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糧倉”眾誌成城護安瀾——來自黑龍江的抗洪一線報告
“中華大糧倉(cang) ”眾(zhong) 誌成城護安瀾
來自黑龍江的抗洪一線報告
連日來,受台風“杜蘇芮”“卡努”影響,“中華大糧倉(cang) ”黑龍江省遭遇曆史罕見的洪澇災害。
黑龍江省各級黨(dang) 委政府迅速行動,堅決(jue) 把確保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發動各方力量,全力開展搶險救援,妥善安置受災群眾(zhong) ,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shang) 亡和洪澇災害損失,堅決(jue) 打贏防汛救災“遭遇戰”“主動仗”。
黑土地上,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洪戰歌”鏗鏘響起。
眾(zhong) 誌成城守護安瀾
入汛以來,強降雨侵襲黑龍江省,鬆花江、牡丹江等流域防洪壓力驟增,多條河流形成了今年第1號洪水,黑土地守牢“中華糧倉(cang) ”麵臨(lin) 考驗。
黑龍江省各級黨(dang) 委政府圍繞“人員不傷(shang) 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jue) 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衝(chong) 擊”的目標,全力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麵對嚴(yan) 峻的汛情,8月4日,黑龍江省將省級防汛、水旱災害防禦、地質災害三級應急響應均提升到二級響應,組建軍(jun) 地聯合參謀部等3個(ge) 部門,全麵加強指揮調度和統籌協調,累計派出25個(ge) 工作組指導防汛搶險。
8日,在哈爾濱市雙城區萬(wan) 隆鄉(xiang) 增產(chan) 村,一架無人機飛過抗洪搶險現場。從(cong) 無人機拍攝的畫麵中可以看到,一道兩(liang) 公裏左右新壘起的防護帶宛若“白色長城”,頑強抵禦洪水衝(chong) 擊。
裝滿沙袋,扛上肩頭,疾速前進……來自陸軍(jun) 第78集團軍(jun) 某旅的800餘(yu) 名官兵奮戰在抗洪一線。“汛情就是命令,我們(men) 爭(zheng) 分奪秒,要趕在洪峰到來前把堤壩築起來。”該旅旅長盛洪濤說。
一段五常村民救人的視頻在社交媒體(ti) 廣泛傳(chuan) 播。4日,村民趙永利開著挖掘機加固堤壩,不慎落水。危急時刻,村民董明亮拿著橡膠圈,跳進洪水中前往營救,經過七八分鍾的營救,兩(liang) 人平安上岸。
董明亮坦言,當時自己也害怕,但必須得救人,“擱誰誰都得救,脫衣服耽誤時間,一秒鍾都很寶貴”。
那些危難中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築起了滾滾洪流中一道道衝(chong) 不垮的“鋼鐵堤壩”。
哪裏危險,哪裏就有黨(dang) 員;哪裏艱苦,哪裏就有黨(dang) 旗飄揚。
自8月初以來,海林市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海浪河超過警戒水位。
“洪水破壞了我們(men) 的家園,但不能擊垮我們(men) 的信心。人在,希望就在。”記者來到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時,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於(yu) 鑫正帶領黨(dang) 員和村民一起加固堤壩。
在采訪過程中,於(yu) 鑫的手機一直響個(ge) 不停。“上次洪水把村裏的壩衝(chong) 壞了,我們(men) 要盡快修好,抵禦下一次洪水攻擊。”於(yu) 鑫說,堤壩堅固一分,村民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便多一分保障。
不止古城村。災情麵前,各地基層黨(dang) 支部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
疏散轉移群眾(zhong) 、搶通橋梁道路、運送救災物資……關(guan) 鍵時刻,黨(dang) 員站出來、衝(chong) 在前,成為(wei) 防汛救災的“主心骨”和先鋒隊。
“這是我們(men) 的家,我們(men) 得守,身為(wei) 黨(dang) 員更要當好表率。”在洪水衝(chong) 擊的堤壩上,萬(wan) 隆鄉(xiang) 增產(cha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立偉(wei) 的嗓子已經沙啞,“80多名黨(dang) 員和村民請戰投身防汛救災,有的開著自家拖拉機拉運沙土,有的巡堤,有的做飯、送飯。”
尚誌市一麵坡鎮萬(wan) 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慶波在洪水中3次往返連救5人,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喚作“拚命三郎”。“村民都看著我呢,多危險我都得上。”孫慶波說。許多村民不知道的是,孫慶波因腦梗住院3次,最近一次是2022年12月,治療將近5個(ge) 月。
20萬(wan) 群眾(zhong) 大轉移
4日,空中飄著細雨,記者來到牡丹江市鐵嶺河牡丹江公路大橋段附近,遠遠便能看到洪水,進村道路早已拉上了警戒線。
“好幾天沒睡一個(ge) 完整覺了。”牡丹江市消防支隊消防員於(yu) 洋洋說,這幾天一直在轉移群眾(zhong) ,有的地方車輛無法到達,特別是有的老年人、殘疾人行動不便,大家就涉水徒步前往,多名消防員采取接力背的方式,解救被困群眾(zhong) 。
“聽到村裏大喇叭通知撤離,有大巴車來接,我收拾一下趕快出來了。”在五常市雅臣中學安置點,五常鎮新興(xing) 村村民陳石粉說,剛開始比較焦慮,4日上午來到安置點後,見到了熟悉的村民和忙前忙後的工作人員,心裏慢慢踏實下來。
“不著急,慢點兒(er) 下,咱這兒(er) 有住的、有吃的。”來自五常市民樂(le) 鄉(xiang) 的群眾(zhong) 陸續走下大巴車,已有工作人員等在車前。
在安置點一層大廳,兩(liang) 名工作人員不停詢問著“姓名、電話、來自哪個(ge) 村”,不一會(hui) 兒(er) ,所有人的房間便分配完畢。
記者注意到,安置點設有轉移安置組、物資保障組、衛生管理組、心理疏導組、醫療救治組和後勤保障組。
五常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崔興(xing) 介紹,五常市準備了23家賓館1200多個(ge) 房間、27所學校1萬(wan) 多個(ge) 床位備用,並儲(chu) 備了生活、醫藥物資。
回憶起洪水湧入房間,哈爾濱市延壽縣延壽鎮奮鬥街居民房秀雲(yun) 仍然心有餘(yu) 悸。4日晚,螞蟻河延壽段水位持續上漲,她住了40多年的老平房被淹,在救援人員幫助下,她輾轉來到延壽縣綜合性社會(hui) 福利中心的安置點。
“危機時刻,門多敲一次,百姓安全就多一分。”延壽縣縣長徐滌非說,全縣組織鄉(xiang) 村兩(liang) 級幹部以及住建、水務等部門精幹力量1147人,開展“敲門行動”,對城區進水區域進行全麵排查,全覆蓋敲門14605戶,城區涉險的3385人全部及時轉移並得到妥善安置。同時組織鄉(xiang) 村兩(liang) 級幹部,針對其他涉險村屯,逐村逐屯逐戶排查。截至8月12日,全縣累計緊急轉移安置人口9368人,其中1717人集中安置,7651人分散安置。
10日中午,海林市長汀鎮飄起蒙蒙細雨,村民陸續被安置到當地一所學校。記者看到,每間教室擺放著若幹張床,上麵鋪著整潔幹淨的床品,走廊兩(liang) 側(ce) 整齊擺放著礦泉水、方便食品等生活用品。
“鎮長你就讓我回家喂喂雞鴨鵝唄。”長汀鎮鎮長吳磊告訴記者,剛到安置點的時候,總有村民放心不下家裏。為(wei) 了更好安撫村民,鎮裏組成臨(lin) 時隊伍,幫助村民回家給家禽家畜喂食。
長汀鎮居民周振波說:“我們(men) 在安置點一切都好,這裏就像一個(ge) 大家庭,鎮裏的周到安排讓我們(men) 感到十分溫暖。”
說話間,周振波向記者展示了他們(men) 的午飯——飯盒裏的紅燒肉、黃瓜炒雞蛋、炒洋蔥和米飯還帶著熱乎氣兒(er) 。“一日三餐都有保障,就等水退回家。”周振波說。
據統計,截至12日12時,黑龍江省已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06515人。
農(nong) 業(ye) 恢複進行中
挨家挨戶打電話,指導農(nong) 戶開展農(nong) 作物自救;在洪水衝(chong) 刷過的稻田裏,調配大型機械抓緊排澇;組織無人機飛手,在田間噴灑葉麵肥……連日來,哈爾濱市方正縣會(hui) 發鎮平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殷曉宇格外忙碌,他正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忙前忙後,爭(zheng) 取讓更多水稻揚花灌漿,同時避免稻瘟病發生。
據統計,方正縣耕地110.8萬(wan) 畝(mu) ,此次受災麵積達到16萬(wan) 畝(mu) 。隨著大水逐漸消退,畜牧業(ye) 消毒、農(nong) 作物減災防病等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方正縣委書(shu) 記鄭偉(wei) 說,糧食安全關(guan) 係國計民生,麵對不利天氣,全縣上下搶農(nong) 時、抓田管,調度農(nong) 技專(zhuan) 家、鄉(xiang) 鎮幹部、種糧大戶等多方力量,打通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工作“最後一米”,力爭(zheng) 將農(nong) 業(ye) 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針對發生洪澇災害的五常、尚誌等9個(ge) 重點市(縣),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快速組織並派出了11個(ge) 指導組、9個(ge) 重點工作組深入一線,一對一調查指導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6日起,尚誌市農(nong) 業(ye) 部門下派多批農(nong) 技服務小分隊赴各鄉(xiang) 鎮提供抗災技術指導。尚誌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魏錦勝告訴記者,由於(yu) 不同區域的受災程度不一樣,要分區域、分品種、分地塊進行救助,予以精準指導。
在尚誌市一麵坡鎮勝安村,一片片稻田裏水稻倒伏,葉片上沾滿了淤泥。尚誌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劍走進稻田,俯身查看水稻的受災情況。“現在要指導農(nong) 民采用噴施速效肥、防病害等舉(ju) 措,盡可能地挽救受淹的農(nong) 作物。”他對身邊的技術人員說。
連日來,五常市積極開展減災自救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恢複。農(nong) 業(ye) 部門成立災後技術指導組深入鄉(xiang) 鎮村屯,從(cong) 搶排田間積水、噴施葉麵肥、清除衝(chong) 積物、科學防控病蟲害、加強田間管理等方麵,指導農(nong) 戶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當地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介紹,水稻被洪水浸泡俗稱“過水”,洪澇災害會(hui) 導致水稻減產(chan) ,但並不意味著絕產(chan) ,最終產(chan) 量要等秋收後測產(chan) 確定。
“今年受淹的地塊主要集中在幾大河流沿岸,受災是一部分,大麵積的水稻還是正常生長的。”五常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李豔君說。據她介紹,“過水”大致分為(wei) 三種:有的受災嚴(yan) 重,浸泡時間長,可能絕產(chan) ;有的經過洪水浸泡,水稻葉片、稻穗上沉積淤泥,授粉受到影響;有的水中浸泡時間較短,對產(chan) 量影響較小。
“我們(men) 及時聯係村協辦員、農(nong) 戶了解相關(guan) 情況,向農(nong) 戶介紹查勘的基本情況和農(nong) 業(ye) 保險理賠流程。”中國平安財產(chan) 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五常支公司農(nong) 險客戶經理張強說。
目前,全省已投入農(nong) 機應急作業(ye) 服務隊706支、人員12萬(wan) 餘(yu) 人、機具2.2萬(wan) 台套、水泵4419台次,已搶排農(nong) 田積水麵積229.3萬(wan) 畝(mu) 。
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總農(nong) 藝師薑以全表示,接下來全省將進一步組織未受災地區加強中後期田間管理,最大限度挖掘單產(chan) 提升潛力,努力實現非災區多增產(chan) 、輕災區保穩產(chan) 、重災區少減產(chan) 。
齊心協力保家園
5日,經日夜奮戰,全力搶修,因螞蟻河汛情造成水毀的哈牡高速牡丹江至哈爾濱方向K253處橋頭搭板搶通完成,其他過水路段也搶修完成,哈牡高速全線恢複通車。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組成了46個(ge) 工作組,對全省高速公路、國省道和農(nong) 村公路沿線以及航道、港口、碼頭等進行全覆蓋拉網式巡查,及時修複損毀部分,保證生產(chan) 生活需要。
災情發生後,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派出多路人員,持續對全省電網設施進行搶修,為(wei) 群眾(zhong) 守護一方“光明”。
9日,在海林市110千伏長海輸電線路搶修現場,一架直升機吊裝起沉重的輸電鐵塔,運送到指定地點。這個(ge) 輸電鐵塔處於(yu) 河流中心島位置,無法使用常規起重設備。國家電網公司迅速從(cong) 國網遼寧電力、國網空間技術公司等單位調配直升機支援黑龍江,解決(jue) 輸電鐵塔吊裝、運輸等問題。
各級黨(dang) 委政府把群眾(zhong) 利益放在首位,積極開展災後重建,全力恢複受災地區供水、供電、通信和交通,加強風險隱患排查處置,為(wei) 災區恢複生產(chan) 生活秩序提供服務保障。
黑龍江省財政廳安排專(zhuan) 項資金,重點做好轉移安置受災人員、倒損民房修複、開展次生災害隱患排查等工作,支持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伊春等6個(ge) 市36個(ge) 縣(市、區)和省水文水資源中心開展水利工程設施、水毀災損修複等。
洪水退去後,為(wei) 防止疫病發生,各地清淤消殺、衛生整治等工作也在同步跟進。
鏟車鏟起路上的大塊淤泥倒入翻鬥車,工人們(men) 有的手拿鐵鍬清理人行道,有的用水槍衝(chong) 刷路麵……9日下午,在尚誌市東(dong) 浦新區一座公園附近的道路上,洪水退去後的清淤工作正在進行。
“這邊地勢低、水落得慢,最深的地方淤泥厚度能達到50厘米,可以說是最難清理的區域。我們(men) 調派了7台鏟車、200多名工人進行作業(ye) 。”尚誌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梁超說,現在都在壓茬作業(ye) ,隻要水一排出,露出的部分就立刻開始清淤。
截至11日12時,哈爾濱市11名市級包保領導駐守12個(ge) 縣(市、區)包保督戰,對受災人口、企業(ye) 、房屋、道路橋涵、水利工程、農(nong) 作物等方麵進行全麵統計,摸清受災底數。
洪水來時,各地幹群以汛為(wei) 令、聞汛而動,眾(zhong) 誌成城抗擊罕見洪水;洪水漸退,社會(hui) 各界齊心協力、恢複生產(chan) ,全力打贏這場防汛救災“遭遇戰”“主動仗”。
(記者劉偉(wei) 管建濤 強勇 參與(yu) 記者:楊思琪 黃騰 戴錦鎔 張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