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去年中央財政決算數據出爐,超10萬億收支有何特點

發布時間:2023-07-07 09:40:00來源: 第一財經

  中央財政去年最終收支賬本——《國務院關(guan) 於(yu) 2022年中央決(jue) 算的報告》(下稱《報告》)近日公開。該賬本可以讓外界詳細了解中央財政十多萬(wan) 億(yi) 元怎麽(me) 收、如何花。

  與(yu) 預算不同,中央決(jue) 算是年度中央財政預算收支執行結果的反映。中央決(jue) 算主要包括收支兩(liang) 方麵。它可以檢驗財政預算的科學性,總結一年的經濟成果,是國家經濟活動在財政上的集中反映。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作上述《報告》時表示,去年財政運行總體(ti) 平穩,中央決(jue) 算情況總體(ti) 較好。

  與(yu) 去年地方財政收入下滑不同,中央財政收入保持增長,基本符合年初預算。

  《報告》數據顯示,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887.14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100%,比2021年增長3.8%。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九成以上來自稅收,而稅收跟經濟關(guan) 係密切。疊加去年4萬(wan) 多億(yi) 元退減緩稅費,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大幅下滑,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wei) 何能實現增長?

  根據《報告》,去年中央財政的增值稅、企業(ye) 所得稅、個(ge) 人所得稅三大稅種收入均不及預期,這跟減稅政策、企業(ye) 利潤和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有關(guan) 。但由於(yu) 成品油、卷煙等行業(ye) 消費稅增加超出預期,消費稅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減收壓力。同時,通過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來支持企業(ye) 退稅,減少了當年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實際也起到增收效果。

  不過,僅(jin) 憑稅收收入低增長難以支撐較高支出。為(wei) 此,中央財政通過央行等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上繳近年結存利潤,以及原油價(jia) 格上漲帶動石油特別收益金專(zhuan) 項收入等增加,來增加非稅收入;從(cong)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9900億(yi) 元等途徑,最終實現去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107552.14億(yi) 元。

  中央財政通過上述特殊手段增收,是因為(wei) 支持地方落實大規模退減緩稅費政策和保民生。近些年受疫情衝(chong) 擊等影響,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愈加依賴中央財政支持。

  根據《報告》,去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2512.65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8.9%,增長13.1%,主要是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

  “去年全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9.69萬(wan) 億(yi) 元、增加1.4萬(wan) 億(yi) 元,增長16.9%,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qing) 斜,為(wei) 地方特別是縣區全麵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提供財力支持。”劉昆說。

  最終算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出相關(guan) 資金,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為(wei) 134052.14億(yi) 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6500億(yi) 元,與(yu) 預算持平。

  中央財政赤字通過發行國債(zhai) 彌補。2022年中央財政發行國債(zhai) 約9.75萬(wan) 億(yi) 元,截至去年底國債(zhai) 餘(yu) 額約為(wei) 25.87萬(wan) 億(yi) 元,控製在限額內(nei) 。中央財政債(zhai) 務率明顯低於(yu) 主要發達國家。

  相比於(yu) 一般公共預算賬本赤字,中央政府性基金賬本出現盈餘(yu) 。

  根據《報告》,去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123.99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7.8%。加上2021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以及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上繳利潤,收入總量為(wei) 22728.67億(yi) 元。而主要由於(yu) 可再生能源電價(jia) 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於(yu) 預期,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總量低於(yu) 預期,最終收支相抵盈餘(yu) 7398億(yi) 元,這筆錢主要結轉到今年使用。

  隨著經濟複蘇,疊加去年留抵退稅等形成低基數,今年以來中央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ge) 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851億(yi) 元,同比增長13.1%。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606億(yi) 元,同比增長9.4%。

  “從(cong) 全年看,我國經濟總體(ti) 回升將為(wei) 財政收入增長提供基本支撐。”劉昆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