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兩端發力 商業航天迎來高速增長 為航天強國建設注入動力
央視網消息:近幾年,我國多次實施了“拚車”上太空的發射任務。目前,我國在軌的商業(ye) 衛星數量已經超過350顆。為(wei) 什麽(me) 需要這麽(me) 多的商業(ye) 衛星,它們(men) 有什麽(me) 用途,和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有什麽(me) 關(guan) 係?
在河南省鶴壁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正在對遙感衛星拍攝的影像進行數據分析。
鶴壁是一座因煤而興(xing) 的城市,存在很多采空區,同時,境內(nei) 有山區、林區、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每年對於(yu) 自然災害的防範有很大的壓力。過去,他們(men) 對於(yu) 災害的預警主要是依靠人工觀察,費時費力,而且效率很低,采用無人機又無法監測到長周期的沉降變形,於(yu) 是他們(men) 想到了遙感衛星。
嚐到甜頭的鶴壁市,在2023年3月,一次性發射了鶴壁一號、鶴壁二號、鶴壁三號3顆衛星,除了災害監測,還可以進行汙染物監測、農(nong) 業(ye) 精準管理等多種服務。未來,他們(men) 還要實現更多更快的衛星應用。
鶴壁是我國衛星應用場景的一個(ge) 縮影,目前,我國以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為(wei) 主的衛星應用,涵蓋了包括國土調查、水利、林業(ye) 、農(nong) 業(ye) 、電力、應急管理、環保、海洋、氣象等在內(nei) 的諸多領域。
供需兩(liang) 端共同發力 商業(ye) 航天迎來高速增長
火箭作為(wei) 進入太空的工具,通過“拚車”這種發射模式的創新,降低了商業(ye) 航天進入太空的成本,而成本的降低,又促進了商業(ye) 航天應用需求的增加。在供應端和需求端共同發力的作用下,商業(ye) 航天迎來了高速發展。
在北京銀河航天的方舟實驗室,新一代可堆疊平板衛星正在進行最後的調試,采用了柔性太陽翼。
在航天發射高需求的強力帶動下,我國商業(ye) 航天技術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一箭多星”、火箭可回收、低成本小衛星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
目前,以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等為(wei) 主導,各細分領域國企和民企廣泛參與(yu) 的格局基本形成。天目一號、吉林一號等星座計劃穩步推進,商業(ye) 航天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太空組網規劃。
企業(ye) 在創新,國家層麵也不斷給予支持。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將衛星互聯網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新基建”範圍。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中,國家明確提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ti) 係,建設商業(ye) 航天發射場”。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部署,為(wei) 我國商業(ye) 航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截至2022年,國內(nei) 有效經營的商業(ye) 航天企業(ye) 數量超過400家。
2023年上半年,商業(ye) 航天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快舟、穀神星、雙曲線、力箭等固體(ti) 運載火箭連續發射成功,天龍二號液體(ti) 火箭成功首飛。目前,我國商業(ye) 航天在軌衛星數量已經超過350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