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媒介帶火打卡旅行
【文旅快評】
作者:陳建娜(中共寧波市委黨(dang) 校副研究員)
前段時間,浙江寧波東(dong) 錢湖畔利民村的一棵梨樹火了,這棵半個(ge) 多世紀來在湖邊默默無聞的梨樹,因遊客在網上發布的用無人機拍攝的短視頻,成功吸引大批遊客前去打卡,並帶火了周邊的咖啡館、餐廳和民宿,成為(wei) 網紅景點。
在數字敘事語境下,眾(zhong) 多人們(men) 原本習(xi) 以為(wei) 常的日常空間被作為(wei) 審美意象加以重構,成為(wei) 網紅景觀,這種情況如今屢見不鮮。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奔湧向前,數字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迸發,收集網絡媒體(ti) 信息—實施線下活動—生成信息動態上網的模式影響著人們(men) 的出遊方式,讓打卡旅行受到追捧。打卡旅行的流行,一方麵是由於(yu) 數字媒介催生了更多網紅景觀,讓遊客有了更多出遊選擇;另一方麵則是其滿足了遊客維係社交、營造形象等多重心理需求。
數字技術工具迭代換新,不僅(jin) 使拍攝越來越便利,也使空間影像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角和色彩,無人機俯瞰航拍、多種濾鏡及視聽特效的運用,賦予了之前司空見慣的日常場景獨特的視角,加上數字敘事為(wei) 景觀標注的複古、新潮、浪漫、曆史感、工業(ye) 風、煙火氣等不同風格,使得這些景觀更容易“出圈”。另外,數字媒介上的一些旅行目的地定位常鮮明地標示在界麵上,使數字敘事與(yu) 地方之間的關(guan) 係不斷增強,驅動更多遊客到此一遊,完成打卡。
從(cong) 遊客視角來看,打卡旅行模式的興(xing) 起,源於(yu) 人們(men) 在數字媒介傳(chuan) 播中對他人行為(wei) 模仿複製的心理,以及通過社交媒體(ti) 分享來呈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願景。在數字敘事語境中,遊客的旅行實踐不再隻基於(yu) 個(ge) 人經驗,而是更多地受到社交平台上影像、文本等提供的旅行路線、遊玩項目、拍照角度等的影響。如近期流行的“特種兵式旅遊”模式,不少年輕人短時間內(nei) 打卡很多景點,並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自己精心規劃的旅遊路線和時間,迅速吸引更多人模仿複製,成為(wei) 爆火的打卡旅行方式。與(yu) 此同時,“拍照-修圖-配文點評-上傳(chuan) 社交網絡”等操作,不僅(jin) 僅(jin) 是對某個(ge) 景觀的簡單標記,更重要的是可以引來網友的圍觀、互動和反饋,滿足發布人自我表達、維係社交等意願。此外,在打卡旅行的數字敘事文本中,對目的地的描述往往以醒目的標題和吸睛的內(nei) 容等形式出現,大量采用與(yu) 藝術家創造的美麗(li) 世界相提並論的句式,如“誤入杭州市內(nei) 的綠野仙蹤”“在北海,找到現實版宮崎駿的漫畫世界”等。通過想象與(yu) 比擬,喚醒遊客打卡這些目的地的欲望。
可以說,打卡、擺拍、上傳(chuan) ——大眾(zhong) 手持移動設備借助數字技術創造的旅行打卡,也是不同個(ge) 體(ti) 以不同方式植入城市空間的敘事。但需要警惕和反思的是,打卡旅行的重點往往在於(yu) 社交媒體(ti) 上的呈現和互動,這個(ge) 過程不可避免地放棄了傳(chuan) 統旅行中可能遭遇的多樣性和漫遊帶來的多種感官體(ti) 驗,將無功利的審美觀景轉變成強目的的消費行為(wei) ,甚至成為(wei) 一種非理性的“炫耀性消費”。通過社交媒體(ti) 上的複製傳(chuan) 播和個(ge) 體(ti) 自我表演創造出大量爆款景點,使大眾(zhong) 迷失在跟風打卡的狂歡中。因此,一方麵,我們(men) 要適應信息技術持續深化的新趨勢,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方式,加快推進文化服務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積極搶占信息傳(chuan) 播製高點;另一方麵,數字媒介的發展需要設置一個(ge) 衡量標尺,即是否以人的主體(ti) 性關(guan) 懷為(wei) 價(jia) 值評價(jia) 標準,避免大眾(zhong) 被消費主義(yi) 文化空間吞噬,重建人與(yu) 城市之間的親(qin) 切感和人文性。與(yu) 此同時,城市建設不能一味地追逐潮流和熱點,刻意網紅化。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風貌和個(ge) 性,城市的發展建設要建立在深厚、有魅力的城市曆史和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城市是一個(ge) 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ti) ,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guan) 鍵。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才可能成為(wei) 長久的網紅城市。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3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