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夯實基礎滿足農業農村需求升級

發布時間:2023-07-06 09:57:00來源: 經濟日報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增強食物保供能力、帶動基礎產(chan) 業(ye) 發展、暢通城鄉(xiang) 經濟循環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持續加大這方麵的投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生產(chan) 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不過,在相關(guan) 基礎設施建設方麵,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需從(cong) 供給端發力解決(jue) 。

  當自然生態係統、社會(hui) 經濟係統發生改變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也會(hui) 隨之改變,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基礎設施在抵禦自然災害、提振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的作用。例如,根據水係的改變及時新增排水溝或調整排水溝的位置才能防止內(nei) 澇;拓寬機耕路,大型農(nong) 業(ye) 機械進入田間作業(ye) 才能進一步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而在實踐中,由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改變涉及耕地占用,這些舉(ju) 措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基於(yu) 這樣的背景,即使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仍不能保證其功能精準有效地發揮。

  當然,有一些村莊可以處理好基礎設施供給過程中的利益關(guan) 係協調問題。比如,有的村莊創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方式,通過聯耕聯種、農(nong) 業(ye) 共營製、小田並大田等形式,充分發揮集體(ti) 的作用,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提升了基礎設施韌性。還有的村莊引入經營主體(ti) 並成立農(nong) 業(ye) 合作社,在市場與(yu) 組織雙重發力下,達成了調整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的目標。未來,還需探索多樣化的治理手段,提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能力。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應適應地方實際。將地區環境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是發展高效、持續的基礎設施的前提。如果不適應地方需要,基礎設施可能被閑置、被棄用,供給水平將打折扣。因此,對於(yu) 究竟供給何種類型的基礎設施,如機耕路是修砂石路還是修水泥路等細節,應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性,從(cong) 而提高基礎設施供給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確保供給的基礎設施符合地方生產(chan) 生活所需,並能被高效使用。這樣的基礎設施供給才是有價(jia) 值的。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還要滿足不斷升級的需求。除了農(nong) 田水利、農(nong) 村道路、供水、供電等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外,農(nong) 業(ye) 數字基礎設施、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充電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需求不斷湧現。對於(yu) 新型基礎設施供給,可以引入更多經營主體(ti) ,特別是可以發揮國有企業(ye) 在供給新型基礎設施方麵的潛力,以更好地支撐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有效滿足農(nong) 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是資源合理配置問題,但說到底是一個(ge) 績效問題。供給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既定數量與(yu) 質量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同時兼顧基礎設施供給的公平性。其中,供給數量是基礎,供給質量是關(guan) 鍵,供給效率是核心,供給公平性是保障。但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過程中,一些地方沒有處理好數量與(yu) 質量、效率與(yu) 公平之間的關(guan) 係,造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水平難以持續提升。

  例如,有些地區在基礎設施供給中過度追求速度和數量增長,對質量有所忽視,導致基礎設施的長期效益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有的地方重建設輕管護,致使很多基礎設施因缺乏管護而在使用年限結束之前就老化並被棄用,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一些地方為(wei) 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和效率,將資源重點投向“示範村”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導致產(chan) 生“馬太效應”,逐漸拉大了村莊之間、小農(nong) 戶與(yu)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之間的基礎設施供給差距。

  綜上所述,應多措並舉(ju) 。要建立暢通的集外部監督、內(nei) 部監督、相互監督於(yu) 一體(ti) 的“監督—反饋”機製,在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的同時提高供給質量。應通過完善非經營性設施政府或村級組織管護機製、健全準經營性設施多元化管護機製、創新經營性設施市場化管護機製、梯次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管護,全麵提升基礎設施管護水平和質量,降低基礎設施損壞率,保障其長效運行。應關(guan) 注小農(nong) 戶的基礎設施需求,充分利用村級組織、農(nong) 業(ye) 合作社等組織的作用,處理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供給效率與(yu) 公平性之間的關(guan) 係。(郭 珍)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