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家有過敏娃 多措並舉嗬護好

發布時間:2023-07-11 09:23:00來源: 新華社

  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皮膚濕疹、過敏性腸胃炎、過敏性鼻炎、哮喘……兒(er) 童青少年的免疫係統尚未完全成熟,是被過敏性疾病威脅的重要群體(ti) 。

  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預防和治療過敏性疾病已成為(wei) 我國亟需解決(jue) 的公共衛生與(yu) 醫療保健問題之一。

  兒(er) 童過敏具備複雜多樣性

  過敏性疾病又稱變態反應性疾病,是機體(ti) 對普通常見的環境因素產(chan) 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反複發作造成健康損傷(shang) 的一大類疾病,有遺傳(chuan) 傾(qing) 向。

  世界變態反應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世界有超10%的人群為(wei) 過敏問題所困擾。其中,兒(er) 童青少年過敏性疾病患病情況具有複雜多樣性。

  “在我國,嬰幼兒(er) 及學齡前兒(er) 童的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為(wei) 皮膚黏膜和消化係統症狀,包括皮膚濕疹、特應性皮炎、食物過敏反應等。”國家兒(er) 童醫學中心、北京兒(er) 童醫院過敏反應科主任向莉介紹,隨著年齡增長,兒(er) 童青少年濕疹和食物過敏反應比例減少,代以呼吸係統為(wei) 表現的過敏反應增多,如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等,患病率分別達到約15%和6%。吸入性過敏原的分布類型在我國南方地區以塵蟎為(wei) 主,華北地區則以黴菌和夏秋季節草類花粉為(wei) 主。

  專(zhuan) 家表示,兒(er) 童過敏性疾病的表現類型存在隨年齡增長的演變過程,單一係統過敏性疾病如果得不到規範、及時診療,有進展為(wei) 多係統的風險,發生並發症和共患疾病幾率增高,並使得診療複雜困難程度加大。而如果對濕疹、特應性皮炎以及過敏性鼻炎進行早期規範診治和充分管理,則可降低發展為(wei) 哮喘的風險。

  識別過敏要趁早 療程完整很重要

  “感冒和過敏有相似症狀表現,兩(liang) 者都會(hui) 影響呼吸係統,均可能出現鼻塞、結膜炎等症狀,家長要注意辨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er) 呼吸內(nei) 科主任尚雲(yun) 曉說,兩(liang) 者關(guan) 鍵區別在於(yu) 病史和症狀持續時間,感冒症狀通常持續7至10天,過敏症狀則可能持續數周。孩子能否正常參加體(ti) 育活動,日間學習(xi) 狀態和晚上睡眠是否良好也是重要參考依據。

  篩查過敏來源對從(cong) 源頭上防治兒(er) 童過敏性疾病、客觀診斷至關(guan) 重要。既能幫助醫生遣方用藥,也能幫助患兒(er) 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規避“危險物”。部分患兒(er) 家長會(hui) 主觀猜測是哪種過敏原在作祟。尚雲(yun) 曉表示,這種自行評估不可取,容易耽誤醫治。目前臨(lin) 床常用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包括血清過敏原檢測和皮膚點刺試驗,建議要到正規醫院兒(er) 科或過敏反應科進行檢查。

  在治療方麵,過敏性疾病屬於(yu) 慢性非傳(chuan) 染性疾病,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回避過敏原或采用特異性免疫療法,以及藥物對症治療。

  向莉表示,既要足夠重視過敏的早識別和有效治療,也要規避不科學、不可取的自行判斷和療程不足等問題,堅持從(cong) 專(zhuan) 業(ye) 醫療機構和權威渠道獲取信息。比如當孩子被確診為(wei) 食物過敏,應在飲食回避過程中密切隨訪、及時調整膳食結構和補充營養(yang) 素,以維持孩子正常生長發育;應用外用激素治療嚴(yan) 重過敏性結膜炎時,應遵循周期性複診,不擅自停藥、加藥,保障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治療需兼顧藥物與(yu) 慢病管理

  過敏性疾病在兒(er) 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容易因環境因素反複發作。專(zhuan) 家建議,既要強調藥物治療,也要注重非藥物的慢性疾病管理。一方麵,家長、學校等可以加強對疾病認知,幫助孩子做好過敏健康管理。另一方麵,可以在“治未病”上多做文章,建強公共衛生體(ti) 係,加大對過敏性疾病監測預防力度,出台具有可行性實踐指導意義(yi) 的規範性診斷、治療和疾病管理指南。

  向莉認為(wei) ,在臨(lin) 床層麵做到充分識別、準確診斷,需要關(guan) 注患兒(er) 整體(ti) 情況和疾病本質,避免孤立地從(cong) 呼吸、皮膚、消化道或黏膜係統看待症狀。這就對兒(er) 科專(zhuan) 科人才培養(yang) 提出了更高要求。為(wei) 此,可以從(cong) 定期係統性開展基層兒(er) 科人才培訓、建設好一站式過敏診療中心、開展多學科診療等方麵持續加強兒(er) 科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兒(er) 科健康保健體(ti) 係。(記者顧天成、李恒)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