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關鍵在養“心陰”護“脾氣”
“大暑”節氣時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後,是“上蒸下煮”“濕熱交蒸”到達極點的時節,當令之氣為(wei) 暑熱。江蘇省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副主任中醫師徐順娟介紹,大暑養(yang) 生關(guan) 鍵在養(yang) “心陰”,護“脾氣”,要注意以下幾點:
正值炎炎夏日,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和活動,尤其是陽光直射的戶外、高溫高濕的密閉環境。徐順娟強調,不要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不要在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洗頭衝(chong) 涼,不要立即站在空調下吹強風,防止舒張狀態下的血管因在短時間內(nei) 受到強烈的冷刺激而導致血管痙攣或強烈收縮,從(cong) 而引起髒器缺血而並發疾病。
俗語說“心靜自然涼”,大暑節氣暑熱太過則耗氣傷(shang) 陰,容易出現汗出過多、乏力、胸悶心悸、口幹多飲、尿赤便秘、失眠多夢等症狀,徐順娟建議大家要保持心情平和,戒燥戒怒,保持自主神經反射和調節的穩定性,有助於(yu) 減少汗出異常、煩躁、失眠、納差等不適症狀。
大暑節氣,適當的“晚睡早起”,等待大自然陽氣潛藏。空調或電風扇調節睡眠模式,但切記不能對著空調或電風扇長時間直吹,注意腹部、背部保暖,略加薄被,以免感寒,導致腹瀉腹痛、渾身無力、關(guan) 節酸痛等症候。早上順應大自然陽氣的升發,宜早起,在清晨無陽光直射的場地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等,微微出汗即可,以維持人體(ti) 氣機上下通達,以助脾運。
大暑節氣,飲食建議多樣化,以清淡易消化為(wei) 主。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等補氣清暑、健脾養(yang) 胃,或煮粥時放一些淮山藥、茯苓等藥食同源的食材,祛濕效果會(hui) 更好。適當增加苦味蔬果,比如苦瓜、荷葉等有助於(yu) 清熱去火、健脾除濕。多吃開胃消暑的食物,比如赤小豆、薏米、南瓜、西瓜、黃瓜、絲(si) 瓜等,也可以做成如綠豆湯、冬瓜湯、銀耳百合湯、冬瓜海帶湯等食用。適當增加酸性食物,如食醋、番茄、山楂、檸檬等,既有利於(yu) 酸甘化陰、養(yang) 護陰液,又有助於(yu) 柔肝調脾,開胃消食。此外,在食用肉類、魚類等葷菜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傳(chuan) 染病的發生。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油膩的食物,少飲酒,防止內(nei) 生濕熱,損傷(shang) 脾胃。
大暑節氣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正是進行“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通過“三伏貼”等中醫療法,借助自然之陽氣,起到散寒祛邪,增補陽氣,活血通經的作用,治療或預防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記者 於(yu) 丹丹 通訊員 麻雲(yu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