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
落實職教高考政策,促進職普教育相互融通
職業(ye) 教育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本報記者 丁雅誦
核心閱讀
設置職業(ye) 院校貫通培養(yang) 項目、推動“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的職教高考、開展職業(ye) 啟蒙教育、促進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相互融合……近年來,我國職業(ye) 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培養(yang) 方式更加多元,努力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高等、中等職業(ye) 院校招生錄取工作正在陸續進行。作為(wei) 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職業(ye) 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日益拓寬,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通過職業(ye) 教育,跑向更加出彩的人生。
縱向貫通
完善高層次職業(ye) 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中考結束後,在一次宣講會(hui) 上,我了解到職業(ye) 院校貫通培養(yang) 項目,後來便報了名。現在想來,我很慶幸當時的選擇。”2017年,朱欣妍進入北京財貿職業(ye) 學院學習(xi) ,如今已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企業(ye) 管理專(zhuan) 業(ye) 的一名本科生。
“在北京財貿職業(ye) 學院的每一天,我都過得很充實。專(zhuan) 業(ye) 課程、實踐課程,校內(nei) 、校外、企業(ye) 實訓基地,創新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讓我長了許多本事。”朱欣妍說,“進入大學後,我更發現了自己在實踐方麵的優(you) 勢,感謝貫通培養(yang) 為(wei) 我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高端技術技能人才7年貫通培養(yang) ,是北京市推進職業(ye) 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ju) 措。”北京市教委貫通培養(yang) 項目負責人介紹,貫通培養(yang) 通過中考招生選拔,實施2年基礎文化課教育、3年職業(ye) 技術教育和2年本科專(zhuan) 業(ye) 教育,由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ye) 院校與(yu) 優(you) 質高中、本科高校聯合培養(yang) ,從(cong) 製度上構建起中、高、本縱向貫通的人才培養(yang) 通道。
不同層次職業(ye) 教育的有效貫通,讓職校學生發展潛力更足,職業(ye) 教育吸引力更強。據了解,去年全國已有超過一半的中職畢業(ye) 生升入高職(專(zhuan) 科)和本科繼續學習(xi) ;高職畢業(ye) 生在保持高就業(ye) 率的同時,每年也有近1/5的學生實現升學深造。
“職業(ye) 教育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麵發展。”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要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
如今,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也開始起航,打破了職業(ye) 教育止步於(yu) 專(zhuan) 科層次的“天花板”。去年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為(wei) 普通高等學校設置職業(ye) 本科教育專(zhuan) 業(ye) 、專(zhuan) 科層次職業(ye) 學校設置職業(ye) 本科教育專(zhuan) 業(ye) 預留了空間,職業(ye) 教育“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滿足產(chan) 業(ye) 升級對高層次職業(ye) 人才的迫切需要,就要不斷加快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發展,同時適時開展研究生層次職業(ye) 教育試點。”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認為(wei) ,應積極調整高等教育類型結構,鼓勵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培養(yang) 單位參與(yu) 高層次職業(ye) 人才培養(yang) ,從(cong) 而使職業(ye) 教育得到充分發展。
職教高考
優(you) 化“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考試形式
查詢到自己參加職教高考的成績,山東(dong) 省章丘中等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劉宇航很高興(xing) :“在春季的職業(ye) 技能和知識考試中,我發揮得不錯,最終被山東(dong) 工藝美術學院錄取了。”
對於(yu) 不少像劉宇航一樣的中職中專(zhuan) 院校學生來說,在夏季普通高考之外,職教高考政策的日趨完善,讓他們(men) 有了更多選擇。
“最近3年,通過職教高考,學校有600多名學生升入本科學校,3000多名學生升入高職院校。”章丘中等職業(ye) 學校校長陸吉明說,“不少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2023年山東(dong) 省職教高考報名人數達26.5萬(wan) ,而2012年這個(ge) 數字還不到4萬(wan) 。目前,山東(dong) 省中職學生升學深造比例已超70%。”山東(dong) 省教育廳職業(ye) 教育處處長王誌剛介紹。
職教高考實行的是“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考試模式,具體(ti) 怎麽(me) 考?王誌剛說,山東(dong) 省“文化素質”考試包括語文、數學、英語3個(ge) 科目,總分320分;“職業(ye) 技能”考試包括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測試兩(liang) 部分,專(zhuan) 業(ye) 知識滿分為(wei) 200分,技能測試滿分為(wei) 230分。
“技能測試是考察職校學生技術水平、能力素養(yang) 的一項重要指標。”王誌剛介紹,在山東(dong) ,技能測試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負責組織管理,委托部分主考院校具體(ti) 組織實施,例如今年就有32所院校參與(yu) 。測試按照30個(ge) 專(zhuan) 業(ye) 類別進行,考生選擇其中一類參加考試。
“‘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的考試形式,與(yu) 職業(ye) 教育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培養(yang) 更多技術技能人才,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ye) 創業(ye) 的目標是相符合的。”采訪中,不少職校負責人表示,在實際招生與(yu) 後續培養(yang) 中可以發現,通過職教高考考進來的學生普遍動手能力較強。但職教高考在具體(ti) 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難點,比如各地各校對技能考試的標準不一致;功能齊備的職業(ye) 技能考試場所還不具備;生源中一些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缺乏職業(ye) 訓練基礎等。
不斷推進職教高考成為(wei) 高職招生主渠道,是實現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陳子季表示,要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的頂層設計,優(you) 化“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結構比例和組織方式,為(wei) 學生接受高等職業(ye) 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xi) 方式。
職普融通
為(wei) 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提供多樣化選擇
前不久,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迎來了常州市實驗小學的一批六年級學生。電子實訓室裏,孩子們(men) 開動腦筋,動手裝配無線小車;汽修車間裏,孩子們(men) 揮汗如雨,學習(xi) 汽車檢修小技巧;藝術教室裏,孩子們(men) 全神貫注,體(ti) 驗紮染工藝……
“學校與(yu) 職業(ye) 技術院校合作,麵向六年級學生開展職業(ye) 體(ti) 驗課。課程由職業(ye) 學校的教師設計,包括智能製造、工業(ye) 設計、汽車奧秘等等,學生們(men) 都很喜歡。”常州市實驗小學副校長王學進說。
在江蘇,職業(ye) 體(ti) 驗課程被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與(yu) 技術相關(guan) 課程體(ti) 係。江蘇省教育廳職業(ye) 教育處處長徐慶介紹,依托職業(ye) 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專(zhuan) 業(ye) 特色優(you) 勢,對接地方支柱產(chan)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江蘇省開展建設中小學生職業(ye) 體(ti) 驗中心,開展職業(ye) 啟蒙教育,目前已認定省級中小學生職業(ye) 體(ti) 驗中心300所。
推動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在各成體(ti) 係的基礎上實現溝通銜接、融通發展,為(wei) 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提供多樣化選擇,成才路徑才能更暢通。
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介紹,職普融通方麵,各地有不少經驗做法,如有的地方充分發揮職業(ye) 學校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麵向中小學開展職業(ye) 啟蒙教育、勞動實踐教育;有的地方在高中教育階段,推動職業(ye) 學校和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學籍互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職業(ye) 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階段,支持高職專(zhuan) 科和普通本科聯合辦學、貫通培養(yang) ,努力為(wei) 每個(ge) 人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
“職普融通雖然經曆很多探索,但更多的是職業(ye) 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單向奔赴’,普高學生流向中職的情況依然較少。”浙江工業(ye) 大學職業(ye) 技術教育研究所所長陳衍認為(wei) ,應完善職普學分互認製度,學生學習(xi) 所獲得的學分和績點,均可以在各類型的學校裏得到承認,以切實增強學生的選擇權,體(ti) 現教育的包容性。
林宇表示,下一步,要打破職業(ye) 教育的內(nei) 循環和職教學生的固化身份,推動形成職普深度融通、製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態,助力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和人生價(jia) 值的追求,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源源不斷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