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自立才能自強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餘(yu) 夢倫(lun)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火箭彈道設計專(zhuan) 家)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有這個(ge) 信念:唯有自立才能自強。
在我國最早的航天科研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會(hui) 上,聶榮臻元帥就提出“自力更生為(wei) 主”的工作方針。60多年來,中國航天事業(ye) 始終堅持這一方針,取得了“八年四彈”、“兩(liang) 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探火、北鬥導航等裏程碑式的勝利,使我國昂首屹立於(yu) 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越是在困難的發展時期,越能體(ti) 現出中國航天事業(ye) 走自力更生道路的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下達的航天任務逐漸減少,中國航天麵臨(lin) 著轉型發展的巨大壓力。麵對經濟上的困難,我國提出抓住當時國際上缺乏價(jia) 格低廉、運行可靠的航天運載工具的有利時機,研發出新型火箭,打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
老院長錢學森曾說:“外國人能搞的,難道我們(men) 中國人搞不了?”老一輩科學家傳(chuan) 承下來的航天精神,給予了我們(men) 莫大的精神力量。
為(wei) 了滿足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主流需求,我們(men) 提出要在長征二號火箭的基礎上,研製運載能力與(yu) 航天飛機相當的新型捆綁火箭,取名“長二捆”火箭。經過艱苦談判,一家美國衛星公司終於(yu) 同意用“長二捆”火箭發射通信衛星,但是卻提出了一個(ge) 苛刻條件——在簽訂合同後18個(ge) 月內(nei) 必須實現首次發射成功,否則就要賠款。
即便如此,我們(men) 中國航天人充滿必勝信心,拿出了賽跑衝(chong) 刺的勁頭開展研製。有一次,設計工作陷入困境,在場的設計人員就合唱《團結就是力量》,用歌聲來加油、打氣。終於(yu) ,在短短18個(ge) 月內(nei) ,我們(men) 自主突破了以助推器捆綁技術為(wei) 代表的30多項關(guan) 鍵技術,設計製造出第一枚“長二捆”火箭,並於(yu) 1990年7月首次發射成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跡。
“長二捆”火箭的成功發射,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它不僅(jin) 打開了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大門,使中國成為(wei) 國際航天領域有影響力的大國,而且在它的帶動下,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取得長足進步,並培養(yang) 了一大批航天技術與(yu) 管理人才,為(wei) 後來的載人航天工程順利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然而,就在中國火箭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之際,美國一些政客汙蔑中國竊取美國敏感航天技術,並出台了禁止使用中國火箭發射美國衛星的法案,使我們(men) 不得不重新麵臨(lin) 國際封鎖局麵。多年來,麵對諸如此類的困境,我國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強,還是步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正在向航天強國進發。
回顧這段曲折的曆史,它是自力更生的航天發展道路的偉(wei) 大勝利,是在重大航天工程中“出成果、出人才”的生動實踐。這對於(yu) 新時代的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無疑具有豐(feng) 富的啟示意義(yi) 與(yu) 指引作用。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6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