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主糧作物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
本報記者 邱海峰
小麥搶收,60多萬(wan) 台聯合收割機奔走在田間;玉米播種,無人駕駛農(nong) 機搭載北鬥導航係統高效作業(ye) ;水稻防蟲,“蟲臉識別”係統精準監測、預警……從(cong) “會(hui) 種田”到“慧種田”,今年“三夏”,田間地頭滿滿“科技範兒(er) ”。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主糧作物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小麥、水稻、玉米機收率分別超過97%、94%、78%,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cong) 2012年的54.5%提高到目前的62%以上,更多農(nong) 民嚐到輕鬆種田、科學種田的甜頭。
“咱這收割機有衛星領路,高效得很”
仲夏時節,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早勝鎮北街村的麥田裏,一台台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穿梭在麥浪中。“以前人工收1畝(mu) 麥子最少3個(ge) 小時,現在這大鐵牛1小時就能收10畝(mu) 地。”當地種糧大戶朱平芳說,“今年種的160畝(mu) 小麥,半天就收完了,省時又省力。”
隨著全國小麥收獲主戰場向西轉移,甘肅省冬小麥於(yu) 6月下旬正式開鐮。該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農(nong) 機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介紹,今年甘肅種植小麥1106萬(wan) 畝(mu) ,計劃組織1.4萬(wan) 台小麥聯合收割機投入“三夏”機收作業(ye) 。“近期從(cong) 河南、陝西進入我省的收獲機具大幅度增加,僅(jin) 到平慶地區跨區作業(ye) 的聯合收割機就有2000多台,加上本地現有機具1000多台,平涼、慶陽兩(liang) 市340多萬(wan) 畝(mu) 冬小麥有望10多天收獲完畢。”劉文武說。
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是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提高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的重要基礎,不少地方近年在推進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加快將全程機械化、智能化作為(wei) 狠抓糧食生產(chan) 的重要著力點。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介紹,夏收突出一個(ge) “搶”字,隻有爭(zheng) 分奪秒與(yu) 時間賽跑、與(yu) 天氣賽跑,才能實現適收快收、應收盡收,確保顆粒歸倉(cang) 。特別是今年河南等地遭遇嚴(yan) 重“爛場雨”,依靠農(nong) 機搶收增效的重要性更顯突出。
“咱這收割機有衛星領路,高效得很。”在河南省滑縣老店鎮正大無人農(nong) 場,農(nong) 場主李保根在屏幕上設定好地塊長度、收割機割幅寬度等數據,一台無人駕駛收獲機和運糧車分別奔進田間,“無需專(zhuan) 人駕駛,收割、裝糧全靠‘哥倆(lia) ’默契配合,1200畝(mu) 地不到兩(liang) 天就收割結束。”
李保根介紹,配備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後,隻需在手機端設定好參數,收割機就會(hui) 進行自主作業(ye) ,而且“北鬥夜眼”還支持夜晚連續作業(ye) ,農(nong) 民遠程即可實時查看作業(ye) 軌跡和作業(ye) 麵積,掌握收割進度。“不僅(jin) 有北鬥,我們(men) 這個(ge) 無人農(nong) 場還有5G等新技術,能實現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作業(ye) ,咱‘躺’在家裏就能把千畝(mu) 地種了。”李保根說。
數據顯示,今年麥收,機械化收獲占比超過99%。其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總站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聯合打造的農(nong) 機北鬥大數據平台上,有超過12萬(wan) 台裝有北鬥導航的收割機上線,整個(ge) 收獲期共抓取其作業(ye) 信息50.5億(yi) 條,數據量超過30T。
“俺們(men) 這智能糧倉(cang) ,讓小麥踏實住進‘空調房’”
機收是糧食“落袋為(wei) 安”的第一步。今年“三夏”期間,針對晾曬、運輸、倉(cang) 儲(chu) 等產(chan) 後環節糧食損失占比高的問題,各地提升產(chan) 後服務技術水平,耕好節糧減損這一“無形糧田”。
環保清選、塔前提升、進入烘室、成品排糧……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大楊鎮,一車車剛收獲的小麥被送進烘幹塔。經過1個(ge) 多小時的持續烘幹,小麥水分從(cong) 20%降到了12.5%以下。
看著眼前40多米高的烘幹塔,大楊鎮農(nong) 事服務中心生產(chan) 負責人王守旭挺自豪:“我們(men) 的烘幹塔采用先進的除塵技術,以生物質顆粒為(wei) 燃料,同時配備了4台55千瓦的大型風機,確保烘室溫度達到150攝氏度以上。有了這專(zhuan) 業(ye) 設備,小麥烘幹擺脫天氣因素的製約,降低了黴變可能,損耗率比傳(chuan) 統晾曬降低6%左右。”
據介紹,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安排建設了550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化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實現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及時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糧食烘幹和清理等服務。同時,各地推廣使用1000萬(wan) 套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裝具,正確使用裝具的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由平均8%降到了2%以內(nei) 。
在山東(dong) 省德州市齊河縣糧食烘幹倉(cang) 儲(chu) 指揮中心,一麵液晶顯示屏上實時滾動著小麥從(cong) 卸車進倉(cang) 到烘後出料再到糧倉(cang) 儲(chu) 藏的各類數據。“借助數字運算操作電子係統,我們(men) 實現了糧食入庫、儲(chu) 存、出庫全環節智能化作業(ye) 。”齊源綠季農(nong)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糧倉(cang) 負責人趙京介紹,糧倉(cang) 內(nei) 分布著多個(ge) 傳(chuan) 感器,隨時對溫度、濕度等進行監測,一旦出現高溫預警,可自動開啟通風閥門降溫,讓倉(cang) 內(nei) 糧食溫度始終保持在25℃以下,“俺們(men) 這智能糧倉(cang) ,讓小麥踏實住進‘空調房’。”
齊河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齊河是產(chan) 糧大縣,去年以來在15個(ge) 鄉(xiang) 鎮建設16處糧食綜合服務中心,配套建設5000噸智能化恒溫糧倉(cang) 38座,總倉(cang) 容達19萬(wan) 噸。通過應用“物聯網+智能化”儲(chu) 糧技術,實現糧食庫存低溫、低氧、低能耗,在全國產(chan) 糧大縣中率先實現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鄉(xiang) 鎮全覆蓋,糧食保管損耗低於(yu) 0.9%,每年可節糧減損7000噸,而且糧食品質、售價(jia) 得到了提高。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北鬥導航等智慧農(nong) 業(ye) 技術廣泛應用於(yu) 中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去“三夏”期間農(nong) 民彎腰割麥、揮汗搶曬的場景,正逐漸被鐵牛奔忙、雲(yun) 端管理的方式取代,農(nong) 民夏收越來越省心。
“有了科技撐腰,今年豐(feng) 收底氣足”
“三夏”大忙時節,既連著夏收作物的成熟收獲,也是夏播作物播種和春播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從(cong) 夏收模式切換到夏種夏管,一批新角色登上田間大舞台。
“每小時可播種8到10畝(mu) 玉米,出苗率達95%以上。”在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蘭(lan) 山區方城鎮華會(hui) 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基地的400畝(mu) 大田裏,農(nong) 機手張夫前正駕駛玉米免耕施肥精播機進行播種,“與(yu) 傳(chuan) 統旋耕機作業(ye) 相比,精播機的動力耙在保護土壤團粒結構、均勻粉碎土塊等方麵優(you) 勢明顯,每個(ge) 穴隻播一粒種子,出苗率高於(yu) 傳(chuan) 統播種機。”
200多公裏外的禹城市倫(lun) 鎮,種糧大戶劉興(xing) 平正指揮2台帶狀複合種植單粒補水式播種機在田間作業(ye) 。“取代傳(chuan) 統播種時需提前灌溉的方式,節省了大量勞動成本。”劉興(xing) 平說,補水式播種機可以實現單粒補水20—40克,1200升的儲(chu) 水罐能播種10畝(mu) 地。
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山東(dong) 加快先進農(nong) 機研發推廣,支持北鬥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係統集成應用,完善農(nong) 機購置與(yu) 應用補貼政策,著力提高夏種科技含量、播種質量,氣吸式精量播種機、帶狀複合種植單粒補水式播種機、北鬥導航智能一體(ti) 化玉米播種機等高性能新農(nong) 機投入使用,夏種更精準、更高效。
“我們(men) 聯合行業(ye) 專(zhuan) 家、農(nong) 機企業(ye) 及農(nong) 機合作社等進行了初步測算,在玉米、大豆生產(chan) 中,通過降低種子破損率,穩定播種均勻度和深度,提升播種質量,有關(guan) 農(nong) 藝專(zhuan) 家預計能夠實現畝(mu) 均增產(chan) 10%左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機化總站糧作機械處副處長王超說。
有大農(nong) 機,也有新技術。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水稻長勢正旺,農(nong) 戶趙東(dong) 明少了往年的繁忙,多了些悠閑。“以前田管期間,噴灑農(nong) 藥主要靠人工,得花七八天時間,現在有了植保無人機,兩(liang) 天就能搞定。”趙東(dong) 明說,與(yu) 植保無人機搭配的還有一項新技術——蟲臉識別。
趙東(dong) 明所說的“蟲臉識別”,即智能識別蟲情測報係統。在夜間,這個(ge) 設備可通過燈光把蟲子吸引過來,再由設備內(nei) 置高清攝像頭拍照,上傳(chuan) 到雲(yun) 平台,幾秒就能識別蟲子種類、數量。係統可以根據識別的結果,進行分析與(yu) 預測,達到警戒值就會(hui) 及時提醒農(nong) 戶和農(nong) 業(ye) 管理部門。
“以前都是靠經驗打藥,看到蟲就打。現在依靠蟲臉識別係統,知道了害蟲具體(ti) 情況,買(mai) 啥藥、啥時候打、打多少都很清楚,農(nong) 藥使用量下降了,糧食品質也在提升。”趙東(dong) 明說,“有了科技撐腰,這茬稻長得不賴,今年豐(feng) 收底氣足。”(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