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隴原大地上“種”科技

發布時間:2023-07-06 09:53:00來源: 科技日報

  2021年以來,甘肅省堅持以“項目+科特派+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科特派”等多種模式,把科技創新的動能注入農(nong) 村田間地頭。如今,科技特派員製度在隴原大地開花結果。

  夏日的隴右重鎮——甘肅省定西市臨(lin) 洮縣花香滿城,洮河水清涼綿延,在洮河兩(liang) 岸,活躍著一支科技特派員隊伍。

  “無論組織派我到哪兒(er) ,我都當作一種曆練,一定要幹出一番模樣來。”自2019年被選派到臨(lin) 洮超大智慧農(nong) 場新添基地以來,甘肅省定西市臨(lin) 洮縣科技特派員楊花蓮針對當地蔬菜育苗分散、育苗成本高、育苗設施簡陋等問題,積極組建農(nong) 機農(nong) 藝結合的科技服務團,開展技術示範,有效激發了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的活力。

  像楊花蓮這樣守著初心夢想,紮根鄉(xiang) 村的基層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力軍(jun) 。

  農(nong) 村發展最缺的是人才,農(nong) 民致富最盼的也是人才。“從(cong) 2002年成為(wei) 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份之一,甘肅省將科技特派員製度作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特派員聚焦科技難題,架起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科技‘橋梁’。”甘肅省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一頭連著科技創新、一頭連著生產(chan) 實踐,甘肅省科技特派員以農(nong) 民實際需求和農(nong) 村基層實際問題為(wei) 導向,采取自下而上的“訂單式”精準服務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慧”種田讓成果變碩果

  灌水下肥不下地、殺蟲打藥出動無人機、鋪膜起壟用導航、管理使用App……在楊花蓮的帶領下,超大智慧農(nong) 場耗時、耗力、費錢的“重活”變成了省時、省力、省錢的“輕活”。這緩解了農(nong) 村“無人種地”的問題,間接釋放了大量的農(nong) 村勞動力,促進了農(nong) 業(ye) 的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標準化經營。

  楊花蓮帶領臨(lin) 洮超大智慧農(nong) 場新添基地的技術人員從(cong) 整地、起壟、鋪膜等生產(chan) 環節入手,集成應用聯合收獲機、地膜撿拾機、打藥機、移栽機等機械,實現了馬鈴薯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引進以色列耐特菲姆水肥一體(ti) 化技術,通過計算機係統將智能管理延伸到農(nong) 場每個(ge) 角落。以結球生菜為(wei) 例,用上新機械、新技術後,每畝(mu) 地節約用水100立方米,少用50%肥料,減少40%農(nong) 藥用量,產(chan) 量卻增加了30%。

  在被選派為(wei) 甘肅省科技特派員的近20年裏,楊花蓮培育出馬鈴薯新品種“騰薯1號”“騰薯2號”,篩選引進蔬菜新品種20多個(ge) ,總結製訂冬春茬無公害蒜苗、早熟地膜馬鈴薯套種甜玉米、塑料大棚秋延辣椒等栽培模式10餘(yu) 項。

  在技術培訓方麵,楊花蓮靈活采取理論學習(xi) 與(yu) 田間實踐相結合、教師講授與(yu) 課堂互動相結合、參觀考察與(yu) 座談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舉(ju) 辦培訓班160多次,培訓種植戶8000多人次,培育出全國勞模、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以及高素質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1246名、科技致富能人20名、專(zhuan) 業(ye) 技術骨幹10多名。

  “我的職責不單是把我的科研成果教給農(nong) 民,更重要的是把農(nong) 民培養(yang) 成懂科技的新型農(nong) 民。”楊花蓮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服務的農(nong) 場基地因集中示範、展示了許多名優(you) 特新作物品種、無公害生產(chan) 新技術,吸引了周邊農(nong) 戶前來參觀學習(xi) ,使廣大農(nong) 民迅速熟悉和掌握新品種的生長特性及高產(chan) 栽培技術。真正起到了科技人員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的模範帶頭作用,為(wei) 臨(lin) 洮縣高原夏菜基地建設樹立了科技樣板。

  近年來,甘肅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體(ti) 係和長效機製,在農(nong) 民生產(chan) 經營中解難題,為(wei) “三農(nong) ”工作助力。正是依托科技特派員,甘肅省不斷將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嵌入山鄉(xiang) 村舍、植入田間地頭,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種子”激活土地生產(chan) 力

  春夏交替時節,甘肅省平涼市的一場霜降讓農(nong) 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為(wei) 了防止氣溫持續走低使作物受損致災,平涼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鄭琪第一時間開展實地調查和技術指導。

  “降溫對小麥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目前小麥正處於(yu) 孕穗抽穗期,我們(men) 要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進行綠色防護及統防統治培訓,主要目的是保水肥、增營養(yang) 、促生長、防病蟲、防凍害。”鄭琪介紹。

  多年來,鄭琪紮根基層、服務“三農(nong) ”,致力於(yu) 新品種引進,他所在的小麥育種課題組選育了高產(chan) 、多抗、優(you) 質冬小麥新品種7個(ge) 。其中,新品種彩色冬小麥“隴紫麥2號”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ti) 需要的多種氨基酸,並且富含花青素等微量元素,市場前景廣闊。2022年,該品種在平涼市示範推廣8000多畝(mu) ,為(wei) 全市特色小麥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社會(hui) 經濟效益顯著。

  科技特派員“往下跑”,推動現代農(nong) 業(ye) “向上走”。自2010年通過人才引進就職於(yu) 平涼市農(nong) 科院以來,鄭琪先後主持或參與(yu) 完成了多個(ge) 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被評為(wei)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甘肅省第二層次領軍(jun) 人才。2016年以來,鄭琪每年都被選派為(wei) “三區”科技人才。重任在身,他不畏嚴(yan) 寒酷暑赴平涼市涇川縣高平鎮上灣村、莊浪縣柳梁鎮河灣村等村鎮開展新品種示範推廣和科技培訓工作。

  “如果腳上不經常沾點兒(er) 泥,身上不經常帶點兒(er) 土,不曬曬‘健康黑’,不聞聞泥土的芬芳,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三區’科技人才。”鄭琪笑著對記者說。

  智囊團“把脈”解農(nong) 憂

  在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豐(feng) 農(nong) 園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內(nei) ,富士蘋果樹長勢喜人,一顆顆包裹在紙袋裏的蘋果掛滿枝頭。村民們(men) 穿梭在果林中,對果樹進行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對沒包裹嚴(yan) 實的蘋果重新套袋。

  天水市果樹研究所的“三區”科技人才趙向東(dong) 在果樹下回憶道:“近年來,當地連續遭受冰雹災害,果樹受災嚴(yan) 重,我們(men) ‘三區’服務團隊第一時間幫助果農(nong) 做好災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自救工作,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在專(zhuan) 業(ye) 團隊的悉心照料下,受災果樹的部分傷(shang) 麵接近完全愈合,樹勢也趨於(yu) 健壯,枝類比更合理,短枝數量迅速增加,村民的收入未受到太多影響。

  初夏時節,秦嶺山脈北麓剛剛裹上綠裝,同為(wei) 天水市果樹研究所工作人員、“三區”科技人才的張守江來到天水市麥積區元龍鎮紅星村富士蘋果園,就被果農(nong) 們(men) 圍住。

  “這棵樹花芽還很多,趁時間還充裕,一定要細致修剪,這樣做是為(wei) 明年的疏花打基礎。”針對果農(nong) 們(men) 提出的夏季果樹修剪、病蟲害防護等諸多問題,他耐心地一一解答指導。

  出食村位於(yu) 天水市秦安縣千戶鎮東(dong) 南部,種有花椒1560畝(mu) ,蘋果1470畝(mu) ,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該村雖然光照充足,氣候適宜種植花椒、蘋果,但交通不便,嚴(yan) 重影響了作物的運輸。張守江通過多次調查走訪,為(wei) 交通等自然條件較差的區域的村民們(men) 量身定製解決(jue) 方案。由於(yu) 花椒轉運時輕巧方便,幹椒好存放,市場需求量大,張守江動員老鄉(xiang) 多種花椒。伴隨著花椒的清香,村民們(men) 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科特派製度實施20多年來,像趙向東(dong) 和張守江這樣的案例在甘肅的山坳林田間已屢見不鮮。各地紛紛為(wei) 科技特派員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2022年,天水市果樹研究所共選派22名中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深入天水市一區五縣、10個(ge) 鄉(xiang) 鎮、57個(ge) 農(nong) 民合作社開展果樹技術服務,為(wei) 受援點及輻射村鎮提供農(nong) 業(ye) 科技圖書(shu) 1.4萬(wan) 多冊(ce) ,舉(ju) 辦各類培訓班162期,培訓果農(nong) 4900多人次。科技特派員成了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支科技鐵軍(jun) 。

  做給農(nong) 民看,教會(hui) 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賺。2021年以來,甘肅省堅持以“項目+科特派+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科特派”等多種模式,把科技創新的動能注入農(nong) 村田間地頭。如今,科技特派員製度在隴原大地開花結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甘肅省科技特派員累計培養(yang) 示範戶1萬(wan) 多戶、建成示範基地150個(ge) 、推廣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2000餘(yu) 項,有效推動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服務“三農(nong) ”,科技特派員為(wei) “科”、為(wei) “農(nong) ”的初心始終不變。他們(men) 在山川林田間“種”科技,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添智。(劉勇 曾文溪 頡滿斌)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