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千鎮一麵”到“鎮鎮精彩”

發布時間:2023-08-08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從(cong) “千鎮一麵”到“鎮鎮精彩”

  ——蘇州古鎮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創新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古鎮遊是暑期的熱門選項。7月24日,夜幕降臨(lin) ,上海市民老陸特意帶著女兒(er) 來到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裏古鎮文創店,觀看紀錄片《石窟中國》。“黎裏古鎮正在打造紀錄片小鎮,鎮上有四個(ge) 常態化播放紀錄片的空間‘紀錄星期六’。這四個(ge) 空間播放的紀錄片主題各不相同,分社會(hui) 現實、自然探險、科學曆史等題材,遊客可通過黎裏古鎮旅遊微信公眾(zhong) 號預約。”老陸熟門熟路地告訴記者。

  “對於(yu) 很多遊客來說,乍一看,江南水鄉(xiang) 古鎮長一個(ge) 樣兒(er) !都是粉牆黛瓦,青石板路,臨(lin) 河人家。水鄉(xiang) 古鎮的民風民俗也十分相似,比如有幾個(ge) 鎮都有吃阿婆茶的習(xi) 俗,讓人分不清哪兒(er) 是哪兒(er) 。”老陸表示,“但我們(men) 全家人都愛來黎裏古鎮逛,它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圈層,顯得與(yu) 眾(zhong) 不同。”

  江南古鎮同出一脈,曆史人文相近,景點相似,業(ye) 態容易同質化。古鎮如何避免“千鎮一麵”,提升自身辨識度,實現“破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蘇州在一貫重視保護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古鎮千百年發展過程中的曆史文化積澱,進行研究評估、挖掘整理、創新轉化,既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注入源頭活水,又使得古鎮煥發生機活力和獨特魅力,文化遺產(chan) 綿延賡續,江南文化的多樣性進一步傳(chuan) 承弘揚。

  形神兼備,古鎮才有靈魂

  蘇州擁有15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古建老宅麵廣量大。2018年3月1日,《蘇州市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保護辦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國內(nei) 首部將古鎮保護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有機結合的地方性立法,開創了古鎮構成要素整體(ti) 性保護的新模式。

  “保護就是最好的發展。”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物局)文物處處長翟蘇黎說,蘇州通過解剖式工程,摸清古鎮文物古跡家底,建立“體(ti) 檢檔案”,分輕重緩急進行修繕。

  地處太湖之畔的蘇州市吳江區,擁有同裏、黎裏、震澤3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位於(yu) 吳江同裏古鎮核心區的崇本堂是江蘇省級文保單位,為(wei) 同裏人錢幼琴於(yu) 1912年購入顧氏“西宅別業(ye) ”部分舊宅翻建而成,此宅以雕刻著稱,宅內(nei) 現存木雕一百餘(yu) 幅。走進前樓廳,隻見底層腰板上刻著一組《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連細微的神情都看得十分真切。

  “在實施文物景點保養(yang) 工程中,我們(men) 發現崇本堂等古建在以前修繕中存在漆麵過厚問題,遂要求漆匠把窗扇拆卸後,進行脫漆處理。脫漆費時費力,漆匠們(men) 開始並不樂(le) 意。我們(men) 自己動手,先挑選一個(ge) 短窗的木雕部位進行脫漆試驗,直至雕刻呈現本色,《紅樓夢》中的人物‘躍然板上’。”吳江區文保所高級工程師劉延華告訴記者。

  “嘖嘖,這可真傳(chuan) 神!”漆匠們(men) 這才服氣,按照業(ye) 主方“苛刻”的施工要求幹起活來。

  “修複古建老宅,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的原則,盡可能延續老宅的曆史信息。”吳江區文體(ti) 廣電和旅遊局文物保護科科長邱芳芳說,“整個(ge) 同裏鎮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核心區古建老宅均由城建辦、文保所、房管所等多部門聯合審批通過後,業(ye) 主才能組織施工。當時大家都覺得我們(men) 這種做法太‘較真’,但回過頭來看,修繕後的古建老宅保持‘原汁原味’,經得起時間檢驗。”

  曆史建築是古鎮的“形”,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古鎮的“魂”。古鎮保護不能隻保護好“形”,更要塑好“魂”,形神兼備,古鎮才有靈魂。蘇州市非遺辦主任錢軼穎告訴記者:“蘇州提出讓非遺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新梳理和審視農(nong) 耕文化遺存,根據現代生活需求和審美特點,在賡續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性改造。同時,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特別是現代鄉(xiang) 村,努力探索和實踐非遺與(yu) 旅遊結合的可能性。”

  來到蘇州市張家港市鳳凰鎮河陽山歌館,非遺傳(chuan) 承人正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為(wei) 遊客表演河陽山歌代表作《斫竹歌》,台下座無虛席。表演結束,一位來自江蘇南京某高校的遊客興(xing) 奮地說:“河陽山歌是千百年來江南地區勞動人民自己創作的原生態歌謠,邊聽演唱,邊看舞台兩(liang) 側(ce) 的電子屏滾動播放的歌詞,腦海中出現江南先民勞作以及當時男女青年大膽追求愛情的場景,既有曆史縱深感又不失現代時尚。沒想到能在這裏接觸到原生態吳歌,來這個(ge) 古鎮真是值了。”

  活化利用,鼓勵多方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古建老宅是保留古鎮記憶的鮮活載體(ti) 。在保留曆史風貌的同時,還要探尋古鎮老宅在當代的活化利用新路徑。活化利用,讓老宅在當代找到了新的結合點,這是“千鎮一麵”突圍的第二步路子。

  “送房子啦!”2023年6月初,吳江黎裏古鎮出台“贈送房子的使用權”這一創新舉(ju) 措。“通過贈送使用權,鼓勵更多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到古宅保護中去。”蘇州市黎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萍告訴記者,目前,首批推出承裕堂、退一步處、石皮弄、周氏義(yi) 莊等麵積較大的4處古建老宅作為(wei) 試點,通過項目招引實現活化利用。

  消息一出,前來看房的國內(nei) 文創從(cong) 業(ye) 者絡繹不絕。張萍介紹,根據投資方所投入資金的大小、項目的匹配度和項目將來產(chan) 生的稅收來確定合作方式及期限,並積極探索產(chan) 權轉讓路徑。信息發布後的第19天,占地麵積525平方米、六進宅院的周氏義(yi) 莊,尋到了南京某影視製作公司作為(wei) 合作方。未來,該處古宅將結合“紀錄片”元素開展專(zhuan) 業(ye) 的影視製作。

  2023年5月17日,黎裏古保辦發布《古建老宅盤活利用實施方案》,將黎裏古鎮古建古宅的活化利用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此前,古鎮5萬(wan) 平方米的古建古宅已實現了活化利用,繁花書(shu) 房、黎裏紀錄片文化創意園等16個(ge) 文旅項目正漸次落地。未來5年,古鎮還將實現近7萬(wan) 平方米古建古宅的修繕開發。

  在吳江,有不少曆史建築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與(yu) 同裏古鎮退思園一牆之隔的麗(li) 則女學校舊址,在2016年修繕時,同步引進國內(nei) 知名連鎖民宿,打造集住宿、研學、休閑為(wei) 一體(ti) 的古鎮文化體(ti) 驗基地。

  走進這棟老樓,古色古香的樓梯、地板、陳設別有一番韻味。民宿方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植入新功能中,注重酒店各空間使用性質與(yu) 文物建築原有的各功能空間相互匹配,文物本體(ti) 教學樓被辟為(wei) 會(hui) 議、教育、展映等公益功能加以利用,實現了科學保護與(yu) 合理利用。2019年,麗(li) 則女學校舊址保護利用案例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向全國推廣。

  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是古鎮能否活態保護的關(guan) 鍵。有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蘇州對古鎮古村保護利用的探索值得借鑒。

  “隻求所在,不求所有”,鼓勵多方社會(hui) 力量進入古建築保護領域,正逐步成為(wei) 蘇州各界共識,也為(wei) 古鎮古村保護提供了有益探索。以蘇州市吳中區為(wei) 例,從(cong) 2006年起,吳中區財政設立每年300萬(wan) 元的古村落、古建築保護獎勵資金,自2016年調整為(wei) 1500萬(wan) 元,對實施古村落古建築保護的單位和個(ge) 人予以貸款貼息和補助獎勵。截至2022年底,獎勵補助120餘(yu) 個(ge) 維修項目,吸引社會(hui) 資本投入超億(yi) 元。

  “破圈”融合,創造內(nei) 生動力

  對於(yu) 古鎮而言,保護傳(chuan) 承是第一位的,但合理開發與(yu) 保護傳(chuan) 承應是“雙麵繡”關(guan) 係,互為(wei) 依存。采訪中,不少古鎮旅遊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靜態的古鎮觀光遊已經不能適應遊客對參與(yu) 型和體(ti) 驗型旅遊產(chan) 品的需求。近年來,一些古鎮放開景區大門票,雖然遊客逐年增多,但卻未能帶動景區營收增長。因此,古鎮亟須推動創新變革,使其產(chan) 生內(nei) 在動力。

  “古鎮保護人是最關(guan) 鍵的,有人在,古鎮就在。”日前,在“多元協作 遺產(chan) 創新”古鎮保護同裏論壇上,同濟大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yi) 三呼籲,古鎮要作為(wei) 居住地的遺產(chan) 社區進行可持續發展,要激發原住居民對家鄉(xiang) 的熱愛。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年輕人外遷,古鎮原住民變少,留下來的也以老年人居多。實施業(ye) 態“破圈”融合,讓原住民回流,吸引新古鎮人入住,是古鎮創造內(nei) 生動力的第三步路子。

  《蘇州市江南水鄉(xiang) 古鎮保護辦法》從(cong) 法律層麵對於(yu) 防止文脈割裂現象,鼓勵原住民回遷等作出明確規定,並要求當地政府通過就業(ye) 指導、技能培訓等方式,鼓勵當地居民在當地居住、就業(ye) 。

  在蘇州市吳中區甪直古鎮的水鄉(xiang) 婦女服飾傳(chuan) 習(xi) 所,瑰麗(li) 多彩的百納繡花鞋,精巧秀美的包頭,五彩斑斕的束腰帶,一番打扮下來,女遊客化身成了秀美的江南水鄉(xiang) 女子。這一身行頭的製作者是甪直水鄉(xiang) 婦女服飾的傳(chuan) 承者之一周金海。“我16歲開始學習(xi) 製作水鄉(xiang) 服飾,一幹就是30多年。之前在城裏開了家裁縫店,生意不錯。甪直鎮號召有非遺技藝的手藝人回到古鎮發展,我想都沒想,就推掉手頭生意,來到甪直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周金海邊忙碌手頭的活計邊說。

  古鎮要創造內(nei) 生動力,除了人的因素,亟須業(ye) 態的創新融合。“鄉(xiang) 村遊方興(xing) 未艾,古鎮遊怎麽(me) 避免陷入同質化。我們(men) 的做法是將古鎮文旅與(yu) 多種創意相結合,讓遊客暫時跳脫出都市生活的快節奏,感受濃濃的煙火氣,享受江南文化的淳厚魅力。”蘇州市昆山市錦溪鎮黨(dang) 委委員季國興(xing) 說,這將是一種真正意義(yi) 上的“破圈”融合。這種“破圈”融合,體(ti) 現在多種業(ye) 態、創意的融合嵌入。

  錦溪古鎮核心區與(yu) 計家墩等周邊村莊打破各自為(wei) 營的旅遊格局,形成古鎮旅遊有機整體(ti) ,將古鎮文化、田園鄉(xiang) 村、非遺手工巧妙結合。“寒暑假,很多來自長三角的遊客帶孩子來住上一周。除感受古鎮風貌,更多時間他們(men) 會(hui) 待在村裏,孩子做木工,媽媽做皮具,對岸還有陶藝,村口有市集,傍晚在小河裏劃船,成群的鴨子跟著‘嘎嘎嘎’往前遊。這種體(ti) 驗靈動有趣,完全與(yu) 都市生活不同。”錦溪鎮計家墩一家特色民宿的負責人說。

  嚐試頗有成效。體(ti) 驗遊的特質是遊客有可能會(hui) 多次打卡,這為(wei) 錦溪古鎮周邊的創業(ye) 者提供了穩定客源,從(cong) 而使他們(men) 有動力更新項目,創造新鮮體(ti) 驗。古鎮如一口正在發酵的醬缸,多種微生物作用,使它產(chan) 生內(nei) 在動力。

  除同裏、黎裏、錦溪,吳中區東(dong) 山、金庭,太倉(cang) 市沙溪等蘇州古鎮,也在遊客心目中有了較高辨識度。這些古鎮依托上千年的文化積澱,以人為(wei) 本,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持續發力,打造獨具特色的IP,滿足現代人對山水田園的向往和現代生活的高品質體(ti) 驗。科學保護和因地製宜的合理開發,使古鎮更具個(ge) 性,散發出自身獨特光華。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