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行走的課堂”學有所得
暑假期間,各地迎來研學熱潮,各種類型研學旅行琳琅滿目。
近年來,作為(wei) 一種新的校外非學科教育形式,研學市場持續升溫,主題更為(wei) 豐(feng) 富、範圍更加廣闊,受到家長的認可和追捧。中辦、國辦去年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加快發展研學實踐活動,為(wei) 火熱的市場再添一把柴。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0萬(wan) 人次,創曆史新高。
研學旅行為(wei) 啥火,關(guan) 鍵是滿足了當今家長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的需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當前我國學校和家庭教育理念、路徑方式演化和發展的折射。古人說,“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而研學旅行被稱為(wei) “行走的課堂”,它彌補了傳(chuan) 統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觸社會(hui) ,通過實踐體(ti) 驗了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伴隨研學旅行市場的擴大,也出現了一些良莠不齊、價(jia) 格虛高、貨不對板的情形。其中,“遊而不學”問題較為(wei) 突出。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玩是玩了,學沒學不好說。網絡上曝光的名校訪學變校內(nei) 觀光、文化體(ti) 驗成景點打卡等案例不在少數。與(yu) 傳(chuan) 統旅遊項目不同,研學旅行的形式是“遊”,本質仍為(wei) “學”。如果脫離“學”的底色,變成簡單的“到此一遊”,研學旅行就隨之變味。
讓孩子在“行走的課堂”學到知識,需要持續規範研學旅行。政府有關(guan) 部門和行業(ye) 組織要加緊製定相關(guan) 標準體(ti) 係,包括準入標準、資質標準、產(chan) 品標準、運行標準、內(nei) 容標準等,並依據標準進行嚴(yan) 格監管。各經營主體(ti) 在設計研學項目時,應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開展前期調研、試遊,精心挑選線路,用心設置課程,緊緊圍繞教育目的,而非一味追隨旅遊邏輯。行業(ye) 、企業(ye) 、院校要協同聯動,培養(yang) 一批高水平研學旅行指導師隊伍,打牢人才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受製於(yu) 體(ti) 製機製、經濟成本、安全保障等因素,學校目前參與(yu) 研學旅行的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研學旅行本身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特別是在課程內(nei) 容開發、研學地點選取等方麵,學校與(yu) 市場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在推動實踐教學與(yu) 課堂教學的銜接、融通和互補上,學校應發揮更大作用。
當前,我國研學旅行市場仍處於(yu) 成長期。在發展的過程中,包括解決(jue) “遊而不學”問題在內(nei) ,如何規範實施過程,怎樣評價(jia) 開展成效,都是全新課題。畢竟這是一種在教育與(yu) 旅遊、學校與(yu) 社會(hui) 、課堂與(yu) 實踐、公益與(yu) 市場等多重主體(ti) 和要素疊加的教育形式。在研學旅行熱的背後,我們(men) 需要多一些冷思考。隻有讓研學旅行更加規範、更為(wei) 可持續,才能讓這一新興(xing) 的教育形式真正發揮出獨特的教育價(jia) 值,讓更多孩子在旅行中行有所思、遊有所獲、學有所得。(史誌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