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遊體驗可以更豐富
感知敦煌文化
今年暑期,甘肅敦煌又成研學遊的熱門目的地。7月5日,伴著學生們(men) 的歡聲笑語,蘭(lan) 州市六十六中學300餘(yu) 名師生乘坐Y701次“環西部火車遊·經典絲(si) 路遊”研學專(zhuan) 列,從(cong) 蘭(lan) 州站出發駛向敦煌,開啟為(wei) 期4天的“敦煌絲(si) 路”研學之旅。
“依托環西部火車遊平台,開行暑期經典絲(si) 路遊研學專(zhuan) 列,是我們(men) 針對暑期學生研學需求而專(zhuan) 門定製的旅遊產(chan) 品。”蘭(lan) 鐵國旅公司副總經理欒守偉(wei) 介紹,研學專(zhuan) 列將“讀萬(wan) 卷書(shu) ”與(yu) “行萬(wan) 裏路”緊密結合,陪伴學生們(men) 深度體(ti) 驗敦煌文化。
甘肅敦煌境內(nei) 既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鳴沙山月牙泉和以雅丹地貌為(wei) 代表的敦煌世界地質公園,以及廣袤的沙漠、戈壁和濕地等自然景觀,也有舉(ju) 世聞名的莫高窟,古絲(si) 綢之路文化遺址陽關(guan) 、玉門關(guan) ,古軍(jun) 事遺址漢長城、河倉(cang) 城,絲(si) 路郵驛懸泉置等曆史遺跡。近年來,敦煌市依托豐(feng) 富的文旅資源,大力開發研學旅遊體(ti) 驗項目,讓遊客近距離體(ti) 驗敦煌博大精深的傳(chuan) 統文化。
一尊小小的彩塑,“塑”說莫高窟的前世今生。近日,來自全國23個(ge) 省份的300餘(yu) 名學生、家長來到敦煌國際會(hui) 展中心開展研學活動。在研學老師的講解下,學生們(men) 詳細了解莫高窟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感受彩塑製作的每道工序和背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學生和家長們(men) 通過揉、捏、搓、切、點等操作,一件件精美的彩塑作品漸漸成型。這個(ge) 過程讓來自浙江的中學生王榆森頗有感悟:“不管幹什麽(me) 事情,都要把基礎打好,不然做得再高、再好看也會(hui) 塌的。”
目前,敦煌已開發壁畫臨(lin) 摹、彩塑製作、漢簡學堂等一批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研學產(chan) 品,推出5條精品研學路線,培育了14家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扶持建立了莫高裏工匠村、陽關(guan) 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習(xi) 基地5個(ge) 、傳(chuan) 習(xi) 所31個(ge) 。
敦煌研究院依托敦煌石窟資源和學術資源,打造“莫高學堂”研學品牌,結合敦煌壁畫的結構、岩彩、圖案等內(nei) 容和元素,研發了“莫高夢·泥胚典藏”“遇見敦煌·色彩”等10餘(yu) 個(ge) 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傳(chuan) 承弘揚敦煌文化。莫高學堂自2019年創辦以來,累計有5萬(wan) 餘(yu) 人次參加敦煌文化研學體(ti) 驗。
前不久,來自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的師生在敦煌市莫高鎮甘家堡村客棧一條街開展了“我是敦煌守護者”牆繪塗鴉研學活動。繪製過程中,師生們(men) 運用了九色鹿、飛天、反彈琵琶等莫高窟壁畫經典元素。“牆壁上主要畫的是西魏狩獵圖、反彈琵琶和飛天,這種形式也是對敦煌文化的一種傳(chuan) 承和弘揚。”今年以來,敦煌書(shu) 畫家康宗福已經指導了3次這樣的研學活動,繪製完成了兩(liang) 麵牆。
“孩子們(men) 來自重慶,是第一次來到大西北。先參觀了石窟,還想再感受一下壁畫的創作,讓孩子們(men) 知道石窟壁畫創作的不易。”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教師楊子涵說,現場參觀後,再來一次體(ti) 驗壁畫繪製的研學活動,可以讓孩子們(men) 更加深刻地領悟中華文明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隨著研學遊產(chan) 品供給的日益豐(feng) 富,敦煌也吸引著不同類型的暑期研學團隊。7月11日至14日,四川省優(you) 質教育促進會(hui) 中學生導師製研學旅行團在敦煌開展了“古今飛天夢·續緣河西行”研學旅行活動。研學團先後來到鳴沙山月牙泉景區、莫高裏工匠村、首航節能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敦煌中學等地,通過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形式,了解敦煌文化、自然景觀、新能源產(chan) 業(ye) 等方麵的知識,深刻感受敦煌燦爛的曆史文化。
“敦煌石窟是我國古代造像藝術和壁畫藝術的傑出代表,涉及繪畫、雕刻、造像等不同藝術形式,對於(yu) 我們(men) 深入探究古代藝術曆程、發展軌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四川省優(you) 質教育促進會(hui) 常務副秘書(shu) 長羅鈴如此評價(jia) 此次研學之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發明)
走進山水課堂
夏日炎炎,湖北省遠安縣迎來大批學生和親(qin) 子家庭。他們(men) 打卡嫘祖故裏、走進遠古生命世界、體(ti) 驗非遺傳(chuan) 承、接受國防教育……掀起一場暑期研學熱,短暫的旅途正在變成“行走的課堂”。
作為(wei)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近年來遠安抓住地質文化和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勢,積極培育文旅教育跨界融合的新業(ye) 態,助力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豐(feng) 富的研學旅遊資源,沉浸式的體(ti) 驗課程,全域全季的研學產(chan) 品,讓詩畫遠安成為(wei) 學生研學的首選之地。
“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遠安縣花林寺鎮特有的溶洞地貌。豐(feng) 富的天然地下溶洞資源,是名副其實的‘地下地質公園’……”在涼爽的太清洞裏,遠安布穀鳥研學基地老師李金萍正在向學生們(men) 現場科普地質文化。
遠安地質條件獨特,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在此完美結合。太清洞擁有距今100萬(wan) 年、深2800米、麵積2萬(wan) 多平方米的石灰岩溶洞奇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闊大、氣勢最恢宏的天然溶洞,是遠安重要的旅遊資源。
洞口的大唇犀牛化石展館前,陳思老師正在給學生們(men) 講解著古生物知識。穿過僅(jin) 一米多高的洞中隧道,千姿百態、奇妙無比的鍾乳石就展現在眼前,引來學生們(men) 陣陣驚呼。
“為(wei) 了迎接暑假研學熱潮,我們(men) 推出多款個(ge) 性化精品課程。”布穀鳥研學旅行基地負責人陳明政介紹,“對話鍾乳石、大唇犀牛奇遇記、勇者攀岩等11門特色課程,都是學生們(men) 的點單爆款。”
“研學讓我將書(shu) 本上學到的地理知識和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明年暑假我還想繼續報名參加。”來自宜昌市研學團的四年級學生李培然說。在這個(ge) 假期,像李培然一樣選擇在研學中充實假期生活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men) 通過研學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伴隨著熱鬧的背景音樂(le) ,燈光亮起,一個(ge) 個(ge) 小人兒(er) 的影子投射在白布中央,帶有濃濃鄉(xiang) 音的唱詞隨之而起。皮影戲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高正耀,正手把手教孩子們(men) 表演皮影戲。
近日,湖北省美育研究會(hui) 組織了武漢市大學及中小學師生百餘(yu) 人來到遠安縣嫘祖鎮開展係列研學活動。在嫘祖文化園,皮影戲體(ti) 驗、戲劇創演、繪畫寫(xie) 生,寓教於(yu) 樂(le) 的課程讓學生們(men) 切身感受嫘祖文化精神內(nei) 涵。
遠安有著上千年的養(yang) 蠶曆史。近年來,依托獨特的傳(chuan) 統特色文化資源,嫘祖鎮研發了蠶桑係列特色研學產(chan) 品,促進蠶桑產(chan) 業(ye) 、非遺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
“看了蠶吐絲(si) 結繭後,我不禁吟起了那句詩——春蠶到死絲(si) 方盡。”在嫘祖鎮荷葉村桑蠶養(yang) 殖現場,養(yang) 蠶、吐絲(si) 、結繭,農(nong) 婦們(men) 傳(chuan) 統的養(yang) 蠶技藝,令研學學生陳佳文印象深刻。孩子們(men) 近距離觀察從(cong) 繭到絲(si) 、從(cong) 絲(si) 到織物的解密過程後,便親(qin) 自動手體(ti) 驗起來。
眼觀耳聽手動的實踐課,不僅(jin) 加深了孩子們(men) 對課本知識的認知,更讓他們(men) 感悟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研學遊已經融入青少年教育教學日常。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願意帶孩子去體(ti) 驗勞動,體(ti) 驗社會(hui) 生活實踐。
除了地質文化和非遺文化研學,遠安各大研學基地還適時推出一批結合農(nong) 耕文化、濕地鳥類觀察、水質生態保護、紅色文化等獨具地方山水人文特色的研學課程,傾(qing) 力打造全域全季研學產(chan) 品體(ti) 係,6大類研學遊主題項目和20餘(yu) 條研學遊精品線路助力研學旅遊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遠安共接待研學遊客10萬(wan) 人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董慶森 柳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