萬(wan) 輛和294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45.1%和46.8%;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達到27.7%,遠超14%的全球平均水平;出口持續快速增長,前5月累計出口45.7萬(wan) 輛,同比增長1.6倍。
——核心技術持續突破。量產(chan) 動力電池單體(ti) 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公斤,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新型成組技術、高鎳無鈷電池等實現突破應用。驅動電機峰值功率密度超過4.8千瓦/公斤,最高轉速達到16000轉/分鍾。純電動乘用車百公裏平均電耗下降到12.35千瓦時。
——產(chan) 業(ye) 鏈自主可控能力穩步提升。“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逐步建立起競爭(zheng) 優(you) 勢,智能座艙等智能網聯技術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產(chan) 大算力芯片、激光雷達以及新一代智能駕駛輔助係統等正陸續實現裝車應用。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截至去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充電樁521萬(wan) 個(ge) 、換電站1973座,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今年前5個(ge) 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114.7萬(wan) 台。截至5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wei) 635.6萬(wan) 台,同比增加77.5%,有效緩解了消費者“裏程焦慮”。
“中國新能源車企正在改變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格局,也擁有了重塑產(chan) 業(ye) 模式、打造世界級品牌的機會(hui)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說,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正處於(yu) 從(cong) 量變到質變、從(cong) 規模型邁向規模效益型的新階段。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抓住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機遇,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產(chan) 品創新、市場創新,培育新增長點,一批核心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累計產(chan) 量從(cong) 2012年底的2萬(wan) 輛,大幅攀升至如今的2000萬(wan) 輛,彰顯創新力量。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給我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換道超車帶來不少啟示。
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累計突破2000萬(wan) 輛,離不開戰略引領、協同推進。技術不成熟、生產(chan) 成本高、產(chan) 業(ye) 鏈未形成、市場尚待培育、企業(ye) 動力不足……與(yu) 不少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起步時一樣,我國新能源汽車商業(ye) 化初期也麵臨(lin) 著一係列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大問題,能夠在短短11年時間裏實現高速成長,充分體(ti) 現了我國在產(chan) 業(ye) 轉型中的政策優(you) 勢。
“近年來,各部門先後推出70餘(yu) 項支持政策措施,建立了結構完整、有機協同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形成了新能源汽車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互融共生、合作共贏的良好發展局麵,為(wei) 推動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電動化轉型貢獻了中國力量。”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2012年以來,工信部先後出台兩(liang) 個(ge) 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和技術路線。從(cong) 國家到地方,涵蓋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安全監管等方麵的多項政策先後推出,全方位扶持產(chan) 業(ye) 發展。此外,工信部還實施了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工程,組建了動力電池和智能網聯汽車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支持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創新商業(ye) 模式。相關(guan) 規劃和舉(ju) 措,讓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更明確、內(nei) 生動力更充足。
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累計突破2000萬(wan) 輛,離不開供需兩(liang) 端同步發力。2014年以來,針對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推出,不僅(jin) 讓消費者受益,也調動了傳(chuan) 統車企向新能源、智能網聯轉型的積極性。一些城市對新能源汽車采取不限行、使用專(zhuan) 用號牌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產(chan) 品吸引力。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33萬(wan) 輛,同比增長3.4倍,躍居世界第一,由此進入快速成長期。
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累計突破2000萬(wan) 輛,需要政策與(yu) 市場“雙輪驅動”。2017年,我國明確了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坡”時間表。2018年,“雙積分”政策開始實施,通過建立積分交易製度,促進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協調發展的市場化機製逐漸形成,有力促進了國內(nei) 外車企電動化轉型。伴隨著汽車產(chan) 業(ye) 對外開放有序推進,一批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ye) 落地國內(nei) 生產(chan) 運營,越來越多種類豐(feng) 富、競爭(zheng) 力強的車型推向市場,為(wei) 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feng) 富的購買(mai) 選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開始向政策與(yu) 市場“雙輪驅動”轉型。
製度優(you) 勢、市場優(you) 勢充分發揮,供給需求同步發力,政策與(yu) 市場協同配合,我國新能源汽車成功實現換道超車、後發趕超。當前,氫能、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諸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商業(ye) 化前期,業(ye) 內(nei) 人士普遍認為(wei) ,借鑒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發展經驗,更多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一定能煥發新動能、闖出新天地。本報記者 王 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