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業態精彩紛呈 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創新
在北京,始建於(yu) 1452年的隆福寺,正在成為(wei) 集劇場、美術館、共享辦公區於(yu) 一體(ti) 的文化新空間,提供創新的文化內(nei) 容和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在西安,位於(yu) 曲江新區的“長安十二時辰”街區,通過給現實空間注入相關(guan) 影視元素,打造由“熱門劇集+沉浸式娛樂(le) +主題餐飲+國潮產(chan) 品”組合而成的新消費綜合體(ti) ;在深圳,位於(yu) 龍崗區的甘坑“客家小鎮”,依托特色客家文化資源,推出了一係列內(nei) 涵豐(feng) 富的文旅項目……
隨著數字技術全麵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一批文化新業(ye) 態應運而生,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促進了文化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消費潛力加快釋放
文化新業(ye) 態發展已經駛上快車道,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6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表《2022年全國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報告》。這是國家統計局首次以報告的形式發布文化產(chan) 業(ye) 年度統計數據。報告顯示,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ye) 態行業(ye) 快速發展,已成為(wei) 推動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文化新業(ye) 態特征較為(wei) 明顯的16個(ge) 行業(ye) 小類實現營業(ye) 收入50106億(yi) 元,比上年增長6.7%,增速快於(yu) 全部文化產(chan) 業(ye) 5.7個(ge) 百分點。文化新業(ye) 態行業(ye) 營業(ye) 收入占全部文化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的30.3%,占比首次超過30%,比上年提高1.6個(ge) 百分點。
這些數據也和不少從(cong) 業(ye) 者的感受比較接近:近幾年數字文化資源規模化、集成化進程明顯提速,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動力強勁。
“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複,文化消費潛力加快釋放,文化新業(ye) 態引領作用增強,中國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文化企業(ye) 營業(ye) 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張鵬表示。
數字技術推動文化創新
如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迅速發展,不斷豐(feng) 富人們(men) 對於(yu) 文化的感受體(ti) 驗。
比如,央視春晚舞蹈詩劇《隻此青綠》,既暗藏千裏江山之綺麗(li) ,又讓人們(men) 有了全新的體(ti) 驗;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數字藏經洞”,運用數字孿生技術、3D建模技術、4k高清渲染等數字技術複刻石窟和壁畫,在一塊屏幕上就能呈現敦煌文化的厚重與(yu) 博大;騰訊的“數字長城”運用高精度掃描建模、數字測繪、實時渲染等數字技術,在手機上還原長城的雄偉(wei) 與(yu) 豪放……數字技術,催生著一道道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觀。
數字技術全麵賦能文化產(chan) 業(ye) ,文化新業(ye) 態不斷發展壯大,不僅(jin) 改善人們(men) 的文化體(ti) 驗,促進相關(guan) 文化消費,也有力推動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優(you) 化。
在全新產(chan) 業(ye) 形態背後,文化企業(ye) 也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比如,2022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ye) 投入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1529億(yi) 元,比上年增長6.4%;與(yu) 此同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ye)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人員達到46萬(wan) 人,比上年增長11.4%。
在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看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共同構成推動文化創新的技術矩陣。“其中,虛擬現實極大提升了文化的表現力,人工智能促進了文化體(ti) 驗的交互性,5G連接起海量的文化數據資源,大數據實現文化內(nei) 容的圖譜化和可視化,物聯網使文化場景更具感知力。文化新業(ye) 態憑借這些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時空限製,為(wei) 受眾(zhong) 帶來全新文化體(ti) 驗。”
吸引年輕人熱情參與(yu)
層出不窮的文化新業(ye) 態,正成為(wei) 人們(men) 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旁,花園道藝術商業(ye) 街內(nei) ,一家家個(ge) 性十足的“網紅”店鋪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市民。這個(ge) 曾經的中南汽修廠一度破敗不堪,而今,當地通過改造,將過去的廠房改造成了藝術文化商業(ye) 街區,成為(wei) 武漢引領時尚、創意潮流的一個(ge) 地標。
在北京,很多人來到“發現·北京中軸線”展覽,通過虛擬現實互動,登臨(lin) 虛擬鍾鼓樓,遠眺南北中軸線,並且通過50餘(yu) 張數字衛星照片直觀感受北京中軸線與(yu) 北京城市空間的發展變遷。觀眾(zhong) 麵對如此場景,不禁浮想聯翩。有網友看完後感慨:“很震撼!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
新業(ye) 態帶來的新體(ti) 驗,正成為(wei) 文化、旅遊等發展的新引擎。以沉浸式業(ye) 態為(wei) 例,文化和旅遊部產(chan) 業(ye) 發展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全國文化和旅遊市場加速回暖,沉浸式業(ye) 態跑出了加速度,成為(wei) 培育新型業(ye) 態、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
麵對方興(xing) 未艾的文化新業(ye) 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參與(yu) 其中,為(wei) 人們(men) 生產(chan) 更多更好的文化產(chan) 品。不管是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國家寶藏”數字藏品,還是利用3D打印技術生產(chan) 的各種“國寶級文物”相關(guan) 文創產(chan) 品,都吸引著年輕一代的參與(yu) 熱情,許多人主動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工作的後備軍(jun) 和新生力量。
劉少華 邱雨瀟 李飛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