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個暑假,他們活躍在實踐“第二課堂”

發布時間:2023-08-11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楊 颯 靳曉燕

  “我們(men) 要改變一些方式方法,先跟村民們(men) 拉拉家常,熟悉起來了,人家才願意跟我們(men) 講真心話。”

  日頭西沉,中央財經大學本科生高傑、劉帥和張櫻曦邁出一戶人家的大門,邊走邊討論。

  作為(wei) 學校“青馬鄉(xiang) 情實踐隊”成員,來北京市平穀區峪口鎮南營村實踐調研已三天,他們(men) 仍在摸索入戶訪談的方法。

  “如何用基層黨(dang) 建治理來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隊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到南營村。怎麽(me) 跟村民們(men) 打交道?能否完成任務?是否真的能幫助當地解決(jue) 一點實際問題……這些新問題讓高傑三人心裏直打鼓。

  如何選擇一個(ge) 好的調研題目?華東(dong) 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院長文軍(jun) 建議,在注意原創性和創新性的前提下,選擇一個(ge) 與(yu) 現時代相關(guan) 的調研課題,可以關(guan) 注社會(hui) 熱點、社會(hui) 問題或者對社會(hui) 有積極影響或改進的領域,更具社會(hui) 價(jia) 值和時代意義(yi) 。還要考慮調研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包括調研方法的科學性、數據收集渠道和采訪對象的可接觸性等。

  來之前,高傑三人花了半個(ge) 月時間,細細查閱、挖掘南營村的相關(guan) 資料,跟指導老師多次討論主題。此外,結合隊員在數據分析上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團隊設計了3頁問卷,共16個(ge) 問題,覆蓋了實踐主題的細分之處。

  “發放問卷的同時,我們(men) 在村裏挨家挨戶走訪。每戶20分鍾到半小時的交流,希望通過聊天的方式,了解更真實的情況。南營村總共282戶,用一個(ge) 月的時間走訪一半以上住戶,這是我們(men) 來之前定下的目標。”高傑說。

  幾天下來,實踐隊對村子裏的情況已有大致了解。“我們(men) 希望能用所學知識,從(cong) 年輕人的視角出發,為(wei) 村裏的基層黨(dang) 建提供製度和方向上的建議,更好地服務當地的鄉(xiang) 村治理。”三位隊員充滿信心。

  草木蔓發,桃林茂密。走訪之餘(yu) ,三人跟著村民參加勞動實踐。摘桃、挖土豆……泥土的氣息如此真切,每一天在黃土地裏的勞作,跟每個(ge) 村民的推心置腹,讓高傑想到了讀過的《鄉(xiang) 土中國》。“以前了解的鄉(xiang) 村是書(shu) 裏的、影像裏的鄉(xiang) 村。如何把課堂上、書(shu) 本上所學轉化到現實世界,是我們(men) 大學生麵臨(lin) 的問題。這一次真正走進鄉(xiang) 村,體(ti) 味鄉(xiang) 土味、鄉(xiang) 情味,才有機會(hui) 把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真實問題結合,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發掘一個(ge) 真實問題,體(ti) 驗一種勞動實踐,講述一段鄉(xiang) 村故事,撰寫(xie) 一篇調研報告,涵養(yang) 一份家國情懷。”“青馬鄉(xiang) 情實踐隊”帶著這“五個(ge) 一”的希冀,踏遍南營村的土地。在這個(ge) 夏天,還有更多的大學生“自找苦吃”,帶著一個(ge) 個(ge) 熱騰騰的問題,走進鄉(xiang) 土中國深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點綠成金”團隊,走向廣袤的山野和林海,研究有無更高效的監測碳匯方式;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發展學院實踐隊深入鄉(xiang) 村,到河北省易縣坡倉(cang) 鄉(xiang) 桑崗村和苑崗村,實地調研當前農(nong) 業(ye) 發展及居民生活麵臨(lin) 的難題;東(dong) 華大學則把暑期社會(hui) 實踐課堂搬進浙江省寧海縣柘坑戴村,探索“千萬(wan) 工程”如何引領鄉(xiang) 村迸發活力……

  千萬(wan) 學子奔赴在祖國的遼闊土地,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成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江月玲跟著學校實踐隊來到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調研當地幼兒(er) 園普通話學習(xi) 情況,開展“學前學會(hui) 普通話”行動。

  在幼兒(er) 園跟著老師們(men) 觀摩幼兒(er) 一日生活,與(yu) 幼兒(er) 深度接觸,在與(yu) 幼兒(er) 的陪伴中,為(wei) 他們(men) 營造練習(xi) 、運用普通話的環境。江月玲直言,北師大的實踐“第二課堂”給予了她充分滋養(yang) ,讓她得以“去感知、去觸碰、去行動,以觀察者和學習(xi) 者的姿態重新進入教育現場”。

  對她來說,這次調研實踐還有另一層特別的意義(yi) ,“那裏是我的家鄉(xiang) 。我從(cong) 祖國西南一隅的小城來到北京,又從(cong) 北京回歸故裏,在與(yu) 基層的接觸中見證故鄉(xiang) 的發展變化,探索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共同富裕的意義(yi) ”。

  文軍(jun) 對此很讚同。他認為(wei) ,大學生參與(yu) 暑期實踐和調研,可以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有助於(yu) 他們(men) 拓寬視野,了解社會(hui) 民生問題,例如教育、環境、社區發展、基層治理、勞動就業(ye) 等,為(wei) 他們(men) 未來發展和社會(hui) 參與(yu) 提供更多可能性。還能幫助他們(men) 了解中國農(nong) 村發展現狀和問題,積極參與(yu) 到鄉(xiang) 村建設中,為(wei) 廣大鄉(xiang) 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青春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1日 08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