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綠汀與湖南花鼓戲
賀綠汀(1903年—1999年),中國著名音樂(le) 家、作曲家、音樂(le) 教育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可勝數的音樂(le) 作品,人民音樂(le) 家的身份家喻戶曉。鮮為(wei) 人知的是,他與(yu) 湖南花鼓戲有著近一個(ge) 世紀的不解之緣。
賀綠汀的出生地——湖南邵陽螞蝗塘(舊屬邵陽縣,今屬邵東(dong) 市),昔日境內(nei) 流行花鼓,活躍著不少民間花鼓班社。其父在農(nong) 忙之餘(yu) 熱衷於(yu) 戲班演出,是民間戲曲演藝的忠實票粉,賀綠汀也深受其染。從(cong) 小,賀綠汀就聰穎過人,會(hui) 用樹葉吹奏《小放牛》的旋律,哼唱《小砍樵》《摸泥鰍》的曲調,還特別用心地自製了一把二胡,拉奏邵陽花鼓小曲。村邊的打穀場,柔和的月光下,耳邊飄來“哎喲喂,山對麵有個(ge) 醜(chou) 小伢喲……”的歌聲,質樸、風趣,非常動聽。多少年後,每當賀綠汀回想起童年經曆,仍然覺得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藝術力量在牽引著他。
七八歲時,賀綠汀來到哥哥任教的小學接受啟蒙教育。在那裏,他愛上了一台老式舊風琴,一有空就會(hui) 去彈。學校附近有一座水府廟,廟裏的戲台非常有名。舊時寶慶(今邵陽市)有“四大廟宇萬(wan) 年台”之說,即水府廟、火神廟、靈武廟和東(dong) 山寺的戲台,以水府廟居首。每年廟會(hui) ,人們(men) 在這裏“祈神唱戲,願戲經旬彌月,盛極一方”。藝人們(men) 排練、化妝、表演,賀綠汀與(yu) 小夥(huo) 伴們(men) 看得目不轉睛,熱愛花鼓戲的種子在他心裏越埋越深。中學畢業(ye) 後,賀綠汀在擔任音樂(le) 教員時,收集到一些戲歌小調,編了好幾首兒(er) 童歌曲。“小小星,小小星,好像青石板上釘銅釘。我要爬上去,可惜天高路遠不能登……”時值大革命風暴來臨(lin) 之際,他毅然投身時代洪流,領導邵陽工農(nong) 運動,與(yu) 花鼓藝人結為(wei) 杵臼之交,組班進城,參加義(yi) 賣演出,籌款慰勞勝利進軍(jun) 的北伐將士。後來,他為(wei) 革命出走他鄉(xiang) ,創作出《暴動歌》《墾春泥》等革命歌曲,激勵民眾(zhong) 不畏艱辛英勇抗敵,還有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等。最為(wei) 人矚目的是,他抽取邵陽花鼓戲主要成分絲(si) 竹音樂(le) ,創作了第一首具有鮮明、成熟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它的問世,標誌著中國鋼琴音樂(le) 創作進入一個(ge) 新的曆史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賀綠汀幾度回鄉(xiang) ,觀看湖南花鼓戲等地方戲曲,搜集民間音樂(le) 素材,慰問老藝人,鼓勵他們(men) 用老曲調唱響新時代。在他的大力倡議下,第一個(ge) 邵陽花鼓戲劇團成立了,東(dong) 、西、南路名藝人齊聚,三派藝術融合,人才濟濟,行當齊全,邵陽花鼓戲迎來了藝術上的繁榮鼎盛時期。
賀綠汀對湖南花鼓戲的突出貢獻,表現在其對傳(chuan) 統戲《打鳥》《張謙參軍(jun) 》《韓梅梅》《裝灶王》和現代花鼓戲《救救她》等劇目的具體(ti) 指導。他先後兩(liang) 次回邵陽,在觀看花鼓戲《打鳥》時,嘖嘖驚歎於(yu) 劇中歌舞氣氛裏顯露出的濃鬱地方民間色彩和演員的精彩表演,建議男主角由年輕演員擔任會(hui) 更具有觀賞性。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打鳥》劇組參加湖南戲曲藝術團赴京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在北京一炮打響,受到中央領導的一致肯定。梅蘭(lan) 芳、田漢、歐陽予倩等藝術大師也紛紛撰文對《打鳥》予以高度讚揚。其中的經典唱段還被改調而歌,誕生了著名民歌《到春來》,為(wei) 李穀一、劉一禎等名家精彩演繹。他還對《救救她》的主要演員龔穀音把蹲牛棚的親(qin) 身經曆融進角色之中的生動演繹大為(wei) 讚賞,作了極高評價(jia) 。
賀綠汀回鄉(xiang) 期間,還爬羅剔抉,旁搜遠紹,記錄並保存大量具有鄉(xiang) 土風格的花鼓音樂(le) ,指導整理和錄製了《湖南民歌一百首》,為(wei) 中國民歌寶庫留下了珍貴資料。在此過程中,他獨具慧眼,發現和挖掘湖南花鼓戲出身的著名歌唱家何繼光、劉宇明、周清玉等音樂(le) 人才,推薦他們(men) 到上海音樂(le) 學院深造,將湖南花鼓戲藝術推向更高境界。
20世紀末,已是鮐背之年的賀綠汀心心念念牽掛的仍是家鄉(xiang) 的花鼓戲。麵對為(wei) 其拍攝個(ge) 人傳(chuan) 記片的工作人員和以花鼓戲教學見長的邵陽藝術學校老師,他語重心長地說,湖南花鼓戲是中國戲曲音樂(le) 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yu) 民歌緊密相關(guan) ,要重視對民族音樂(le) 的繼承和創新。
賀綠汀不但是民族音樂(le) 大家,也是湖南花鼓戲演變和發展的積極推動者。他的一生與(yu) 湖南花鼓戲有著割舍不斷的聞韶情緣,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引領湖南花鼓戲闊步前行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康莊大道。他為(wei) 地方戲曲發展所付出的熱忱和努力,不應該湮沒於(yu) 時代轉換之間。(鄭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