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算法精準推送 62.2%受訪者感到陷入“信息繭房”
大數據+算法精準推送 62.2%受訪者感到陷入“信息繭房”
深陷“信息繭房”,年輕人如何破繭
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算法推薦讓普通人接收的信息更趨於(yu) 定製化、智能化,但也容易讓人在不斷重複中強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繭房”。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2%的受訪者直言,“大數據+算法”的精準推送方式,讓自己陷入了“信息繭房”。
62.2%受訪者直言“大數據+算法”的推送方式,使自己陷入“信息繭房”
“我喜歡看娛樂(le) 消息,如果刷視頻時刷到一定會(hui) 看完。很快,平台給我推送的幾乎全都是這類視頻。”北京80後寶媽馮(feng) 興(xing) 華說,雖然喜歡看,但她也不希望閑暇時間全被娛樂(le) 化的內(nei) 容填滿。所以後來她自己搜索篩選,關(guan) 注了幾個(ge) 博主,平時會(hui) 直接點開他們(men) 的主頁,固定刷這幾個(ge) 博主的視頻。
調查中,62.2%的受訪者感覺到“大數據+算法”的精準推送方式,使信息渠道越來越窄、信息越來越同質化,讓自己陷入了“信息繭房”,24.3%的受訪者沒感覺,13.5%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北京某傳(chuan) 媒公司職員李琦,平時除了從(cong) 社交媒體(ti) 上被動獲取信息,還會(hui) 用別的渠道去主動檢索,避免讓自己封閉在算法推薦裏。“我有一個(ge) 朋友,她就被‘20歲初抗老’這樣的話題裹挾,每天為(wei) 自己的皮膚焦慮。”
“算法推薦的背景下,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全麵的。比如有段時間我經常看到‘兒(er) 童醫院爆滿’的短視頻,好像周圍又有什麽(me) 流行毒株了。”馮(feng) 興(xing) 華一度為(wei) 此很焦慮,不敢帶孩子出門,“其實小朋友在外麵玩沒問題,做好基本的衛生就好了。”
調查顯示,對於(yu) 在網絡上引起很大爭(zheng) 議的人、事、現象,18.5%的受訪者會(hui) 把是非曲直、各方意見都認真閱讀、思考清楚,避免被帶到坑裏;36.8%的受訪者有時會(hui) ,如果時間充裕,會(hui) 盡量了解來龍去脈整個(ge) 明白;30.4%的受訪者表示要看是什麽(me) 事,如果不重要或與(yu) 自己無關(guan) ,就看個(ge) 熱鬧;7.6%的受訪者基本沒空,也就看看大V大咖怎麽(me) 說;6.1%的受訪者不會(hui) ,認為(wei) 網絡口水戰和各種反轉太多,完全沒空搭理。
“我對社會(hui) 熱點事件挺關(guan) 注的,但很多熱點事情本身就很複雜、存在爭(zheng) 議,畢竟每個(ge) 人的出發點不一樣,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樣。”天津某高校英美文學與(yu) 文化方向研究生趙九霓一般不會(hui) 關(guan) 注大V說了什麽(me) ,“我會(hui) 盡量多看一些信息,了解得全麵一些,作出理性判斷。”
掌握獲取信息的主動權, 61.8%受訪者建議明確所需內(nei) 容並針對性檢索
在重慶影視行業(ye) 工作的00後楊鵬說,有段時間,他喜歡在網上看森林徒步的內(nei) 容,結果就接收到了很多類似信息。還有段時間,他比較關(guan) 注偶像跳舞的視頻,那段時間就會(hui) 被娛樂(le) 信息包圍。“偶爾放鬆是可以的,但我們(men) 的生活不能完全被這樣的信息充斥,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發現平台推送的東(dong) 西太相似,我就會(hui) 去搜一下別的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
“我不太管平台給我推送什麽(me) ,會(hui) 自己‘點菜’。”趙九霓打開某個(ge) 軟件時,通常有一個(ge) 明確目標,“比如我這兩(liang) 天在補漢史,我上網就為(wei) 了看漢史,不會(hui) 看其他的。得做到心中有數,哪怕沒有什麽(me) 特別清晰的規劃,也應該知道自己現在的興(xing) 趣在哪裏。一旦有了這個(ge) 認知,就會(hui) 有很強的自主性,不容易被人牽著走。”
調查中,32.2%的受訪者基本都會(hui) 自己主動搜索、訂閱信息,56.9%的受訪者有需要的時候會(hui) ,10.9%的受訪者一般不會(hui) 。
“如果我發現一些平台的算法推薦很多,我會(hui) 格外小心,轉而用一些數據追蹤不那麽(me) 嚴(yan) 重的平台。”李琦說。
掌握獲取信息的主動權,建立完整的信息知識架構,61.8%的受訪者建議明確自己所需要的內(nei) 容並針對性檢索,52.0%的受訪者建議養(yang) 成查看信源的習(xi) 慣,主動判別真實性,48.3%的受訪者建議定期整理所關(guan) 注內(nei) 容,避免陷入同質化信息繭房,40.4%的受訪者認為(wei) 要對下拉刷新的動作保持警惕,37.3%的受訪者建議盡可能接觸更多的信息,17.7%的受訪者建議使用采用RSS技術的信息聚合平台,按照需求訂閱內(nei) 容。
“打開手機,你就隻能看算法給你精準推送的內(nei) 容。建議根據需要,適時關(guan) 閉一些社交媒體(ti) ,這樣可以拒絕垃圾信息。”趙九霓說,還可以選擇一個(ge) 高質量的平台,比如去圖書(shu) 館,有效信息量要比大部分平台多得多。
楊鵬覺得,任何好用的軟件都隻能是一個(ge) 工具,不應該完全依賴。如果想對某個(ge) 方麵有全麵的了解,應該首先通過一些方式建立自己的邏輯,再有針對性地搜索。“比如我喜歡徒步,要了解裝備、環境、山林等信息,就一個(ge) 一個(ge) 搜,而不是隻看平台給我推薦的同質化的徒步視頻。把自己能接觸到什麽(me) 信息完全交給軟件,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同時,我們(men) 需要的信息,也不一定隻能通過手機獲取,可以去查紙質資料。”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說,喜歡接觸與(yu) 自己喜好一致的同質性信息是很正常的,但破除“信息繭房”,擴展認知的視野,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既需要用戶主動擴展信息接觸的“光譜”,通過多樣化的信息渠道、社交圈子等增加信息接觸的多元性,也需要平台優(you) 化算法推薦,拓寬信息供給,助推多元信息環境的形成。
受訪者中,男性占40.1%,女性占59.9%。00後占20.2%,90後占41.6%,80後占30.0%,70後占6.3%,60後占1.7%。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實習(xi) 生 丁香雪鈺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