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 田野上長出愛樂之城
傍晚,村民們(men) 結束一天的勞作,從(cong) 田間或樂(le) 器廠歸來。洗去塵土,邀上三五好友,坐在院子裏吹起薩克斯、長笛。優(you) 美的旋律飛出小院,穿過田野,在夕陽下回蕩……
這裏是地處華北平原、滹沱河畔的河北衡水武強縣。
走過千載歲月的武強,有著傳(chuan) 統的一麵:自宋元以來以年畫聞名,五福臨(lin) 門、四季平安、三陽開泰……一張張構圖飽滿、色彩鮮亮的年畫,承載著悠悠鄉(xiang) 愁。
近幾十年來的武強,又有著新潮的一麵:擁有60多家樂(le) 器製造企業(ye) ,長笛、薩克斯、單雙簧管等西洋管樂(le) 器產(chan) 量居全國前列,是我國重要的樂(le) 器出口地。
遊武強、品音樂(le) ,俯仰之間,體(ti) 驗舊與(yu) 新的交融,感悟音符與(yu) 生活的和鳴。
變奏曲
一個(ge) 土生土長的村莊,長出音樂(le) 小鎮
旭日初升,行至距離武強縣城不到10公裏的周窩鎮周窩村,“周窩音樂(le) 小鎮”幾個(ge) 大字映入眼簾。不遠處,巨大的金色小提琴雕塑仿佛在彈奏一曲樂(le) 章。
一踏進村裏,濃鬱的音樂(le) 氣息便撲麵而來。街頭巷尾的廣播裏,回響著優(you) 雅輕柔的鋼琴曲;沿街牆麵、地磚繪著鋼琴、吉他的圖案;道路指示牌設計成了音樂(le) 卡帶,垃圾桶也做成了手鼓形狀;室內(nei) 室外、牆麵樹梢,掛著吉他和薩克斯做裝飾;帶有音樂(le) 元素的藝術塗鴉,別有一番韻味。
時間充足,不妨再去提琴樂(le) 器體(ti) 驗館等特色場館看一看,到藝術電影院、咖啡廳等文藝範的店鋪打卡,走進世界樂(le) 器博物館參觀1500件珍貴樂(le) 器……在周窩村,一磚一瓦充滿樂(le) 器元素,一草一木浸潤音樂(le) 氛圍。
“咱周窩這麽(me) 一個(ge) 不起眼的小鄉(xiang) 村,是充滿藝術氣息的音樂(le) 小鎮。”周窩村村委會(hui) 主任周誌學介紹,村民1/3都在樂(le) 器廠上班。
這個(ge) 不大的村莊,如何建起一座音樂(le) 小鎮?
上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men) 對西洋樂(le) 器的需求量驟增,村民陳學孔發現了商機,帶著在外地學到的樂(le) 器製造技術回到武強,與(yu) 村民周國芳合作,成立了縣裏第一家樂(le) 器廠。
黑管、薩克斯、單簧管等樂(le) 器每件都有幾十個(ge) 乃至上百個(ge) 配件,“製作這麽(me) 精致的樂(le) 器,最初的困難可想而知。”陳學孔說。跟著大城市樂(le) 器廠來的技術員認真學,用白菜幫子、胡蘿卜削出零件模型反複練習(xi) ,幾個(ge) 月下來,莊稼人成了專(zhuan) 業(ye) 工,做出的產(chan) 品銷售到大城市,獲得了認可。
隨著進一步引入先進技術,提升產(chan) 品質量,樂(le) 器廠發展為(wei) 金音樂(le) 器集團,探索打造中高端產(chan) 品,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如今,集團的產(chan) 品已囊括木管、銅管、提琴、吉他四大係列100多種,西洋管樂(le) 器年產(chan) 量100萬(wan) 件,產(chan) 值4.26億(yi) 元。
然而,“周窩村硬件條件差,很多外地客戶不看好,企業(ye) 發展招聘的專(zhuan) 業(ye) 人才也留不住。”陳學孔感慨,樂(le) 器產(chan) 業(ye) 雖然給百姓帶來就業(ye) 、提升收入,但村裏的舊貌仍未改變。
對此,衡水市和武強縣決(jue) 心拓寬樂(le) 器產(chan) 業(ye) 鏈,將音樂(le) 融入居民生活,打造融樂(le) 器生產(chan) 、旅遊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音樂(le) 小鎮。
改造缺資金?衡水市對周窩村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各個(ge) 縣區認領翻新閑置小院。發展沒經驗?武強縣按照“政府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模式,引進專(zhuan) 業(ye) 的文化旅遊公司整體(ti) 規劃,在保留北方民居風貌基礎上,“一門一景、一戶一品”,對民居院落進行單體(ti) 規劃設計、藝術包裝。
2012年,周窩音樂(le) 小鎮初步建成。小鎮打造了特色民宿、咖啡屋、樂(le) 器體(ti) 驗館等80多套院落;新建了周窩音樂(le) 體(ti) 驗中心、世界樂(le) 器博物館等場館,供國內(nei) 外院校師生、音樂(le) 從(cong) 業(ye) 者、影視公司等開放使用。2019年7月,周窩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名單。2022年7月,周窩音樂(le) 小鎮被評為(wei) 國家4A級景區。
如今,武強依托樂(le) 器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將周窩村打造成集樂(le) 器生產(chan) 、觀光旅遊、體(ti) 驗教學、文藝演出、餐飲住宿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特色音樂(le) 小鎮,發展音樂(le) 文旅產(chan) 業(ye) 。2022年全縣樂(le) 器產(chan) 業(ye) 年營業(ye) 收入達到19.12億(yi) 元,同比增長18.7%。
交響樂(l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家門口享受音樂(le) 會(hui) ,吃上“音樂(le) 飯”
在周窩音樂(le) 小鎮裏,有一道“網紅打卡牆”:近萬(wan) 片魚形木板組成一條幾十米長的“巨龍”爬滿幾麵牆,每一片都有著與(yu) 音樂(le) 有關(guan) 的圖案和文字,五彩斑斕。這是2013年小鎮舉(ju) 辦首屆鄉(xiang) 村藝術節時,由30多名藝術家駐村帶領學生、村民、遊客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們(men) 鼓勵村民參與(yu) 創作,他們(men) 說,畫得不好沒關(guan) 係,要敢於(yu) 展示自我,把自己想到的用筆寫(xie) 下來、畫出來就成。”周窩音樂(le) 小鎮遊客中心工作人員葛杏麗(li) 說。
有了舞台,還要有演出。近年來,小鎮加強線上線下策劃推廣,陸續組織中國吉他文化節、麥田音樂(le) 節、露天廣場音樂(le) 會(hui) 、藝術家采風等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眾(zhong) 多國內(nei) 外知名演奏家、歌手、樂(le) 隊等前來演出。遊客既可以觀看表演,又能欣賞小鎮特色音樂(le) 風貌,體(ti) 驗樂(le) 器的製作過程,還能購買(mai) 原廠直銷的樂(le) 器。
“很多遊客說這裏將北方村莊的氣質與(yu) 音樂(le) 文化相結合,很獨特。”葛杏麗(li) 說。
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看點。開放至今,音樂(le) 小鎮每年都舉(ju) 辦涵蓋音樂(le) 、美術、影視等多個(ge) 藝術門類的大小活動。一場場活動成為(wei) 一張張展示小鎮音樂(le) 文化的名片,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家門口享受音樂(le) 會(hui) ,吃上“音樂(le) 飯”。葛杏麗(li) 說:“現在村裏大爺大媽看到遊客過來,都能聊上幾句,還會(hui) 推車叫賣自己種的農(nong) 產(chan) 品。”
在音樂(le) 會(hui) 館樂(le) 器體(ti) 驗店,店員韓強一邊抱著吉他,一邊向遊客介紹,時而即興(xing) 彈上一首,引來陣陣叫好。
40歲之前,韓強是個(ge) 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ong) 民。“種了7畝(mu) 地,偶爾在附近工地上搬磚打零工。”韓強說,音樂(le) 小鎮改造時,他在現場刮膩子,一來二去對吉他彈奏產(chan) 生興(xing) 趣。40歲以後,韓強成了小鎮樂(le) 器店裏的銷售兼樂(le) 手,“光景好時,一天能賣三四把吉他、提琴,一年能掙7萬(wan) 元。”
逛累了歇歇腳,不妨去麥穗咖啡屋坐坐。音響裏放著歡快的爵士樂(le) ,牆上張貼搖滾明星海報,掛著流行音樂(le) 雜誌。店主劉美寧原本是縣城超市的理貨員,幾年前來小鎮經營咖啡館,“聽著音樂(le) ,看著客人喝著自己磨的咖啡,很閑適。”
“建設周窩音樂(le) 小鎮,要讓發展成果惠及村民。”武強縣委書(shu) 記王悅說。據悉,周窩村年人均收入由建音樂(le) 小鎮前的3000多元增至如今2.5萬(wan) 元,還帶動了周邊西辛莊、李封莊等6個(ge) 村發展。
“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豐(feng) 富小鎮業(ye) 態,加強招商引資,打造周末旅遊文化。”武強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默說。
如今,武強各類樂(le) 器製造相關(guan) 企業(ye) 也發展起來。當地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了占地3平方公裏的樂(le) 器文化產(chan) 業(ye) 園,先後引進德國頂尖樂(le) 器企業(ye) ,實現集群化、規模化發展。目前,全縣樂(le) 器企業(ye) 發展到63家,從(cong) 業(ye) 人員1萬(wan) 餘(yu) 人。
大合唱
與(yu) 生活共鳴,音樂(le) 成為(wei) 縣城的文化底色
手指撥弄、閉目吹奏,身體(ti) 隨著節奏搖擺。聚集的人越多,演奏者越興(xing) 奮。
漫步音樂(le) 小鎮,十字路口,一名吹薩克斯的老人引起了記者注意。老人名叫郭玉管,吹奏著《美麗(li) 的草原我的家》,旁邊的小孫女揮著手“指揮”。
60多歲的郭玉管過去在金音樂(le) 器集團幹了20年樂(le) 器拋光,卻對音樂(le) 一竅不通。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生活寫(xie) 照。“大夥(huo) 兒(er) 雖然在生產(chan) 線上整日操作,可沒有真正接觸乃至享受音樂(le) 。”周誌學說。
樂(le) 器是飯碗,更是生活。伴隨著一場場音樂(le) 活動,一顆顆音樂(le) 種子也在村民心裏生根發芽。王悅介紹,小鎮多次舉(ju) 辦公益課程,邀請專(zhuan) 業(ye) 音樂(le) 老師定期教村民們(men) 演奏樂(le) 器,還聯係企業(ye) 讚助樂(le) 器。郭玉管如願收到了一支中音薩克斯。
此後,郭玉管變成了鄰裏口中的“郭大管”:她每天最大的樂(le) 趣,便是給遊客演奏剛學會(hui) 的曲子,時不時找常住村裏的外國音樂(le) 家“切磋”一番。她拿出厚厚一遝紙展示給記者,紙上全是手寫(xie) 的樂(le) 譜和歌詞,足有上百張,記錄著從(cong) 入門開始練習(xi) 的各種曲目。
“吹薩克斯很快樂(le) ,增強心肺功能,鍛煉手指靈活性。”郭玉管說,“以前我對自己的名字不是很滿意,接觸薩克斯後發現,這個(ge) 名字多麽(me) 契合音樂(le) !”
音樂(le) ,正逐步成為(wei) 武強的文化底色。
近年來,武強縣累計投入近30億(yi) 元,建設音樂(le) 公園、音樂(le) 體(ti) 驗中心、樂(le) 湖東(dong) 岸藝術園、音樂(le) 小鎮環城水係等重點旅遊項目,成為(wei) 市民遊客休閑體(ti) 驗、觀光打卡的好去處。
夏日夜晚,皎皎明月映入湖中,漫步在形如一把吉他的音樂(le) 公園中,晚風輕柔,樂(le) 聲悠揚。年輕人對著薩克斯、單簧管等器樂(le) 雕塑拍照打卡,老人帶著孩子認識貝多芬、肖邦等音樂(le) 大師的雕塑。村民們(men) 自發成立的多支樂(le) 隊在廣場上演奏,引得眾(zhong) 人喝彩,韓強和幾個(ge) 村民成立的“老男孩樂(le) 隊”也在其中。薩克斯愛好者周金香說:“樂(le) 曲旋律有歡快的、莊嚴(yan) 的、憂傷(shang) 的、浪漫的,心情跟著音樂(le) 走,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了。”
武強還在全縣中小學、幼兒(er) 園分層推進“樂(le) 器進校園”,為(wei) 學校配備薩克斯、長笛、葫蘆絲(si) 等樂(le) 器1200餘(yu) 件,培養(yang) 專(zhuan) 職和兼職音樂(le) 教師140餘(yu) 人,打造15所試點學校,參與(yu) 學生達萬(wan) 餘(yu) 人。
與(yu) 田野相伴,與(yu) 生活共鳴。在武強,隨處可聽、可見、可感知的音樂(le) 元素,躍然成為(wei) 這座北方小城的獨特“音符”。悠揚浪漫的管弦樂(le) 曲,與(yu) 傳(chuan) 承千年的縣城文脈交織共鳴,在更多人的熱愛與(yu) 演奏中,一座愛樂(le) 之城正蓬勃生長。(張騰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