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小學創新詩詞教育方式方法——美好詩意 在孩子們心中流淌
編者按
這個(ge) 暑假,國產(chan)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引發觀影熱潮,我們(men) 自小通過書(shu) 本熟悉的李白、高適、杜甫、王維等詩人“登”上銀幕,《將進酒》《靜夜思》等一首首傳(chuan) 世詩作在影片中繽紛呈現,很多影院出現了觀眾(zhong) 背唐詩的場景。
古詩詞,是認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扇窗口,是中華文明藝術之美、韻律之美、哲思之美的生動體(ti) 現。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在古詩詞教育方麵有哪些特色做法?孩子們(men) 的收獲如何?我們(men) 走近幾位基層教育工作者,在他們(men) 的故事裏尋找答案。
鄉(xiang) 音越調 讓古詩詞可唱可演
講述人: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學教科室副主任 魏巧雯
聽,那悠揚悅耳的越劇是誰在吟唱?“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原來,是一群小學生唱著朗朗上口的詩詞,走在研學旅行的路上。
越劇“牽手”古詩詞,還要從(cong) 八年前說起。2015年,在越劇表演藝術家竺小招的牽線搭橋下,南京藝術學院年過八旬的謝子華教授,為(wei) 課本裏的古詩詞譜上了不同流派的越劇曲譜,“越韻古詩”應運而生。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men) 發現,有“越韻古詩”加入的語文課堂,變得更有趣味了。帶著鄉(xiang) 音越調的古詩詞可唱可演,深受孩子們(men) 喜歡。
有了越韻古詩,詩中的畫麵更容易想象。如用尺調腔譜成的《一去二三裏》,曲調輕快活潑,一幅欣欣向榮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景象如在眼前。詩中的情感,也更易理解。比如,徐派唱腔譜成的《竹石》給人以堅定高昂之感,戚派唱腔譜成的《九月九日憶山東(dong) 兄弟》給人以悲切之感,畢派唱腔譜成的《涼州詞》又有悲愴豪邁之感……
現在,“越韻古詩”已成為(wei) 我們(men) 詩詞教學的“標配”:教學導入時唱一唱,熟悉今天要學的古詩詞;課堂中唱一唱,感悟詩中情感;下課前再唱一唱,帶著無窮回味結束這一課。如此,古詩詞深深刻進了孩子們(men) 的記憶裏。一(2)班的朱雨沐同學說:“我發現,越韻古詩能幫我背詩。就像《小池》,我死記硬背,老是記不全。可自從(cong) 學唱這首越韻古詩後,隻要想著旋律,就能完整地唱出來、背出來。”
如今,我們(men) 學校的每個(ge) 孩子都能隨口唱上幾首越韻古詩。二(1)班的郭子駿同學穿上長衫,化身詩人賈島邊唱邊演,將《尋隱者不遇》拍成微視頻在網上展示;五(4)班的沈星辰同學說:“在詩詞世界裏,我看到了李白的豪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對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古銜今 走出課本走進心靈
講述人:陝西西鹹新區西安灃東(dong) 實驗小學語文教師 仲姣
“大唐,人人都寫(xie) 詩。”火出圈的《長安三萬(wan) 裏》,就像是為(wei) 孩子們(men) 準備的特別版“詩詞大會(hui) ”。一個(ge) 學生看完電影後發來信息:老師,我明白您讓我們(men) 誦讀詩詞的意義(yi) 了。
讓學生們(men) 浸潤在古詩詞裏,不僅(jin) 能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還能讓孩子們(men) 與(yu) 古代先賢心靈碰撞,從(cong) 而獲得智慧的啟迪、精神的洗禮。
“樂(le) 背誦”是學習(xi) 古詩詞的必經之路。我給低年級孩子製作了精美的古詩卡片,便於(yu) 他們(men) 每日攜帶、隨時誦讀。每周三是學校安排的“古詩詞過關(guan) 日”,同學們(men) 自由組建詩詞圈,過關(guan) 後會(hui) 得到通關(guan) 印章……
學習(xi) 古詩詞,要注重學生的感悟和體(ti) 驗。我們(men) 課程組經過不斷摸索,編著了《一詩一世界》古詩詞誦讀係列讀本,晨讀古詩時鏈接一項實踐活動,或讀一篇美文,或賞一幅美圖,或進行誦讀表演……這些豐(feng) 滿立體(ti) 的活動,讓孩子們(men) 學習(xi) 古詩詞的興(xing) 致更高了。
當孩子們(men) 對詩詞逐漸產(chan) 生興(xing) 趣,自然會(hui) 發現身邊處處是詩意。春暖花開,他們(men) 脫口而出“等閑識得東(dong) 風麵,萬(wan) 紫千紅總是春”;秋風乍起,便能吟誦“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例如,在《牧童》《稚子弄冰》《清平樂(le) ·村居》教學中,我請學生們(men) 搜集更多描寫(xie) 兒(er) 童的古詩詞,從(cong) 中發現古代兒(er) 童的樂(le) 趣,並撰寫(xie) 研究報告《古代的孩子很會(hui) 玩》。孩子們(men) 興(xing) 高采烈,列出了古代兒(er) 童喜愛的小遊戲:釣魚——蓬頭稚子學垂綸;抓知了——意欲捕鳴蟬;采蓮子——偷采白蓮回;鬥草——知是兒(er) 孫鬥草來……這樣一來,古今的童趣有了銜接,詩詞也走出了課本,真正走進學生心裏。
枕上詩書(shu) 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我們(men) 期待,更多飽讀詩書(shu) 的翩翩少年在古詩詞的滋育下茁壯成長。
校園內(nei) 外 皆是詩詞課堂
講述人:重慶江津區西城小學校長 陳強
近年來,區教委在全區中小學校開展詩詞進校園活動,我們(men) 學校積極探索,已形成了完備的詩文育人體(ti) 係,2019年成為(wei) 重慶市“詩教名校”。
我們(men) 最富創新性的做法,是融合教室、學校、社會(hui) 三個(ge) 空間,實現詩詞的全時空育人功能——立足教室小課堂,利用每天晨讀、課前三分鍾教學生吟誦古代詩文;立足校園中課堂,搭建展示師生才藝的成長舞台,“詩詞吟誦會(hui) ”“詩詞大會(hui) ”“主題詩詞創作比賽”等一係列誦讀、比賽、創作活動,滋潤著學生幼小心靈;立足社會(hui) 大課堂,每學期帶領學生赴革命教育基地朗誦革命詩詞、愛國主義(yi) 詩歌;每學年開展遊學活動,讓同學們(men) 創作描寫(xie) 家鄉(xiang) 美景、讚頌祖國偉(wei) 大成就的詩歌……
師生們(men) 為(wei) 此全心投入。在張敏副校長牽頭下,學校公眾(zhong) 號最近上線了《靈童·經典》電子書(shu) 。從(cong) 紙質書(shu) 到電子書(shu) ,從(cong) 經典讀本到書(shu) 香課程,15年來,她和團隊已記不得熬了多少個(ge) 通宵、查閱了多少本資料。為(wei) 了一個(ge) 字的讀音,幾位老師爭(zheng) 執不下,專(zhuan) 門請教西南大學教授,才得出結論。後來,為(wei) 了解決(jue) 孩子們(men) 在家自學時斷句難的問題,張敏萌生了做電子書(shu) 的想法。用她的話說,娃娃們(men) 愛讀詩詞是好事,“做老師的肯定要想盡辦法幫他們(men) 掃清障礙”。
孩子們(men) 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瞧,剛入學時膽子很小的王東(dong) ,在六年的詩詞浸潤下成長為(wei) 英氣瀟灑的少年。在老師們(men) 帶領下,他和很多孩子愛上了詩詞,性格開朗了很多。
詩教之路,長途漫漫,唯願行走其間的師生成為(wei) 原上的草、夜空的星,承載其美,也裝點其美。
創新教學 弘揚東(dong) 坡文化
講述人:四川眉山市東(dong) 坡區東(dong) 坡小學校長 杜科
東(dong) 坡小學是四川省第一所以東(dong) 坡命名的小學。建校14年以來,我們(men) 把東(dong) 坡文化有機融入學校教育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品牌。
每天上午大課間活動,全校3000多名學生都會(hui) 做一套學校教師編創的“東(dong) 坡詩詞操”。整套操的動作既有古典韻味,又有現代氣息,學生們(men) 邊做邊誦,不知不覺就記住了28首東(dong) 坡詩詞。
美術組教師組織學生根據東(dong) 坡名詩創作詩意畫,還成立了剪紙工作坊和剪紙社團,引導孩子們(men) 用剪紙表現東(dong) 坡詩詞的意境。副校長李愛剛利用課餘(yu) 時間譜寫(xie) 了十多首東(dong) 坡詩詞歌曲,再由師生演唱,並作為(wei) 學校的鈴聲。我們(men) 還組織本校教師編寫(xie) 了《像東(dong) 坡一樣》《東(dong) 坡詩詞誦寫(xie) 畫》《我愛蘇東(dong) 坡》三套校本讀物,分別供不同年級師生在課堂上靈活使用。
我們(men) 還將東(dong) 坡文化融入各項活動中。比如,每年清明節前,組織師生到“三蘇祠”祭拜,參觀“三蘇博物館”;每年臘月十九日,舉(ju) 辦“壽蘇會(hui) ”,開展東(dong) 坡誕辰紀念活動;每年四月,舉(ju) 行東(dong) 坡經典詩詞誦讀比賽;六月,開展“東(dong) 坡情”教職工詩會(hui) ;十二月,開展“像東(dong) 坡一樣做一個(ge) 仁愛的人——暖冬扶助行動”……
在東(dong) 坡先生影響下,學生們(men) 的行為(wei) 習(xi) 慣不斷規範,綜合素養(yang) 大幅提升。被評為(wei) “四川省新時代好少年”的陳夢瑤說,自己將來不管遇到什麽(me) 挫折都不會(hui) 氣餒,因為(wei) 東(dong) 坡先生說過“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與(yu) 東(dong) 坡為(wei) 友,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這樣樂(le) 觀積極的心態、豁達寬廣的胸懷,不正是新時代好少年所必備的嗎?
古詩吟唱 給生命以豐(feng) 厚饋贈
講述人:山東(dong) 濰坊市昌樂(le) 特師附屬小學校長 陳啟德
參加工作以來,我教過初中、高中語文,深感當下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缺乏情景領悟、整體(ti) 感悟等不足之處。來到昌樂(le) 特師附屬小學任職後,我便開始探索將古詩詞融入教育實踐。老師們(men) 也很積極,語文、音樂(le) 、法治學科共同開創了“古詩吟唱”項目,涵蓋《詩經》、楚辭、漢樂(le) 府、唐詩、宋詞、元曲等無數名篇以及師生們(men) 自己創作的作品,匯編成為(wei) 學校古詩吟唱“素材庫”。
我們(men) 還探索出古詩詞“誦、思、唱、賞、展、悟”三環六步學習(xi) 法。“誦、思”詩詞韻律和內(nei) 涵,“唱、賞”詩詞意境和作者情懷,“展、悟”時代精神和核心價(jia) 值。孩子們(men) 在《示兒(er) 》的韻律中體(ti) 會(hui) 陸遊的家國情懷,在《明日歌》的優(you) 美旋律中懂得珍惜時間,在《遊子吟》中體(ti) 會(hui) 母愛情深,在《鋤禾》中讀懂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通過多學科聯合教研,我們(men) 找準學科思政育人點,讓孩子們(men) 更好地領會(hui) 古詩詞背後的價(jia) 值傳(chuan) 承。現在,孩子們(men) 更加積極地參加各類活動,成立公益社團,通過誌願服務、“微宣講”等方式,帶動小家庭,改變大社會(hui) ,不斷汲取並釋放溫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古詩吟唱”項目的教學實踐,深受廣大學生和家長喜愛,這也堅定了我把中華詩歌文化傳(chuan) 承下去的信心和決(jue) 心。
古詩新解 感悟家國情懷
講述人:湖南永州市李達中學語文教師 張芝蘭(lan)
古詩詞承載著豐(feng) 厚的文化基因,如何讓它們(men) 在校園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新時代教師的責任。
根據我的教學實踐來看,首先要注重孩子們(men) 的詩詞積累。每年寒暑假,我都引導他們(men) 從(cong) 《最美唐詩》《最美宋詞》等課外詩入手,進行每日打卡活動。開學後,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迎來每月一次的“詩王爭(zheng) 霸賽”。賽場上,大家躍躍欲試、競相背誦,有時還會(hui) 即興(xing) 創作詩歌,根據關(guan) 鍵字現場飛花、妙語連珠。
八年級時,我開始著重培養(yang) 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我帶著他們(men) 創作“精讀手記”,對詩歌做個(ge) 性化的深入解讀,再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提煉,形成自己個(ge) 性化的閱讀體(ti) 驗。由一首小詩,走進一個(ge) 大時代,在詩人構築的世界裏,孩子們(men) 盡情感受著古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和人文關(guan) 懷。
我還把優(you) 秀的學生作品發表在公眾(zhong) 號中,同學們(men) 點評交流,碰撞思維火花。課前五分鍾,學生站上“詩詞講壇”進行展示。記得有一次校際交流課上,有位同學結合《三國演義(yi) 》和《江城子·密州出獵》《京口北固亭懷古》兩(liang) 首詞,自己創作小詩解讀孫權:天下大勢握在手,三足鼎立據揚州,蒼茫大地主沉浮,唯有英雄孫仲謀。聽課老師驚歎不已,掌聲不絕。
讓文化自信的種子落地萌芽,需要用心澆灌,我們(men) 會(hui) 繼續努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李潔、李宏、張國聖、周洪雙、龍軍(jun) 、禹愛華、趙嘉偉(wei) 、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鵬、孫歡歡、李青)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