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國際工程教育的“中國方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
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劉茜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曉豔
7月24日,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公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dong) 寒牽頭完成的“新工科教育”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以新工科建設為(wei) 牽引,深入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時代答卷。圍繞新工科建設,光明日報記者日前與(yu) 金東(dong) 寒展開了對話。
新工科之問
在金東(dong) 寒看來,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生產(chan) 和創新實踐脫節、領軍(jun) 人才尖子人才不足,是近年來我國工程教育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創新人才培養(yang) 能力不夠強”。
“在教學中,我們(men) 能感受到很多‘痛點’。”金東(dong) 寒說,比如,工程教育的目標、內(nei) 容、方法、手段、評價(jia) 相對滯後,“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這不僅(jin) 是中國工程教育的“痛點”,也是世界工程教育的難題。近年來,世界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浪潮。中國的“新工科”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破土而出,引領了中國工程教育改革的未來發展方向。
新工科建設伊始就提出“六問”:問產(chan) 業(ye) 需求建專(zhuan) 業(ye) ,問技術發展改內(nei) 容,問學生誌趣變方法,問學校主體(ti) 推改革,問內(nei) 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
在金東(dong) 寒看來,新工科建設回答的是“時代之問、中國之問、人民之問”,探索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引領未來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路徑,而沿著這條路徑形成的“中國方案”也必然會(hui) 為(wei) 世界工程教育的發展提供可供選擇的新範式。
新工科之新
新工科的“新”表現為(wei) 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體(ti) 係、新方法和新質量,涵蓋了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金東(dong) 寒認為(wei) ,更重要的是探索一種新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新工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ang) 大批愛黨(dang) 報國、敬業(ye) 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新工科的“新”則體(ti) 現在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ti) 係與(yu) 眾(zhong) 不同、教學方式新穎獨特和產(chan) 教深度融合等方麵。
金東(dong) 寒以天津大學建設的全國首批儲(chu) 能技術產(chan) 教融合平台舉(ju) 例說,儲(chu) 能平台的建設,在提供資源的同時,還將不同學院與(yu) 儲(chu) 能相關(guan) 的學科和團隊匯聚在一起,拉出“清單”,在大平台上組織大科研,打破了不同學院、不同學科之間的圍牆,也更便於(yu) 協同一致對接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打破了產(chan) 、研之間的圍牆。
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的重構、課堂組織方式與(yu) 形式的重構、高校與(yu) 企業(ye) 關(guan) 係的重構和人才評價(jia) 的重新定義(yi) ……這是新工科為(wei) 人才培養(yang) 帶來的新氣象。四年前,天津大學建設了第一個(ge) 新工科人才培養(yang) 平台“未來智能機器與(yu) 係統平台”,整合了5個(ge) 學院15個(ge) 專(zhuan) 業(ye) ,開展本研貫通培養(yang) 。如今,像這樣的新工科人才培養(yang) 平台在天津大學已經覆蓋了理工類學院的76.5%。
新工科之範
從(cong) 構建藍圖到獲得廣泛共識,如今的新工科建設已探索出一條具有示範性經驗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ang) 之路。在國內(nei) ,它具有規模適用性,既可整體(ti) 實施,又可局部借鑒,同時也為(wei) 國際工程教育提供了“中國方案”。
如今,新工科建設已在宏觀體(ti) 係層麵引發了工程教育的係統性改革,在中觀模式層麵則形成了新工科教育的結構式改革,在微觀要素層麵構建了包含項目式課程、新形態教學資源、共享新工科實踐平台等教育要素的改革。
以未來需求為(wei) 牽引的交叉融合項目式課程體(ti) 係已被廣泛認同。天津大學創建了10個(ge) 項目式教學改革建設點,累計建設了170餘(yu) 門項目式課程,開展了三屆新工科畢業(ye) 設計,覆蓋65%的理工類學院。與(yu) 此同時,一大批新工科研究與(yu) 實踐項目正加速推進,一大批新工科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蓬勃興(xing) 起,各高校在實踐探索中也湧現出一大批新工科建設優(you) 秀典型案例,呈現百花齊放的可喜格局。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