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極端天氣
作者:鄭豔(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室研究員)
進入21世紀,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愈加頻繁,高溫、洪水、颶風、寒潮等極端天氣呈現常態化趨勢,一是極端天氣的頻率、強度增加,時空分布模式發生變化;二是災害的複雜性、極端性、不可預測性增加,容易引發災害鏈效應和係統性風險。《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shu) (2023)》顯示,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呈升高趨勢,表現為(wei) 極端高溫事件頻發趨強,極端強降水事件增多,台風平均強度波動增強。
2020年至2022年,我國連續遭遇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每年受災人口超過1億(yi) 人次,年均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yi) 元。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速演進,氣候係統更加不穩定,預計未來“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還將頻出。
《“十四五”國家應急體(ti) 係規劃》提出,到2025年,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傳(chuan) 統減災實踐目前仍存在重治理輕預防、重應急輕管理、重視工程性舉(ju) 措忽視生態防災理念及社會(hui) 建設、注重單災種應對忽視係統性風險等諸多問題。應對極端天氣常態化,需轉變理念,著重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合防災與(yu) 應急管理,兩(liang) 手都要硬。首先,以綜合減災規劃和應急體(ti) 係規劃築牢頂層設計,在國土空間規劃、流域水資源管理、城鄉(xiang) 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中強化自然災害紅線意識。近年來,城市水災頻發,一方麵是極端天氣引發風險放大效應,另一方麵是人地相爭(zheng) 的結果。應在防洪水利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完善風險區劃等工作。其次,以精細化管理提升災害應急能力,從(cong) 每一次災害應對中汲取經驗、查漏補缺。例如,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今年汛期北京暴雨,暴露出城市應急管理還存在一些短板,需加強精細化應急能力、流域蓄滯洪區規劃、基層社區應急救援體(ti) 係建設、災後評估等,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二是加強雨洪資源利用,協同應對洪旱並存。我國幹旱和半幹旱地區約占國土麵積的一半。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西部地區呈現暖濕化趨勢,旱澇並存暴露出許多北方城市水資源管理的薄弱點。在平衡水資源時空分布方麵,可借鑒國際經驗。例如,美國加州利用地下水回灌係統10年間回灌地下水超1億(yi) 立方米,荷蘭(lan) 鹿特丹對空間局促的城區進行適水性改造,建設水廣場和開放式排水溝,增強雨水自然滲透,補充地下水。從(cong) 國內(nei) 看,北京自2019年起加強生態補水,推進地下水戰略儲(chu) 備製度,未來還可結合城市海綿設計、水庫水係和蓄滯洪區,拓展地上地下水管理空間,平抑洪旱風險。
三是強化風險防範,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根據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公布的2021年城市排水防澇標準,九成以上城市內(nei) 澇防治標準為(wei) 20年至30年一遇,設防為(wei) 50年至100年一遇的隻有少數特大城市。未來應在防災減災和應急體(ti) 係規劃中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實現科學應急、智慧救災。例如,新西蘭(lan) 將決(jue) 策優(you) 化技術引入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項目,節約預算10%以上。我國地廣人多、風險點密集,借助流域管理、水文和雨洪模型等優(you) 化方案,可大量節約經費、提升精準防災效率。
四是運用經濟舉(ju) 措,推動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全球適應委員會(hui) 報告顯示,在氣候預警、韌性基礎設施、農(nong) 業(ye) 技術、生態保護、水安全等領域的投資可獲得4倍以上的收益。海綿城市、生態環境產(chan) 業(ye) 、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谘詢與(yu) 服務等被列入《綠色產(chan) 業(ye) 指導目錄(2019年版)》。對於(yu)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及的氣候敏感二三產(chan) 業(ye) 、氣候適應型旅遊業(ye) 、氣候智慧型農(nong) 業(ye) 等適應氣候變化重點領域,可通過PPP模式、稅收優(you) 惠、財政補貼等,鼓勵其加快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