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小”土地種出大收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以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8-03 09: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季雅寧

  仲夏時節,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林鎮蔬菜村大棚裏,蔬菜種植大戶於(yu) 雲(yun) 鬆正給棚內(nei) 的西紅柿補水。“這排是花生柿子,那排是香蕉柿子,現在還沒進入大範圍采收季,得常來照看。”

  今年50歲的於(yu) 雲(yun) 鬆,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經紀人”。蔬菜村的“小菜”,有三分之一經由他銷往國內(nei) 外。站在村內(nei) 瞭望台上,放眼望去,白色大棚整齊列於(yu) 道路兩(liang) 側(ce) ,向遠方延伸。在村裏,因蔬菜產(chan) 業(ye) 的發展,活躍著一批像他一樣的“經紀人”。

  牡丹江市,地處長白山與(yu) 張廣才嶺餘(yu) 脈結合部,耕地麵積和糧食產(chan) 量僅(jin) 占黑龍江省的4%,是個(ge) “農(nong) 業(ye) 小市”。多年來,牡丹江市堅持把特色農(nong) 業(ye) 作為(wei) 主攻方向,加速提升特色產(chan) 業(ye) 規模、質量和效益,培育形成了以東(dong) 寧黑木耳、寧安果菜、海林猴頭菇、林口大鵝、穆棱沙棘等為(wei) 主體(ti) 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布局,進一步發展壯大了“菌菜牧林藥”等特色產(chan) 業(ye) 規模。特色農(nong) 業(ye) 為(wei) 促進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有力支撐。全市農(nong) 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連續20年居全省之首!

  1.立足特色農(nong) 業(ye) 構建“一村一品”

  驅車前往東(dong) 寧市,一路青山蒼翠、鳥雀啼鳴。河岸上,一座座白色的大棚鱗次櫛比,棚內(nei) ,一排排菌袋被線接連栓起,整齊懸掛在空中。白色的菌袋上,“黑元寶”正破袋而出。

  “今年產(chan) 量格外高,俺家12萬(wan) 個(ge) 菌袋,能產(chan) 17000多斤。”在老黑山鎮和光村,40歲的木耳種植戶代少龍正在采摘最後一茬春耳。“早晚溫差大,有利於(yu) 幹物質積累,木耳品質‘杠杠的’!”手上活不停,代少龍語氣中盡是滿意。

  “九山半水半分田”,當地人這樣形容東(dong) 寧的地貌。多年來,依托獨特的氣候資源稟賦與(yu) 持續的技術創新,沿邊小城東(dong) 寧大力發展黑木耳產(chan) 業(ye) ,形成“村村生產(chan) 、戶戶栽培”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當前,東(dong) 寧市年均種植黑木耳9億(yi) 袋,鮮品產(chan) 量64.5萬(wan) 噸,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9.1%。小木耳做成了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產(chan) 業(ye) 。

  走進海林鎮蔬菜村,村頭豎立著高聳的蔬菜雕像,掀開菜棚有頂花帶刺的黃瓜、形態各異的西紅柿、綠油油的卷心菜……“我們(men) 村年產(chan) 蔬菜1.2億(yi) 斤,70%出口外銷,村集體(ti) 資產(chan) 累積近3億(yi) 元。”在村委會(hui) 門口,記者“截”住了腳步匆匆的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竇乃興(xing) 。

  蔬菜村原叫幸福村,可30多年前,村民卻不知幸福是個(ge) 啥滋味:人均耕地不足2畝(mu) ,生活剛剛跨過溫飽線。用村民徐發亮的話說,那會(hui) 兒(er) 村裏是純“水泥路”,除了水就是泥。那時還年輕的竇乃興(xing) 下定決(jue) 心,建設棚室種植反季節蔬菜,以蔬菜產(chan) 業(ye) 富民。

  如今,小竇變成老竇,兩(liang) 鬢染了白霜;小蔬菜變成了大產(chan) 業(ye) ,村裏換了模樣。徐發亮也在城裏買(mai) 了樓房。而蔬菜村,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被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億(yi) 元村”。

  巍巍群山、莽莽林海,依托好生態,牡丹江市積極轉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以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著力點,深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在“小”土地上種出大收益,讓特色農(nong) 業(ye) 成為(wei) 致富增收的新動能。

  2.致力精深加工 “原”字號變“精”字號

  7月6日,牡丹江賓客如織,全國食用菌(黑木耳)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在這裏召開。位於(yu) 東(dong) 寧市綏陽鎮的黑木耳交易大市場上,不少企業(ye) 開啟了現場直播。“生意好得很,下單的特別多!”主播們(men) 吆喝得也更加起勁。

  木耳凍幹、即食木耳、木耳脆片……長條桌上,擺滿了各色木耳深加工產(chan) 品。桌後,企業(ye) 負責人劉運福正向各地客商介紹產(chan) 品:“企業(ye) 引進先進的黑木耳生產(chan) 工藝和加工技術,研發黑木耳泡發速度,打造以食用菌深加工為(wei) 主導的黑木耳產(chan) 業(ye) 鏈條。我們(men) 目前設立專(zhuan) 銷商鋪近30家,產(chan) 品銷往國內(nei) 20餘(yu) 個(ge) 城市。”

  依托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東(dong) 寧市大力推動木耳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形成即食木耳、木耳小菜、木耳預製菜、休閑食品等全鏈條產(chan) 業(ye) ,把每一朵木耳都充分利用,實現環環增值。

  未來,牡丹江將向推進木耳產(chan) 業(ye) 精深加工聚焦發力,在支持龍頭企業(ye) 開展精深加工技術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黑木耳醬、小菜等方便食品以及黑木耳保健食品,推進一批精深加工項目落地,實現黑木耳產(chan) 品轉化增值。

  在海林市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剛剛采摘下的猴頭菇立即被運往冷庫,身著棉服的工人手腳麻利地為(wei) 鮮菇打包。這些猴頭菇將被送到海浪機場,48小時內(nei) 即可到達廣東(dong) ,端上沿海地區百姓的餐桌。

  當前,海林市猴頭菇生產(chan) 在科學化種植的基礎上,與(yu) 專(zhuan) 業(ye) 院校、企業(ye) 合作,研發、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攻克了夏季不能出菇的難題。同時,在延長產(chan) 業(ye) 鏈方麵持續發力。猴頭菇粉、猴頭菇醬、猴頭菇超細微破壁粉、猴頭菇咖啡……當前,20餘(yu) 種猴頭菇係列產(chan) 品陸續研發出品。今年,為(wei) 順應市場需求,合作社還研發了預製菜——猴頭菇罐頭。未來,打算生產(chan) 猴頭菇瓊漿、特殊醫療食品等,豐(feng) 富猴頭菇深加工產(chan) 品種類,向著“精”字號發力。

  如何持續推動牡丹江食用菌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延長產(chan) 業(ye) 鏈,讓食用菌種植技術、設備、管理走在前列,在食用菌精加工深加工、特別是名牌產(chan) 品、綠色產(chan) 品上加大力度,是首先要做的。除此之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用菌協會(hui) 名譽會(hui) 長李玉還建議,利用牡丹江文旅資源,將產(chan) 業(ye) 鏈與(yu) 旅遊康養(yang) 相結合;在挖掘文化內(nei) 涵上下功夫,講好食用菌種植業(ye) 文化故事,助力延長產(chan) 業(ye) 鏈;借助食用菌產(chan) 業(ye) 建設好科技小院與(yu) 現代化工業(ye) 企業(ye) ,助力食用菌產(chan) 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

  3.紮根黑土地 新農(nong) 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牡丹江水自鏡泊湖傾(qing) 瀉而下,在寧安市渤海鎮小朱家村蜿蜒流過。若想進村,人和車需乘船橫渡。站立船頭,悠悠煙水,淡淡雲(yun) 山,有種置身江南水鄉(xiang) 之感。

  看中家鄉(xiang) 與(yu) 鏡泊湖相臨(lin) 的優(you) 勢,大學畢業(ye) 後,程連坤選擇回鄉(xiang) 發展。他帶領全村百姓積極發展“農(nong) 家樂(le) ”旅遊:辦家庭農(nong) 場、建精品民宿、搞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青年人返鄉(xiang) 創業(ye) ,就像渡口的船一樣,要架起山村通往外麵的橋梁,把新思想帶回來,把家鄉(xiang) 的特產(chan) 和山水展示出去。”未來,程連坤還想把小朱家村的旅遊品牌推廣到更多地區。

  近年來,隨著牡丹江特色農(nong) 業(ye) 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返鄉(xiang) 創業(ye) 。這些新農(nong) 人的到來,為(wei) 鄉(xiang) 村帶來新活力,激發特色農(nong) 業(ye) 新業(ye) 態。

  “我叫初秋,這是我家今年新種植的黑木耳。今年的木耳長勢特別好……”大棚內(nei) ,“95後”東(dong) 寧女孩初秋掬起一捧剛晾曬完成的黑木耳,向直播間的觀眾(zhong) 展示。

  “初秋”本名戰雲(yun) 秋,在短視頻平台上經營一家山貨特產(chan) 店。“完全是誤打誤撞,一開始隻是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沒成想得到大家關(guan) 注。”戰雲(yun) 秋坦言,“在積累了經驗後,我就開通了網店,想用短視頻平台將家鄉(xiang) 好物推廣出去,讓家鄉(xiang) 味道‘香飄’全國。”

  與(yu) 戰雲(yun) 秋誌同道合的,還有哈爾濱姑娘張洋。在短視頻平台上,她的賬號有近百萬(wan) 粉絲(si) 。今年6月,受東(dong) 寧市三岔口鎮邀請,她第一次來到東(dong) 寧。“計劃待兩(liang) 天,到現在已經快兩(liang) 個(ge) 月了。”張洋爽朗一笑,“走在鄉(xiang) 間的小路上,心裏特別踏實,這裏的環境好,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好,值得賣個(ge) 好價(jia) 錢。”

  前些天,張洋與(yu) 戰雲(yun) 秋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讓天南海北的觀眾(zhong) 更直觀地了解東(dong) 寧黑木耳。一天的時間裏,4500公斤黑木耳銷售一空。

  為(wei) 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東(dong) 寧市打造了1650平方米的電商直播基地,建成標準化人才公寓26套,出台《東(dong) 寧市“優(you) 才興(xing) 邊”政策措施22條》,持續優(you) 化青年人才發展環境。

  走進穆棱市雙孢菇加工車間,一陣菌類特有的濃鬱香氣撲麵而來。一顆顆飽滿圓潤的雙孢菇如珍珠一般鑲嵌在菇床上。“雙孢菇菌肉肥嫩,有‘植物肉’之稱,老百姓俗稱‘口蘑’。產(chan) 量豐(feng) 厚,效益巨大。”企業(ye) 負責人王楠介紹。

  由於(yu) 父母做邊貿生意,2013年大學畢業(ye) 後王楠遠離故土,在國外建起了雙孢菇工廠。多年來,王楠一直渴盼回報家鄉(xiang) 。“從(cong) 下決(jue) 心在家鄉(xiang) 建廠到簽訂合同,僅(jin) 僅(jin) 用了18個(ge) 小時!”王楠笑著回憶。提起穆棱市各級政府部門對於(yu) 建設雙孢菇工廠的支持,他用“保姆式”服務來形容——從(cong) 手續審批到資金支持,以及投產(chan) 前的原材料提供,穆棱市各有關(guan) 部門積極推動項目落地。

  2017年,王楠在穆棱市建起了東(dong) 北首座雙孢菇現代化工廠。現在,企業(ye) 年出口鮮食雙孢菇2000餘(yu) 噸,年創匯4000萬(wan) 元。去年,王楠獲評“大國農(nong) 匠”創業(ye) 創新類大獎。

  “鮮食雙孢菇保質期很短,而速凍卻能保存18個(ge) 月。未來,我打算在穆棱投建速凍包裝生產(chan) 線與(yu) 低溫冷藏倉(cang) 庫,可以向更遠處的市場延伸,帶動附近農(nong) 戶一起出口農(nong) 產(chan) 品創匯,增收致富。”王楠信心滿滿。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3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