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如何煥發新生機——專家學者齊聚貴州研討非遺係統性保護
光明日報記者 陳冠合 呂慎
“盡情唱歌朋友說我心直率,喜歡我唱我就唱開懷……”近日,當如清泉般閃光的音樂(le) 劃過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丹寨縣的夜空,伴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侗族大歌優(you) 美的旋律,第三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歌聲中落下了帷幕。
本屆非遺周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等單位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zhuan) 家學者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展開了深入研討。
活起來:構建係統性保護生態
文化和旅遊部黨(dang) 組成員、副部長饒權表示,文化和旅遊部通過舉(ju) 辦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宣傳(chuan) 展示、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遺博覽會(hui) 和丹寨非遺周等宣介活動,推動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取得顯著成效、進入係統性保護新階段,向世界提供了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實踐的“中國方案”。
“中國方案”在丹寨縣就可見一斑。
本屆非遺周舉(ju) 辦地丹寨縣堪稱“非遺之鄉(xiang) ”,雖然隻有不到14萬(wan) 常住人口,卻擁有8項國家級、22項省級、34項州級非遺項目,17個(ge) 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15個(ge)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和非遺技藝在這裏代代相傳(chuan) ,與(yu) 這方水土相互滋養(yang) ,構築起良好的非遺保護生態。
“非遺是在特定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中形成的,而工業(ye) 化、城鎮化正在將這種特定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徹底打破,這就使非遺賴以生存的根基消失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雒樹剛在第三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論壇上表示,非遺保護一定要從(cong) 保護非遺生存環境做起。
雒樹剛舉(ju) 例進行說明,保護苗族非遺,要從(cong) 保護苗寨、保護苗寨中生產(chan) 生活方式、風俗風情、生活習(xi) 俗、禮儀(yi) 規範做起,這是一個(ge) 係統性保護的工程。
融進去:匯聚青年傳(chuan) 承力量
如何對非遺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本次非遺周的中心論題。
“作為(wei) 一種綿延不斷、活態傳(chuan) 承的文化綜合體(ti) ,傳(chuan) 統工藝在新時代的轉化與(yu) 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先進性和創新性。”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山東(dong) 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說。
雖然在工業(ye) 化、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傳(chuan) 統手工藝發展遇到一些困難,但隨著傳(chuan) 承力量不斷聯係起更多村民、城市院校青年學生、社區群眾(zhong) 等,投身傳(chuan) 統手工藝傳(chuan) 承的群體(ti) 的主動性和發展規模呈上升態勢。這些90後、00後群體(ti) 帶來的不僅(jin) 是傳(chuan) 承能力,還有更多新觀念、新模式。
“我在學做手藝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傳(chuan) 統工藝在流失。”銀飾鍛製技藝(佘族銀器鍛製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林陵祥在本屆非遺周“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論壇上介紹,自己經過多年嚐試和研究,實現了“錘揲”技法與(yu) 花絲(si) 鑲嵌技藝、燒銀藍技藝的融合,對失傳(chuan) 的鋄金銀技藝在複原的基礎上進行了提升。
“我們(men) 在做好傳(chuan) 承的同時,也在積極做好傳(chuan) 播。”楊柳青木版年畫項目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石彥敏說,傳(chuan) 統木刻製作周期長,往往還不及投入市場,生產(chan) 時效性就過去了。通過發現生活中新美學、擁抱新媒體(ti) ,她製作的400多集短視頻播放量已達1000多萬(wan) 次,讓楊柳青木版年畫與(yu) 當下的距離不斷拉近。
“非遺的‘世代相傳(chuan) ’,不是同一個(ge) 東(dong) 西、同一種方式永遠不變地一代一代傳(chuan) 下來,而是文化傳(chuan) 統在一代代人的能動實踐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創造。”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e) 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認為(wei) ,在與(yu) 青年參與(yu) 非遺保護相關(guan) 的工作中,需要保持開放和靈活的態度,尊重青年意見和參與(yu) ,同時提供支持和指導,使他們(men) 能夠發揮潛力和創造力,實現更廣泛社會(hui) 參與(yu) 和傳(chuan) 承。
走出來:賦能文旅融合發展
“對非遺最好的傳(chuan) 承,就是讓它活在市場中。”羌族刺繡項目州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居悅大學畢業(ye) 後,利用旅遊資源,在家鄉(xiang) 建立起羌繡展示、銷售、體(ti) 驗基地,帶動100餘(yu) 名藏羌婦女實現就業(ye) 。滿族刺繡項目國家級傳(chuan) 承人孫豔玲說,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在傳(chuan) 承技藝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用“非遺+”鏈接起運動、時尚、網紅打卡地等各種資源,讓非遺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
“用非遺文化資源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是必要的,但需要謹防那些為(wei) 追求短期最大效益而進行的資源無序開發,以及不惜利用非遺傳(chuan) 統符號去創造‘新’的文化樣式並以之替代真正非遺文化的做法。”貴州省政府參事室原參事、原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謝彬如指出,不論是民族歌舞、民俗表演,都必須首先尊重文化自身的傳(chuan) 統價(jia) 值構成,隻有在這個(ge) 前提下,才可能衍生出產(chan) 業(ye) 開發和旅遊開發的可能性。他認為(wei) ,貴州文旅產(chan) 業(ye) 在此方麵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總結。
據介紹,貴州始終堅持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文旅業(ye) 態合理布局和產(chan) 品不斷優(you) 化,實現文旅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去年來,貴州發布了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覆蓋9個(ge) 市(州),每條線路均有鮮明的主題,線路沿途均分布著絢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非遺主題遊正轉化為(wei) 精彩風物風情和人文景致,拓展著旅遊觀賞和體(ti) 驗的空間,彰顯出全域旅遊的嶄新氣象。
“貴州的文旅融合,非遺賦能大放異彩。”貴州省人大常委會(hui) 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桑維亮表示,貴州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挖掘非遺新時代內(nei) 涵,推動越來越多的非遺“走出來”,激發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切實讓非遺從(cong) 小眾(zhong) 化走向大眾(zhong) 化,從(cong) 技藝傳(chuan) 承走向產(chan) 業(ye) 發展,從(cong) 貴州走向世界。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1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