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環保理念於自然教育——青海探索青少年環保教育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萬(wan) 瑪加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春劍
盛夏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風景如畫,蒼鬆翠柏矗立其間,河麵蜿蜒波光粼粼,目之所及皆是綠意。在位於(yu) 祁連山腹地的青海門源,一堂特別的生態課正在進行,珠固鄉(xiang) 寄宿製小學的孩子們(men) 圍坐在一起,爭(zheng) 先恐後地分享自己眼中的祁連山國家公園。“我們(men) 小組繪製的主角是雪豹,這是祁連山的旗艦物種。”四年級學生賈夢婕指著手中的綠色畫布,圖中雪豹歪著頭,憨態可掬,“我們(men) 特意把雪豹畫得胖一點,代表祁連山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為(wei) 雪豹提供了健康充足的食物。”
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hui) 會(hui) 長尤魯青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組織這樣的自然教育課堂了,每次看到孩子們(men) 亮晶晶的眼睛,她都會(hui) 感到無比欣慰,“青少年是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他們(men) 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保護意識將決(jue) 定他們(men) 未來參與(yu) 自然保護行動的程度,隻有讓他們(men) 真正見識了自然的美好,才會(hui) 自覺地加入保護自然的隊伍”。
從(cong) 2018年開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陸續在祁連山南麓的祁連、天峻、門源、德令哈等地設立生態學校,開設生態課程,采用“保護地+自然教育機構”合作的模式探索和推廣自然教育,僅(jin) 2022年就累計開展品牌自然教育活動20餘(yu) 場(次),受益人數10餘(yu) 萬(wan) 人次。
在西寧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看來,“我們(men) 隻有真正了解了自然,才會(hui) 發自內(nei) 心地關(guan) 心自然,才能夠自覺行動起來保護自然”。
走進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西門,一塊科普牌十分醒目,上麵印著野生動物保護學者珍·古道爾的名言:“唯有了解才會(hui) 關(guan) 心,唯有關(guan) 心才會(hui) 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這與(yu) 齊新章理想中動物園的職能邏輯是一致的,“野生動物園是一個(ge) 野生動物保護和教育機構,一方麵通過科研的力量來保護野生動物,另一方麵通過教育引導公眾(zhong) 正確看待自然、對待自然”。
為(wei) 了讓更多人了解青藏高原的本土物種,齊新章和同事們(men) 從(cong) 多種動物中挖掘了一批有特點、有潛力的“明星物種”。
“2018年之前,兔猻基本上是‘無人問津’的動物,它的場館在動物園比較偏僻的角落,很少有人去看,即使有人光顧,也隻是看一眼說‘是小貓啊’,就走了。”為(wei) 了讓更多人了解兔猻的繁育困境,齊新章以短視頻方式記錄一窩兔猻幼崽的成長過程,吸引了眾(zhong) 多網友關(guan) 注。
兔猻“猻大娘”、雪豹“傲雪公主”、荒漠貓“黃老太”、猞猁“花園寶寶”……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青海看青藏高原的“明星物種”,還主動加入野生動物保護的隊伍。對齊新章而言,未來麵向公眾(zhong) 進行自然教育還要做很多事,“保護和教育是需要同步進行的,需要讓公眾(zhong) 了解青藏高原有哪些野生動物,它們(men) 會(hui) 遭遇什麽(me) 樣的困境,我們(men) 需要怎麽(me) 做才能保護它們(men) 。”
一草一木皆良師,對生活在三江之源的牧民群眾(zhong) 而言,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種子在一代代人的澆灌下,成長為(wei) 參天大樹,他們(men) 放下手中的牧鞭,從(cong) 草原的利用者變為(wei) 生態的守護者。
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蘇魯鄉(xiang) 山榮村的藏族小夥(huo) 尕瑪曲達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小時候,家裏人都和我說,一定要愛護世代生活的草原,長大後我選擇在西寧市第一職業(ye) 技術學校學習(xi) ,畢業(ye) 後回到我的家鄉(xiang)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從(cong) 事監督指導生態保護修複的工作。”
西寧市第一職業(ye) 技術學校是青海省第一所探索建立生態環境產(chan) 業(ye) 學院的職業(ye) 院校,通過建設環境監測技術專(zhuan) 業(ye) ,鼓勵引導專(zhuan) 業(ye) 師生廣泛參與(yu) 麵向社會(hui) 的環境監測活動。
“在我們(men) 學校,像尕瑪曲達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他們(men) 來自三江源,畢業(ye) 後又回到三江源從(cong) 事生態保護相關(guan) 工作。”西寧市第一職業(ye) 技術學校教師陳生蓮說,“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理念已成為(wei) 我們(men) 的共識和行動自覺。”
生態課堂的最後,尤魯青又一次問道:“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都是祁連山的小主人,小主人要做什麽(me) ?”
“保護!”孩子們(men) 異口同聲。
“怎麽(me) 保護?”
“生活在祁連山的山腳下,我們(men) 要了解祁連山裏有什麽(me) ,還要拿出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men) 所愛的祁連山……”六年級學生張浩搶著回答。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3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