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著名”,助鄉村振興(人民時評)
以地名建設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賦能,讓鄉(xiang) 村要素流動更便捷、更智能
地名是鄉(xiang) 村治理和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離不開的基礎信息。前不久,民政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鄉(xiang) 村著名行動”。該行動涵蓋地名方案編製、命名設標、文化保護、采集上圖、信息服務等地名工作的各個(ge) 環節,致力於(yu) 提升鄉(xiang) 村地名建設水平,推動實現城鄉(xiang) 地名公共服務一體(ti) 化、均等化,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為(wei) 鄉(xiang) 村“著名”,加快推進鄉(xiang) 村地名建設,正當其時。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我國鄉(xiang) 村地區村落布局結構、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生產(chan) 生活環境等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地理實體(ti) 不斷新建改建。同時,鄉(xiang) 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鄉(xiang) 村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密集,人們(men) 對鄉(xiang) 村空間定位精細度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一個(ge) 村莊僅(jin) 有村名已經難以滿足需求,村莊周邊道路、村內(nei) 街巷、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各類設施都需要規範命名。
據報道,此次“鄉(xiang) 村著名行動”明確了5方麵14項重點任務,具體(ti) 包括織密鄉(xiang) 村地名網、健全鄉(xiang) 村地名標誌體(ti) 係、發展繁榮鄉(xiang) 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務、促進地名利農(nong) 惠農(nong) 等內(nei) 容。以此為(wei) 契機,各地應結合鄉(xia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將鄉(xiang) 村地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道路街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設施等地理實體(ti) 全麵納入命名視野,係統排查有地無名、一地多名、書(shu) 寫(xie) 不統一、多地重名等地名不規範情形,有序組織實施命名更名或標準化處理。同時,嚴(yan) 格落實《地名管理條例》等法規,確保地名更名的規範性和科學性,推動鄉(xiang) 村地名管理製度化、規範化、常態化。
信息時代,鄉(xiang) 村地名信息作為(wei) 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要素,也是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的一部分。加強鄉(xiang) 村地名建設,提升地名信息服務效能,有利於(yu) 促進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助力數字鄉(xiang) 村建設與(yu) 發展。比如,在一些偏遠的鄉(xiang) 村地區,無論是發展旅遊,還是暢通物流,“我在哪兒(er) ”經常給人帶來困擾。近年來,民政部聚焦鄉(xiang) 村百姓出行導航、快遞物流不便的現實問題,先後指導互聯網地圖平台規範標注鄉(xiang) 村地名670餘(yu) 萬(wan) 條,新增地名覆蓋全國200餘(yu) 萬(wan) 個(ge) 鄉(xiang) 村居民點,有力促進了群眾(zhong) 出行導航、快遞進村、山貨進城。當前,應進一步加快為(wei) 農(nong) 村地區設置地名標牌,推動鄉(xiang) 村地名“入網”“上圖”,以地名建設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賦能,讓鄉(xiang) 村要素流動更便捷、更智能。
地名,孕育於(yu) 一方水土,承載著一方文化。鄉(xiang) 村地名往往映照著當地自然風光、曆史文化。古渠巷、渡頭巷、飛來巷……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xing) 安縣,當地深挖靈渠地名文化,注重利用靈渠曆史文化資源進行街巷道路命名,豐(feng) 富了地名的文化底蘊。地名文化是鄉(xiang) 村文化的一部分,是鄉(xiang) 風文明的重要載體(ti) 。為(wei) 鄉(xiang) 村“著名”,也應注重精神文化內(nei) 涵,讓鄉(xiang) 村地名有看頭、有說道、有講究。
一個(ge) 好地名,既能留得住鄉(xiang) 愁,也能擦亮美麗(li) 鄉(xiang) 村名片。遵循曆史與(yu) 習(xi) 俗、尊重群眾(zhong) 的情感、尊重群眾(zhong) 的創造性,在命名更名中注重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就能以地名展現和提振精氣神,助力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