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碳金融 激活碳市場
“切身感受到碳市場對企業(ye) 經營、管理的意義(yi) 和影響”“在積極履約過程中不斷推進清潔低碳轉型發展”……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運行已滿兩(liang) 周年,參與(yu) 碳交易的電力企業(ye) 紛紛表示,在碳市場的作用下,企業(ye) 的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數據顯示,兩(liang) 年來,參與(yu) 碳交易的企業(ye) 明顯增加,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2.39億(yi) 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達110億(yi) 元以上,市場總體(ti) 平穩,碳價(jia) 穩中有升,有效促進了碳減排。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製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製度。”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製控製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製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於(yu) 碳市場以碳排放權為(wei) 標的資產(chan) 進行交易,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權證市場,有較強的金融屬性。因此,發展碳金融,對建好碳市場至關(guan) 重要。
作為(wei) 我國綠色金融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碳金融是指建立在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上,以碳配額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權益為(wei) 媒介或標的的資金融通活動,服務於(yu) 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或者增加碳匯能力。碳金融能夠為(wei) 碳市場提供交易、融資、資產(chan) 管理等工具,對碳市場形成合理的碳價(jia) 、提升交易活躍度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碳排放權期貨能夠通過提供公開透明、高效權威的遠期價(jia) 格助力碳市場更好實現價(jia) 格發現功能,加強碳市場的流動性;碳債(zhai) 券、碳資產(chan) 抵質押融資等產(chan) 品能夠盤活企業(ye) 碳資產(chan) ,為(wei) 有碳配額企業(ye) 融資;碳指數、碳保險能夠為(wei) 碳交易提供風險保障……
目前,我國碳金融實踐成效逐步顯現。去年4月,證監會(hui) 發布碳金融產(chan) 品的行業(ye) 標準,明確碳金融產(chan) 品的分類,給出了具體(ti) 的碳金融產(chan) 品實施要求,為(wei) 金融機構開發、實施碳金融產(chan) 品提供指引。在證監會(hui) 的指導下,廣州期貨交易所穩步推動碳排放權期貨研發,已經形成包括期貨合約月份、交割製度、風險控製在內(nei) 的一整套碳排放權期貨合約製度設計方案。各金融機構紛紛開展碳保險、碳配額質押、“碳中和”債(zhai) 券、碳結構性存款等碳金融產(chan) 品的創新和運用,更多金融資源投入碳減排領域。
發展碳金融,需要更統一完善的製度規則。製定統一的碳金融市場準入、碳金融產(chan) 品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規則,才能更好促進碳金融市場的公平和高效。應當在法治化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碳金融市場準入、交易、核算等方麵標準,同時構建嚴(yan) 格的風險管理、信息披露和違規處罰等方麵的運行細則,保障碳金融產(chan) 品的規範性、可持續性。
發展碳金融,需要更多政策扶持。目前,我國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工具不斷豐(feng) 富完善,而碳金融還需要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專(zhuan) 門扶持政策。例如將碳金融發展納入金融機構評價(jia) 體(ti) 係,為(wei) 碳金融產(chan) 品的投入和創新發展開通綠色通道等。
發展碳金融,還需要更多產(chan) 品創新。我國建立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碳金融業(ye) 務大有可為(wei) 。金融機構應當著眼長遠,加大碳金融參與(yu) 度和積極性,立足國內(nei) 碳市場發展實際,積極研發碳金融產(chan) 品、拓展碳金融業(ye) 務,通過提供多元化的產(chan) 品和服務,成為(wei) 活躍碳市場的主導力量。
事實上,碳金融與(yu) 碳市場的發展相輔相成,增強碳市場活力的同時,碳金融的發展也有賴於(yu) 碳市場自身的發展。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碳金融的發展空間也會(hui) 不斷拓展。相信隨著碳金融政策製度體(ti) 係的不斷完善,碳金融創新活力的不斷增強,碳市場將成為(wei) 金融服務“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碳金融也將為(wei) 綠色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趙展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