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文明在“古蜀之眼”中閃耀
7月27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首日試運行,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為(wei) 設計理念的博物館,如何通過新技術“加持”考古文博事業(ye) 多元立體(ti) 化發展?如何依靠科技助力文保、研究、修複,並兼顧新的展陳方式?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外形酷似“古蜀之眼”的三星堆新館是目前西南地區建成的最大遺址類博物館單體(ti) 建築,分為(wei) 地上兩(liang) 層、地下一層,展陳麵積2.2萬(wan) 平方米。三星堆博物館景區管委會(hui) 規劃建設部部長朱亞(ya) 蓉說,此次新館展出的文物多達1500餘(yu) 件,除了青銅神樹、大立人等以前展出過的文物,還包括了6座新發現祭祀坑新出土的300多件文物。此外,1986年1、2號祭祀坑的200多件文物也首次亮相,新館上新文物接近600件。
眾(zhong) 多“國之重器”如何用科技手段呈現?記者看到,為(wei) 保證三星堆“新六坑”出土重器,如青銅騎獸(shou) 頂尊人像、青銅神壇等能在新館陳列中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同時又能保證文物保護、研究工作能順利開展,在新館陳列“天地人神”展區采用了數字化修複演示的新展陳方式。
其中,借助修複師的手工拚對結合AI算法,工作人員通過數字化虛擬修複技術實現器物的跨坑拚接及修補複原,並通過3D打印技術製作出原比例研究性複原仿製品,重現文物神采。“將AI技術、3D打印用於(yu) 文物修複和展出,這種全新的展陳方式,兼顧文物保護需求與(yu) 陳列展示效果。”博物館工作人員以“騎獸(shou) 頂尊人像”展品為(wei) 例介紹說,該展品分別由出自二號坑的銅尊口沿、出自三號坑的銅頂尊跪坐人像和出自八號坑的銅神獸(shou) 組合而成,“通高超過2米的文物經曆了3000多年的磨礪,本體(ti) 脆弱。通過AI技術、3D打印以1∶1的文物模型展出,既滿足文物安全穩定展出的需求,又可一睹文物的奇特與(yu) 精美。”
記者了解到,新館“世紀逐夢”展區的“方艙考古”展項,采用了裸眼立體(ti) 新媒體(ti) 技術,將考古方艙還原到展廳裏,反映了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六個(ge) 新坑的發掘工作。而“巍然王都”展區的“三星堆遺址沙盤折幕”,則采用投影機矩陣無縫融合技術,配合同步播放係統,實現了近20個(ge) 超高清畫麵同時播放延時不超過3毫秒的誤差。
為(wei) 適應不同文物高標準保護需求,館內(nei) 還安裝了精準調控、自動監測調節的恒溫恒濕係統。“針對象牙、玉石、青銅器、金器等不同庫區文物各不相同的溫度、濕度及空氣潔淨度要求,我們(men) 安裝了恒溫恒濕係統。”新館建設方負責人李文博說,該係統通過製冷劑循環係統、空氣循環係統、電器自控係統等互聯係統構成,可實現室內(nei) 溫度和濕度精準且節能高效的靈敏控製,讓文物能夠“安心入住”。
同時,館內(nei) 牆裝還采用新研發混凝土,能與(yu) 室內(nei) 空氣發生礦化反應提升強度,並與(yu) 抗震設計的展櫃形成雙重防震平台。在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方麵,新館還依托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一個(ge) 包含綜合管理平台、智慧導覽係統、智慧講解係統、票務係統、藏品管理係統、學術資源管理係統、文物在線監測、門戶及公共服務資源等在內(nei) 的智慧博物館係統。(陳 科 李詔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